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

 老沔城人 2022-08-19 发布于湖北


文/查有梁


    我对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

    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

    近七年来,在教师培训中,我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有六种:一,“经验-故事”培训模式。给教师提供经验和实例,让大家在相互交流经验中受到启发;二,“问题-思考”培训模式。给教师提供思考的问题,让大家通过交流各自的看法而受到激励;三,“问卷-反思”培训模式。给教师提供问卷调查,让大家从调查结果中相互理解和促进;四,“案例-建构”培训模式。给教师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大家从案例中把握有效的方法;五,“问题-建构”培训模式。针对需要建构的教育模式,提出和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六,“钥匙-工具”培训模式。直接给出可操作的方法,并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这种方法。

    上述的探索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过程。这与我对教育理论的理性思考有关。

    教育理论可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类:

    其一,“经验性理论”。讲做法,可操作,重实践,理论隐藏在其中,理论成分较弱,实践成分较强;

    其二,“建构性理论”。有假设,有模式,重过程,有一定理论根据,同时又接近实践,有操作性;

    其三,“原理性理论”。有原理,有推论,重演绎,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强调建立体系。

    我以为,一个好的教育理论,上述三大类都应当兼尔有之。因为这三大类理论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一个具体的教育理论而言,看在这三大类中,哪一类占主流,从而进行相对的分类,而非绝对的分类。

    原理性理论,应当能引申出建构性理论,即建构模式,进而具体应用于实践;建构性理论,既可进一步抽象为原理性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具体为经验性操作;经验性理论,可以归纳、概括为建构性理论,进而上升为原理性理论。

    三大类理论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原理性理论”如果不能还原为建构性理论和经验性理论,就难于操作,就会流于空洞;“建构性理论”如果不能发展为原理性理论和经验性理论,就缺乏活力,缺乏根基,就会流于形式;“经验性理论”如果不能上升到建构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就难于理解,就会流于片面。三大类教育理论,有各自明显的优点。

    在研究撰写《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1986)《系统科学与教育》(1993)《大教育论》(1990)这些专著的过程中,通过讲学,我已感受到这些“原理性理论”,对于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以及研究型的教师和研究生们有一定启发,但广大的中青年教师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我认识到,必须将这些“原理性理论”转化为“建构性理论”,即要突出“教育模式的建构”。不是以论述教育“原理”为核心,而是以建构教育的“模式”为核心。

    在研究完成《教育模式》(1993)《教育建模》(1998)《新教学模式之建构》(2003)后,通过讲学,我又感受到这些“建构性理论”,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容易接受,但许多新教师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我认识到,必须将“原理性理论”“建构性理论”转化为“经验性理论”,即要突出“教育经验”,突出“操作方法”,将原理和模式渗透其中。让更多的教师能学到手,可应用,有实效。

    从2000年开始,我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探索教育的“经验性理论”。即是将过去20年研究教育的“原理性理论”“建构性理论”进一步普及化、大众化、简明化,以更加可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为教师的“培训”做出新的贡献。于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给教师的20把钥匙》(2007)。以下简述较为有效的教师教育的六种模式:

    一,“经验-故事”培训模式

    “经验-故事”培训模式的特点是:给教师提供经验和实例,让大家在相互交流经验中受到启发。

    教师应经常回答如下问题:你在备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上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考试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提问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教育教学的其它方面有什么经验?讲一条经验,要讲出一个与经验相关的故事。经验是经历过的事,是验证过的事,因此,经验的背后总有故事。经验大多是可操作的,故事大多是很生动的。“经验-故事”培训模式,很受教师欢迎。

    教师经常总结自己的经验,经常吸取他人的经验,才有利于增强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下面是作者总结自己40年教学经历所得的20条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刘老师感悟:这个方法对于钻研教材,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极具参考价值。)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要尽量通读学生已经学过的教材。(刘老师感悟:下棋的高手就高在能够谋势中去谋子。学科教学中,在整体中把握部分,把部分放到整体中,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把握教材知识理论体系。)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刘老师感悟:学生都讨厌拖堂,其实有时候言未尽反而意更深,不是吗?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多讲点,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呢?)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刘老师感悟】我曾经参加新教育年会,在新教育实验中,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重要板块,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极为有益而且效果显著的一种方法。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刘老师感悟:让成绩差的学生考出好成绩——这是这次讲座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方法之一。在很多时候,失败确实是成功之母,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考试成绩不排名次,可公开成绩的分布。

