分享

舟山渔业的岁月变迁

 攒破烂儿的 2022-08-19 发布于浙江

会员广告

 舟山素以“渔盐之利,甲于一群”著称,被誉为“中国渔都”,地处东海之滨,位于长江、钱塘江、甬江等水系交汇处,水质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不仅水产资源丰富,水产资源总数达319种,其中鱼类125种、贝类74种、甲壳类68种、藻类16种、水母类4种、其他类32种,特别是舟山大黄鱼、带鱼、小黄鱼、墨鱼四大鱼产名扬天下,白(黄)姑、海鳗、鲐鲹鱼、比目鱼、梭子蟹具有较高产量,小鱼小虾产品资源也非常丰富,还有小宗产品曾经的册子渔山的鮸鱼,大鱼(毛鲿)也很著名,谚语有“宁可错割廿亩稻,不可忘记鮸鱼脑”,大鱼的鱼鳔作胶更是传统滋补身体的名贵珍品。新时期,舟山渔民审时度势,走出国门,劈波斩浪,扬帆起航,征战大洋,成为全国最大的鱿鱼、金枪鱼远洋渔业捕捞及配套保障服务基地,又被誉为中国远洋之都、中国鱿钓渔业第一市。

舟山渔业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周代文献中《吴地记》记载吴王在今杭州湾海上捕捞大黄鱼盐渍成鲞的记录,印证了舟山大黄鱼汛的悠久历史。据《舟山渔志》等历史记载,岱山从唐开始加工大黄鱼鲞,“停泊晒鲞,殆无虚地”,《康熙志》记岱山“以渔盐为业,宋时称盛”。可见舟山渔业早在一千年前都已相当发达。辖内沈家门'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一天然良港,又有'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北宋时已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定海展复,开海禁后,居民渐增,传入小对、小捕作业,渔业逐步开发,渔业商贸开始发达。乾隆年间(1740~1749),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兴旺,渔村扩展,人口增多。同治元年(1862),沈家门成立“八闽渔业公所”,有闽属各帮钓船480余条,清同治年后,浙东第一渔镇独特的韵味和风情在沈家门尤为明显。到光绪年间,有大对船300余对,小对船500余对,乌贼拖船2000余条,当时的沈家门“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商业渐兴。民国21年(1932)沈家门建镇,成为了东南沿海渔民的主要集聚之地。到民国35年(1946年),仅鱼行、鱼厂和鱼栈就达300余家,流动人口最多时达10万余人,街市繁华。1937年抗战前舟山共有水产品加工厂300余家,因为渔业发达较早、渔行和运销业也发展最先,解放前夕全舟山共有鱼行栈350家,经营水产品收购和生产资料供应等业务。

