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我七八岁的时候的最大理想是长大后能成为村里最好的打胡基的能手,肯定会有很多人笑得牙疼腮帮子疼。不过,这是真的。 我记忆中老家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当然,有很多并不是真真正正的土坯房。真正的土坯房,是拿木壳子箍住土,三四个人站在里面用铁锤子一层层夯实。打好围墙,房顶一般苫的是草,好像最多的是压过的稻草或者麦秆。把这些碾压过的稻草或者麦秆,用草绳子捆成一把一把的,然后一一紧密地摆放在房上,遮雨避风性能也挺不错的。这样的房顶,要经常拾掇,否则会漏水——我们的老祖先就是这样住着窝棚过来的。 不过,这样的土坯房,在我有了记忆的时候,村子里已经很少很少了。除非家里境况特别差的人家,打不起胡基,而家里的住房要快要倒塌无法居住了,才紧急这样做房子。 我懂事的时候起,村里盖房子,都是用胡基垒墙造起来的房子,而且房顶上已经不是苫草垫子了,而是正儿八经地使上了瓦片儿。 我对老家这样的一句话记得特别深刻:“一年想盖饭,三年做准备。”要想盖房子,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轰动全村的大事情。两年攒粮食,一年攒木料,半年打胡基。那可真是这样的。那个时候粮食紧,盖房子村里人都来帮忙,管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勒紧裤腰带的年月里,你得至少攒两三年的时间来省下粮食,才能够盖饭的时候吃。而且,一般盖过房的人家,多多少少都要拉点饥荒,用三五年时间来还人家。 造房子,木料是避免不了的。顶梁,柱子,都得是粗壮结识木质优的才成。房子的主要重量都它们承担,所以,这这个上面是最要紧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村里人家盖饭,都互相攀比谁家的顶梁粗木质好,谁家的柱子粗木质好。家境好的人家,顶梁和立柱都是优质松木的,谁看了都羡慕。家境不太好的,实在买不起的,就用粗些的白杨木来替代。门窗之类的,多是速生的桐木白杨木。 胡基是造房子很要紧的一部分。至少要提前半年时间来请人打胡基。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打胡基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不是任谁都能干的。打胡基能手,在当时十里八乡的,大家都有耳闻,就像现在谁是个网红一样,到处有人请,档期排得满满当当的。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人生好奇心最强的时候。我就喜欢去看人家打胡基:乖乖的静静的蹲在那里,两手托着下巴,能看整整一上午或者一下午。 还甭说,打胡基这土活儿,人家打的好的的确厉害,两个人一天可以打一摞胡基。这可真不是吹的,既要体力好,更要讲技巧。碰到那些笨牛,把人累得不行,还不出活儿,叫主人家觉得后悔自己请错人了,叫了个吃货。 看的多了,我也看出了点儿名堂。打胡基是这样的规则:一窝三锨土,五脚两跳三锤子。胡基就好了,迅速然后是弯腰搬过去整齐摞好。 打胡基一定要两个人配合。主打的人责任重大,快不快,好不好,全在他身上。所以,他的动作一般就是模子里盛上了土,他要拿左右脚把土往中间拨一下,然后再一次把模子边沿上的土蹭掉,免得胡乱黏连。接着呢,用脚在模子里的土上按照前-后-中间的顺序踩踏一下,手扶锤柄轻快地跳起来狠狠踩下来,最后高高地提锤子砸三下。依旧是前-后-中间这样的节奏。 行家打胡基,这样的动作一气呵成,轻松连贯,又快胡基又好,直棱棱光溜溜的,看上去漂亮极了。 他把模子褪下来,然后把胡基搬过去摞好。——不要小瞧了摞胡基的技术,胡基摞子倒了,也是你的责任。 一个人打的时候,另一个人要负责供土。他得负责挖土,同时把土块儿砸碎,如果土有点干,还得适量洒水,让土稍微润一点儿,好容易黏固。 一般的,两个搭档半个时辰会换一下,轮流来。劳动生活其实含有很多的人生哲理,就比如这打胡基吧,就特别讲究挑选一个最合适的搭档。现在流行一句话,难得遇到一个神的队友,我感觉打胡基一定需要一个跟自己能完全合拍的队友,否则累死你也出不了胡基。 打好的胡基,要在这摞子这儿过好长时间,一般上面还要用草盖住,以免太阳直射炸裂。胡基是风吹干的最好,就是人们常说的阴干,跟现在的砖头一样坚固。 打胡基是一门技术活儿,也是一门体力活儿。那个时候,就数打胡基的和割麦的人辛苦。他们吃的时候吃的多,还要是干面白馒头这样的硬成饭,要不然提不动锤子打不动胡基。我看过他们吃饭,那么大的馒头两口一个,一般的吃七八个不在话下。干面至少一盆子,还要一盆子面汤。电壶里的水,就不断。他们吃饭很快,吃完喝好,就赶快忙活。那个时候的人真是实诚:主人家实诚相待,打胡基的人也汇报以实诚的劳动。 打好的胡基摞成一排几溜儿,看上去齐匝匝的,就像挺立的哨兵。我们小时候玩儿,最喜欢绕着胡基摞子跑了,那里留下了我们许多的欢乐和记忆。 我们家第一次盖房子的时候,父亲不打算请人打胡基。于是就他来提锤子打胡基,母亲负责供土。母亲毕竟体力不足,供不及,这样显然慢多了,但是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请人打胡基要给工钱,要给管饭,我们家当时五口人挤在队上的一间厦房里,实在是凑合不了了。估计,父母也是想着能自己干的先自己慢慢干,盖开房子了就不是五六个人能干的来,那得几十个人齐帮忙才行。到那个不得已的时候再叫人吧。 我那个时候已经能给父亲打下手了:挖土,供土。别人大人一铁锨铲的土多,三下足够。我力气小,铲的少,加之铲起来朝模子里倒的时候会倒到外面一些,所以我就是紧四锨。勉勉强强的,我也可以供得住父亲打胡基的速度。这样,母亲就有了歇息的机会。 ——我们家第一次盖房子的胡基,还真是这样由我们家一家人凭自己的力气打出来的呢。这段经历,给我现在的启示是:如果效率有点儿低,那么就用频率来弥补。 我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也差。所以现在读书,就是反复读。人家读一遍的,我读至少两遍,同时还要督促自己一定做好笔记。在我们家的书架上,目前看最有价值的书是《辞源》《诗词鉴赏辞典》,但最终将是我的大大小小的笔记本。 用胡基盖饭的时候,很辛苦。胡基要用架子车拉过来,然后用手一个一个地搬过去给匠人。那个时候垒墙,胡基外面是掺了短麦秸秆儿的黄泥。这种黄泥的好处是黏性好,压光后能防扫雨。但是,一个胡基大概都十五六斤,到了二层以上,要递上架去,可真是一件很废力气的活儿。我们常常肚皮给蹭得通红通红的,就像系了条红领巾。 打胡基的经历在我的人生记忆里,很短暂,因为很快胡基就被青砖替代了。所以,我的理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化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首要前提是我必须得先好好念书,跳出农门才行。 人类的居住,从洞穴里到房屋,用了好长好长时间。打胡基只是其中短暂的一个过渡时期,很快就被青砖碧瓦替代,最终走到了现在的高楼大厦。打胡基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 |
|
来自: 新用户3134eDv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