    刘老师感悟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几乎所有老师都知道,他的这个记忆规律告诉我们记忆的方法其实就是及时复习。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刘老师感悟离开了学生,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永远都要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样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刘老师感悟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这是本次讲座我听到的最精彩的亮点。当我们站到足够高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更远;看到足够远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得更正确。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变成真正吸引学生的地方。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刘老师感悟20条经验凝结着查教授40年的心血,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仔细去揣摩,用心去实践。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其实很可爱的,很值得我们去付出和探究的。

    二,“问题-思考”培训模式

    “问题-思考”培训模式的特点是:给教师提供思考的问题,让大家通过交流各自的看法而受到激励。

    每一学年,一所学校的所有教师,集中1-2小时,回答下列20个问题。然后,将大家的回答印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好办法。这20个问题的回答,正好反映了一位教师正在使用的教育学,即实用教育学。这20个问题是:

    01.对您影响很大的教育论著有哪三本?(教材除外,写出作者、书名。)

    02.在您所教学科中,对您影响很大的专业论著有哪三本?(教材除外,写出作者、书名。)

    03.您最满意的论文或论著是哪三篇(本)?

    04.您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有哪三点?

    05.您喜欢的教育名言是哪三句?

    06.您认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有哪三项缺点?

    07.您最喜欢的老师对您影响很深的有哪三条?

    08.您给学生的鼓励性的赠言有哪三句?

    09.您认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条?

    10.您认为优秀校长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条?

    11.您认为优秀家长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条?

    12.您认为优秀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有哪三条?

    13.您在教学中好的经验有哪三点?

    14.您经常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项?

    15.您经常采用的教学技术有哪三项?

    16.您对品德不良的学生常常采用的教育策略有哪三点?

    17.您对成绩很差的学生常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三点?

    18.您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常采用的教育策略有哪三点?

    19.您经常选择的教学原则有哪三种?

    20.您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三种?

    刘老师感悟把这些问题都仔细思考一下,回答一遍,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是盲目的,迷惘的,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方向了。


    三,“问卷-反思”培训模式

    “问卷-反思”培训模式的特点是:给教师提供问卷调查,让大家从调查结果中相互理解和促进。

    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重在提高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优秀教师的素质,优秀学生的素质,优秀校长的素质,优秀家长的素质。并于1991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人才素质研究》。经过10多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又有所改进。在《给教师的20把钥匙》一书中,向教师提供了10个教育人才素质调查的问卷:

    问卷A,优秀教师的素质调查;
    问卷B,优秀学科教师的素质调查;
    问卷C,优秀班主任的素质调查;
    问卷D,优秀主任的素质调查;
    问卷E,优秀校长的素质调查;
    问卷F,优秀家长的素质调查;
    问卷G,优秀学生的素质调查;
    问卷H,学习优秀的学生素质调查;
    问卷M,学生不良行为表现的调查;
    问卷N,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调查。

    我们的方法是:每一张问卷列出40条,让被调查者(主要是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社会上其他公民也可使用)根据各自的直觉和逻辑、认识和感情,选择出相对最重要的10条即可。问卷不针对任何个人,因此,真实性较高;调查问卷不伤害任何个人,因此,不使人反感;调查问卷不填写被调查者的个人姓名,因此,不使人为难和不安。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半封闭与开放式相结合的。所谓“半封闭式”,指每一张问卷内的40条意见相对固定了,可以允许使用者“微调”;所谓“开放式”,指答案还允许被调查者写出不同于这40条的其他任何意见。在学校使用问卷,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回答后以举手的方式进行统计,这样较为简单易行,效率较高。

    “问卷A”优秀教师的素质调查统计结果。十多年来,在调查中,一次曾有50%以上的师生选择过的项目有:

    (1)有责任感;
    (2)重视品德教育;
    (3)有幽默感;
    (4)不剌伤学生的自尊心;
    (5)对学生一视同仁;
    (6)教学生动有趣,容易领悟;
    (7)知识面广;
    (8)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9)有组织能力;
    (10)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