图片

岱衢洋是舟山群岛最早形成的规模盛大的渔场,要比佘山渔场、嵊山渔场、洋安等渔场早半个世纪以上,是闻名全国的大黄鱼著名渔场,《康熙志》对岱衢洋面的记述:“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诸群渔船,四、五月间毕集于此,名为渔汛,大小船至数千,人至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   尽管历史上遭到清、明两次海禁,岛民内迁,但岱衢洋渔场生产一直没有中断。康熙年间(1683年)定海知县缪燧在一件呈禀中谈到衢山这个地方时说:“虽然自明初起遗、永行废弃,但每到夏秋之间,闽浙渔船集聚网捕,而无业穷民,多有潜此赴山,搭厂开垦者。”由于岱衢洋大黄鱼资源丰富,大批外地渔民相继入岱。据《舟山渔志》记述,公元1745年奉化栖凤的大批渔民进入岱衢洋,公元1783年象山东门、鄞县东钱湖大对,宁海小对,台州温岭白底都竞相进入岱衢洋。写于民国初期的《岱山水产之调查》称:“岱山洋面,实为黄鱼出产最多地方,亦即我国最大渔场。渔船出海时,帆影蔽空,蜿蜒十余里不断。排在洋面下网时,宛如万里长城,雄镇海上,其渔量之多,获利之厚,虽日本北海道的鲑鳟渔场亦不我过”。岱衢洋、黄大洋、灰鳖洋是舟山沿岸的主要渔场。全国著名的大黄鱼汛和鲳鳓鱼汛首在岱山岱衢洋形成,大衢公誊为“前门一港金,后门一港银”。民国6年(1917年)统计资料记载,聚集岱衢洋渔场渔船达12601艘、渔民82650人。
乘风破浪来,雨后山更青。新中国成立后,舟山渔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期,为新中国的建设供应了大量优质的海鲜资源。长期以来,舟山渔民在海洋捕捞生产中勤劳勇敢,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革新生产作业和渔捞工具,流、捕、对、拖、张、围、钓各种捕捞方式门类齐全,不仅最早开发舟山渔场,并历来以北征南战,开拓境外渔场见长。宋起,洋山海域大黄鱼渔场已为利用,舟山渔场所属马迹、大戢、中街山、浪岗、洋安等近海渔场陆续开发。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已形成北达吕泗外、南至猫头洋、南韭山渔场,解放后,舟山的渔民开始将原有的旧式木帆船加装发动机改装为机帆船,大大提高了渔船在海上的机动性和生产能力,并纷纷成立渔业互助组,1955年,舟山3对木帆船改造成机帆渔船。当年冬汛试捕中,“505/506”号机帆渔船,仅10天就生产带鱼490余担,即24.5吨,而生产渔场区域不断拓展,捕捞能力逐步提高,背后付出的是一大批舟山渔民艰辛劳作的汗水鲜血和宝贵生命,值得世人永远铭记的是1959年4月11日吕泗洋特大海难。当全国5万多的渔民大军为了围捕小黄鱼群在吕泗洋集结,其中来自浙江的就有3300多条船和3200多渔民。谁也不知道小黄鱼大旺发的背后,居然潜伏着灾难。一个东海气旋强烈爆发,10级大风持续了6个小时以上,渔民作业的洋面转眼成了修罗场,大量渔船被毁,上千渔民伤亡,舟山损失尤为惨重,但逆境不怯步,勇创新高度,化悲痛为力量,灾后不到10天,舟山渔船又陆续扬帆出海恢复生产。

与此同时,在地处海岛,各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市积极承担建设新中国渔业基地、战略鱼仓的重任。1952年8月,由两家小船厂合并为沈家门船厂后再扩建改名为舟山船厂,是舟山解放后最早成立的船厂,即如今扬帆集团的前身。

1955年4月,舟山鱼粉厂建成投产,后更名为舟山水产食品厂,这是舟山解放后最早成立的水产品加工厂。

1958年在定海地委干校内成立舟山水产学院,产学研结合,着手培养海洋渔业专业各类人才,当时初设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水产加工、水产养殖三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有学生120余人。1962 年校舍搬迁到普陀平阳浦,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

1962 年,国家相关部委又在普陀平阳浦组建成立中国水产舟渔公司,当时平阳浦还是一片滩涂,荒无人烟,主要以舟山人为主要力量,当时公司还来了27位转业的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舟渔人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片滩涂上建起了一座座新的厂房和码头,建立了以海洋捕捞为主体,集水产加工、渔轮修造和绳索网片等渔需物资制造等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渔业国有企业,走上了工业化捕鱼发展道路,据舟渔老职工回忆,第一对投产钢质渔轮为舟渔201、舟渔202。这对渔轮就像公司一样,一路劈波斩浪、高速前进,不断开疆拓土,成为舟山渔业辉煌发展的领头羊。
图片