    “问卷B”优秀学科教师的素质调查统计结果。十多年来,在调查中,一次曾有50%以上的师生选择过的项目有:

    (1)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2)善于因材施教;
    (3)重视学生参与;
    (4)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法;
    (5)能激发学生兴趣;
    (6)讲课由浅入深,引人入胜;
    (7)逻辑性强;
    (8)善于应用各种教学媒体;
    (9)教学有创新;
    (10)讲课富于感情。

    “问卷C”优秀班主任的素质调查统计结果。十多年来,在调查中,一次曾有50%以上的师生选择过的项目有:

    (1)有责任感;
    (2)对学生有爱心;
    (3)身教重于言教;
    (4)善于与各科教师合作;
    (5)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
    (6)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7)善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8)富有创新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作者与其合作者,对上万名学生应用“问卷A”,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对优秀教师的素质的“倾向性”看法。这里所谓“倾向性”看法,即每一次调查中,曾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一项很重要。这些素质是:

    (1)有责任感;
    (2)重视品德教育;
    (3)有幽默感;
    (4)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5)对学生一视同仁;
    (6)教学生动有趣,容易领悟;
    (7)知识面广;
    (8)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9)有组织能力;
    (10)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
    (11)尊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
    (1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美国教育家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归纳出优秀教师的12种素质:

    (1)友善的态度;
    (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3)有耐心;
    (4)兴趣广泛;
    (5)良好的仪表;
    (6)公正;
    (7)有幽默感;
    (8)良好的品德;
    (9)对个人的关注;
    (10)有伸缩性;
    (11)宽容;
    (12)颇有方法。

    中美两国,相隔万里,但两国学生对优秀教师的素质的倾向性看法都很相似,大部分看法是一致的。两国学生的看法,对应如下:

中 国    美 国    有责任感

    重视品德教育
    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对学生一视同仁

    有幽默感
    知识面广
    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
    尊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
    教学生动有趣,容易领悟 有耐心

    良好的品德
    友善的态度
    公正,对个人的关注

    有幽默感
    兴趣广泛
    有伸缩性

    宽容
    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颇有方法

    在上述中,中国学生的另外两条看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组织能力”,都可以包含在美国学生的一条看法之中,即“颇有方法”。除此之外,仅有一条“良好的仪表”,美国学生明确提出了出来,而中国学生未能明确提出来----这是因为我的问卷设计中,没有写上类似的素质。这一条中国学生一定是赞同的。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学生对优秀教师的素质从总体上看是相当一致的。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努力做到上述12条,定能成为一位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

    刘老师感悟每教一届学生,我都和学生进行一次书面的交流,回答学生们希望我帮助解决的一些问题。听了查教授的报告,我觉得这种做法是正确的,而且应该做得更深入一些。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教育如果不能进入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那么这种教育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当我们真正和学生走到一起,共同聆听彼此心灵的跳动,我们会发现,教育并没有我们现象的那么困难和枯燥,而是富有生命的活力。

    四,“案例-建构”培训模式

    “案例-建构”培训模式的特点是:给教师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大家从案例中把握有效的方法。

    作者在《新教学模式之建构》一书中,以及主编的“学科教学建模丛书”(共10本),都是应用“案例-建构”的培训模式。在《新教学模式之建构》中,作者提出教学建模10条建议:

    1.打破教学建模的神秘感,每位教师都可自主建构教学模式。

    2.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需要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3.从古至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仍然有效。(例如,孔子的“启发”式,《学记》的“善喻”式)。

    4.采用“原型”→“模式”→“应用”的方式建模,即是“实例”→“模式”→“实例”的方式建模。应用这个公式,听一节课,就可建构一个教学模式。

    5.听一节课,先记下教学过程,再找出特点和取一个恰当的名称。

    6.找出这一节课教学的关键词----要简明、要鲜明、有变化。

    7.记下教学过程时,要撇开具体内容,小步抽象概括,概括要相对准确。

    8.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阶段是一个“节目”,不宜过长、过短,大约平均5分钟,每节课的“节目”约6~8个。中学每节课的“节目”约4~5个,一个“节目”的时间平均均8分钟。

    9.教学建模是一种有效方法,能促进教学创新。

    10.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建模是灵活变化的。要通过教学实例去建构教学模式,从而领悟出怎样建构教学模式。

    下面的“和谐教学设计”,这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说明一般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建构,可以视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品”之一。“设计”总是要针对“问题解决”。什么叫“和谐教学”?一位教师应该掌握多少种教学模式?下面的设计就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学校中,和谐教育的重点是和谐教学。适应、协调、促进发展,即和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即教学。什么是“和谐教学”呢?教师以“和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和谐的发展”,即是“和谐教学”。

    什么是“和谐的方式”呢?作者用四句通俗易记的话来概括:“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

    A.“晓之以理”,重在应用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举一反三。讲解概念与原理这些“基本知识”时,教师着重于“晓之以理”。

    B.“导之以行”,重在应用操作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示范实验与操作这些“基本技能”时,教师着重于“导之以行”。

    C.“动之以情”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为艺术思维。让学生在审美立美中提升境界,学会想象。体验情感这些“基本态度”时,教师着重于“动之以情”。

    D.“传之以神”,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教学交往中要“画龙点睛”,传播出精神实质,让学生得其要领。领悟这些“基本方法”时,教师着重于“传之以神”。

    教师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对应也有四种学习方式,“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

    a.“思考接受”重在应用逻辑思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教师和教材的启发下,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时,要学会“思考接受”。

    b.“活动探究”重在应用操作思维。动脑动手,尝试操作,在做中学,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时,要学会“活动探究”。

    c.“情感体验”,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要选择审美视点,在鉴赏中学会创新,发展个性。学生在掌握“基本态度”时,要学会“情感体验”。

    d.“合作交流”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相互传播中,加深理解,能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又能外化表达给他人。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时,要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的内容无论何种学科,主要有四大内容:逻辑型的“基本知识”、操作型的“基本技能”、情感型的“基本态度”、交往型的“基本方法”。与此对应,人的思维模式主要分为:逻辑型、操作型、情感型、交往型,以及两两协调的组合型,较均衡发展的综合型。

    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显然四种都具有。只是比例不会相同,有长有短。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学生要“因材择学”,也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教师学生都要通过教学,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发展”,即是“德、智、体、美”这4方面都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得到持续发展。

    现在,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和谐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多少种?答:有16种。我可以将上面的论述表述为一个“矩阵”(4×4):

    将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A、B、C、D),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a、b、c、d),两两交叉地给结合起来,就构成16种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例如,Aa模式,即教师“晓之以理”,学生“思考接受”。简称“晓理-接受”模式。Aa模式是以Aa为主,其余Ab、Ac、Ad为辅;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好都有a、b、c、d。同理Ab模式是以Ab为主,其余Aa、Ac、Ad为辅。在一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重点,也要兼顾A、B、C、D。以此类推,得到16种主次分明的和谐教学模式。这就是作者对和谐教学的设计。

    五,“问题-建构”培训模式

    “问题-建构”培训模式的特点是:针对需要建构的教育模式,提出和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例如,为了建构“效能改进”教学模式,作者提出了20个问题,先让教师们思考,然后,在对这20个问题给出相应的思考。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这是将“问题-反思”模式和“案例-建构”模式,综合起来。

    1.什么是“效能改进”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思考:科学测评教学效能,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特点是:以德育人,科学树人,注重实效,讲究效率。提倡“高效教学”,减小无效劳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这就是“效能改进”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的可测评量是:问题提出;思考时间;教学环节。课后的可测评量是:作业设计;批改方式;反馈时间。

    2.教师要有教案,学生必须要有学案吗?

    思考:老师要有教案,充分发挥主导性;同样,学生要有学案,充分发挥主体体。学生要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提出问题”。问题要提得好,能抓住关键和要点。变被动地听课为主动地听课。有整体的教案,也应当有整体的学案。

    3.一节课40分钟,平均可以学习多少知识?

    思考: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一节课仅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一节课平均可以学5-20个组块,1个产生式。少则得,多则惑。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4.“知识”分为几大类?“教学目标”只能写出哪类知识?

    思考: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外显的编码化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隐含的经验类知识(技艺知识、人才知识)。前者,可以言传,通常理解为狭义的“知识”;后者,难以言传,只能意会。教学目标,通常只能写出可以言传的知识;而只能意会的知识是无法写出来的。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之中。分清两大类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5.知识与技能有什么不同?应该作为“一基”还是作为“双基”?