众志成城,百舸争流,生产工具和生产制度的变革使得舟山地方渔业生产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67年,舟山基本实现了渔业捕捞机帆化。上世纪70年代,驾驶着机帆船的舟山渔民,不断改进捕捞技术,开辟新渔场,南至大陈、洞头、三沙渔场,东征外海、达江外、舟外渔场;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南至闽东渔场,北达渤海湾、辽宁海洋岛、海东渔场。1986年起,渔轮和部分大型机帆船开始北至对马海峡、南至钓鱼岛渔场,而且涌现了一大群功勋级名老大,比如普陀虾峙镇黄石陈良银、普陀沈家门墩头忻阿来、岱山长涂金信定、嵊泗枸杞胡阿满、嵊泗五龙乡陈小文明等大家你追我赶,捕捞产量纪录不断刷新,有捕捞队曾一潮出海捕了1000多担鱼,5万多公斤。产量超过万担的渔船都被授予了“超万担”荣誉红旗。 特别是因为大黄鱼而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船老大陈良银,一网捕获5000担大黄鱼的大网头,在国内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的先进典型,据悉,70年代至80年初,每年冬汛集结在嵊山渔场冬捕带鱼的渔船和渔民就数以万计,高峰期时的渔船数量达1万艘,渔民和周边后勤服务人员数量更是高达十多万。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遵循和执行国家计划,舟山将捕捞上来的水产品调往全国城乡市场。据说,那个时候,首都北京水产市场供应的带鱼,10条中有7条来自舟山渔场。我市妥妥的成为全国最大海鲜水产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基地,“中国渔都”完全实至名归。
然而,70一80年代的过度捕捞也使得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等传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随着在大黄鱼资源枯竭后,舟山渔场经历了世界级渔场的魅力荣耀,也慢慢陷入沉寂,从全国渔场渐渐退化成了东部沿海的地方性渔场。困境思变,发展求存。80年初中期后,舟山的渔业不得不开始转型,探索新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1978年,乘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浙江及我市地方致力于开发外海渔场和起步发展远洋渔业,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批准,以舟山大干万吨级冷库为基地,采取补偿贸易形式,从日本引进38艘先进渔船和相关设备,组建成立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二渔),成功利用外资,首次实现了中国内陆对外海渔业资源的共享,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的新路。
从1979年开始,我市渔区又通过推行以作业单位“对船大包干”、“三定二奖”、“ 以船核算”等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制和政社分设的改革,至1984年推广面达83%。1992年开始,全市普遍推开渔业股份制改革,渔区群众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但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由此逐渐削弱,明显不如山东威海、烟台等地。
图片
与此同时,积极把发展目光视野从国内渔场瞄向国外渔场,1985年,舟渔公司4艘渔轮参加我国首支远洋渔业船队远赴西非塞内加尔捕捞,在全国开创了从外海到国外渔场的开发利用先河,并于90年代中期,在舟渔、兴业等国有企业引领下,虾峙李科平、大衢方央南敢闯敢试,渔区社会集资投入,试水北太鱿钓项目成功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带动我市地方群众鱿钓业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主攻大洋性公海远洋渔业发展的新路子,很快形成以公海鱿钓、金枪鱼生产为主体、群众民营为主导的远洋渔业生产体系,且不断做大做强。至今,我市有各类现代化远洋渔船640艘,远洋自捕鱼产量53万吨,足迹遍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印度洋公海以及非洲,南美、南亚等10多个国家海域,深耕蓝色大洋。另外,大力控制并削减国内捕捞规模,优化多元作业结构,我市在全国最早提出东海伏季休渔,政府和渔民们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近海伏季休渔的实施。1995年7月,东海首次伏休。并开展耕海牧渔,围绕梭子蟹、对虾、贻贝和大黄鱼等舟山特色优势品种,以浅海养殖、围塘养殖为主,不断优化品种,进行优势产业带布局,并逐步向海洋牧场资源修复增值和深海设施养殖拓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延伸现代渔业全产业链条,提升渔业价值链增长,致力于传统产业谋新篇,赋新能,蹚出新路子。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渔业对于舟山来说,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特色产业,还是民生产业,具有辉煌历史,高光时刻。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由以渔为主的传统海岛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尽管告别过去“渔兴则兴,渔衰则衰”的历史,但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舟山正加快推进首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做精国内传统捕捞,做好现代海水养殖,做强远洋渔业,做大水产加工流通,做优特色渔旅结合,促进现代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擘画发展新蓝图,再展发展新宏图,实现发展新卓越,积极构建舟山一条鱼千亿产业集群,形成捕全球、销全球的产业格局,打造舟山渔业对外靓丽新名片。
逐波踏浪,力争辉煌,一代又一代的舟山渔业人怀揣着属于自己时代的美好梦想,情系渔字,勇往直前,演绎着一个个精彩动人故事,踏步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深情回望,依旧能体会到舟山渔业一程又一程的不断奋进的力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