    思考:“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两者有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这里的“知识”显然是指狭义的知识,是可以言传;而“技能”,靠体验与感悟,难以言传,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有意和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是显性目标还是隐性目标?

    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难准确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维”。如果硬性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写出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常就只能“贴标签”。形式主义地贴太多标签,教学效率必然降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而不是的“显性”目标。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分清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

    7.什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提出问题和思考时间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出好的问题,引起积极思维。一节课内,提出多少问题为宜,要研究,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思考”、“愤悱”的时间多长为宜,要研究,时间长了不好,时间短了也不行。

    8.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是什么?教学中可以测评吗?

    思考:教学效能的测评有两大要素:“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问题提得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时间控制得好很重要,时间多了或少了,教学效率都不佳。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教师要掌握好上课每一阶段的时间和节奏。

    9.基础教学中,每一节课可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

    思考: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每节课总是要有5~8个环节,平均每一环节占用8~5分钟。每一环节(或称阶段),是一个小“节目”,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以提高教学效率。

    10.教学中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要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兴趣。这样,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教师要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使学生“会学、好学、乐学”,则首先教师要“会教、好教、乐教”。

    11.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各有哪4条要点?

    思考:教师“会教”有4大要点:晓之以理,导之以引,动之以情,传之以神;学生“会学”也有相应的4大要点: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每一节课中,上述4大要点,最好都能表现出来,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1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维“发散”,需不需要引导思维“收敛”呢?

    思考:上课时,要求师生的思维要“发散”,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又要求师生的思维要“收敛”,不能一味不着边际的玄想。40分种的教学,必须“聚焦”在“有限的”教学目标上,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13.“作业设计”怎样才能做到多样化和科学化?

    思考:“高效教学”一定要认真研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多样化、科学化。有教师布置的作业,有学生自选的作业,有任务驱动的作业,有竞赛准备的作业,有师生共研的作业,有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等等。一定要改变作业的“单调乏味”。作业要“多样有趣”。

    14.“批改作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怎样提高效率?

    思考:三种作业批改方式,要交替进行: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自批自改;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互批互改;教师全批全改,学生反思自评。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效能。关键内容,教师应当全批全改。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要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和效率。

    15.在教学中,要即时反馈,反馈的时间以多长时间的为好?

    思考:即时反馈是一条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中小学生而言,所做的练习,所考的试题,如果当天学生能知道正确答案,并主动改正错误的部分,强化正确的部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16.一般通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什么?

    思考:要在教学中不断透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一般通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专心听课,做好笔记。及时复习,认真做题;独立思考,勤下苦功。不懂要问,直到真懂;认真实验,细心大胆。动脑动手,追究根源;每章学完,系统复习。学会总结,掌握联系;不怕困难,反复钻研。败不自卑,胜不自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要急躁,不要停顿。

    17.有针对性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

    思考:“高效教学”要提倡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因材择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好的“学习策略”。有强调“逻辑”的策略,有强调“操作”为策略,有强调“情感”的策略,有强调“交往”的策略。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不同策略的指导。

    18.有效教学的基本过程和突出特点是什么?

    思考:“有效教学”的基本过程和突出特点是:激发思考,逻辑简明;引导活动,幽默有趣;富于激情,饱含诗意;指点迷津,充满智慧。

    19.学习的方式有哪些水平?学习方式有一个发展过程吗?

    思考:学习方式有多种水平。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分别采用相应水平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味采用高级水平的学习方式,才是高效率。初级水平: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简单应用,被动接受;中级水平:意义记忆,中层理解,综合应用,主动探索;高级水平:整体记忆,深层理解,创造应用,有所发现。三种水平的学习方式都是存在的,应当重视由初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自然转化”,而不是“人为强加”。

    20.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相同吗?请举出不同学科的不同学习特点。

    思考:不同学科,主要的学习特点是很不相同的。充分根据学科的特点,教会学生采用相应的学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习科学时,学习的特点是:探究问题,理解规律;学习技术时,学习的特点是:设计方案,操作试验;学习文学时,学习的特点是:熟读经典,领悟发挥;学习艺术时,学习的特点是:模仿鉴赏,审美立美。对不同学科只强调某种方法,显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六,“钥匙-工具”培训模式

    “钥匙-工具”培训模式的特点是:直接给出可操作的方法,并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这种方法。

    例如,我们在《给教师的20把钥匙》和《给教师的18个工具》这两本书中,就是应用“钥匙-工具”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上述五种培训模式综合起来,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

    《给教师的20把钥匙》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从教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供给教师选用的20把钥匙。分为四个部分:提高思维能力的钥匙(K1-K4);发展教师专业的钥匙(K5-K10);提升教学水平的钥匙(K11-K16);改善学习方法的钥匙(K17-K20)。每一把“钥匙”都用一句话做出简要概括。

    给教师的20把钥匙:

    (一)增强研究能力的钥匙

    K1“四象限”思维模式: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4方面,进行系统思维。

    K2关爱生命,重视使命:继承优秀传统,面向现实世界,热爱教育事业。

    K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教育自我小结,吸取他人经验,应用哲学总结经验。

    K4全面调查统计分析:设计问卷,全面调查,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自我反思。

    (二)发展教师专业的钥匙

    K5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精读教育和学科的经典,提高文学艺术和社会交往能力。

    K6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理解和实践最主要的师德,效法优秀教师的榜样。

    K7认识优秀教师素质:设计问卷请学生们回答,教师相互评议共同提高。

    K8认真改进教育策略:提高教学艺术和技术,应用心理学成果提高教育实效。

    K9灵活选择教学原则:全面理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灵活选择。

    K10建构模式,超越模式:学会自己建构教学模式,认识模式的条件和局限。

    (三)提升教学水平的钥匙

    K11整体备课,纵横联系:集中备好全学期的课,重视前后联系和学科渗透。

    K12教学生动,如座春风:从形象到抽象,既和谐又奇异,既多样又统一。

    K13即时反馈,有针对性:给学生的练习题,当天让学生知道答案,自我纠正。

    K14认识学生,教学研并进:认识学生,知学知教,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K15心中有数,注重实效:有定性认识,有定量分析;掌握分寸,适度才有实效。

    K16健康第一,真善美统一:身体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事,真善美统一才是健康。

    (四)改善学习方法的钥匙

    T17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给学生通用的学习方法,也给特殊的学习方法。

    T18从学生问题中系统学习:系统收集学生的问题,系统回答学生的问题。

    K19积极参与校本学习:个体学习是基础,团队学习是关键,推广传播求发展。

    K20深刻领悟成才之道:成才统计律是十年树人;学习律、发展律、整合律。

    《给教师的18个工具》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的18个工具。分为四个部分:思维的实用工具(T1-T5);教与学的心理学实用工具(T6-T10);保护和预防的实用工具(T11-T15);培养成功学生的实用工具(T16-T18)。每一件“工具”,都用一句话做出简要概括。

    给教师的18个工具:

    (一)思维的实用工具

    T1教会学生怎样思考:认识逻辑,理解感情,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T2开动大脑,启发思维:灵活思维、前瞻思维、换位思维、分析思维、系统思维。

    T3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教会学生自己提问,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T4让学生认清错误观念: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思考不幸事件,改变消极情绪。

    T5引导学生走上乐观希望之路:制定目标,制定策略,投入精力,动态调整。

    (二)教与学的心理学实用工具

    T6榜样和示范:通过榜样和示范进行教育,运用榜样的情感技能。

    T7奖赏和惩罚的强化:掌握奖赏和惩罚的技巧,注意奖罚的时机与分寸。

    T8学会学习:使你的学生成为擅长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高手。

    T9自我诊断:教会学生成为自己教育的诊断者,这样他们才能进步。

    T10化解压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压力、理解压力、支持与压力相匹配。

    (三)保护和预防的实用工具

    T11健康教育:预防为主则相对容易,挽救生命的意义重大。

    T12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青春期的烦恼,避开青春期过渡时的陷阱。

    T13学会交往:了解个性,学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技能和原则。

    T14认识早恋:减少早恋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与异性友好相处。

    T15抵制诱惑:帮助学生避免追求物质享乐的诱惑,获得真正的幸福。

    (四)培养成功学生的实用工具

    T16成功走入社会: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职业和选择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T17学习领导才能:传授给学生一个重大的技能是组织领导才能。

    T18办好学校:把学校建成高质量组织,有效地解决学生行为养成和各种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