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养老服务体系。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到2025年基本形成了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供需差异。老年群体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刚步入老年阶段的老年人对体育娱乐、文化学习和医疗保健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高龄段老年人则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等的需求较高。老人普遍对社区照料中心除电教、棋牌、配送餐等之外的其他功能了解不深,中心配备的康复室、日托室未能物尽其用。照料中心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老年人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服务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具备专业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和规范化的操作缺乏经验,也满足不了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 (二)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比较薄弱。目前,虽然已实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全覆盖,但实际上社区所支撑的服务项目还较少,服务内容简单化、碎片化,受众面少。一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设备单一,利用率不高,部分社区的养老照料中心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低下,基本无经验可循;可利用、调动的资源稀缺,软硬件等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无法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三)医养结合服务未能形成合力。目前全区医养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高、老年康复护理医务人才缺少等,仍是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制约因素。公立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有些医养结合机构甚至达到了小型医院门诊规模,但实际利用率低,造成前期投入过大、资源浪费。民政、卫健、医保三部门对医养结合理念和工作侧重点不同,导致多头管理、缺乏有机统筹,医养结合的合力无法真正形成。 (四)社区养老服务缺乏长效运营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财政补贴等政府投入,财政引导功能不强,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极少。镇(街道)、社区普遍反映后续的长效运营压力大、管理服务难题多。对于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机构,普遍存在经营成本高、人才留不住、盈利困难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采购或是补助,缺乏独立的造血机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生存举步维艰,导致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机构不愿投入资金提升服务设施硬件水平,护理员“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现象突出,中高级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 三、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一是提高养老服务事业牵头层次。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增长的趋势,需要认识到人口结构给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建议建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老龄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等机构共同组成的综合性应对老龄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统筹部署和指导养老服务事业的全面开展。二是合理规划布局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提升政府对市场、社会、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力,统筹规划布局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文化休闲场所,引导商业服务同步进行支撑,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打造成为覆盖全面、设施齐全、特色突出、均衡辐射的养老服务圈。针对养老服务机构覆盖不全面的现状,对新建小区要确保按照要求优先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对老旧小区可结合旧城改造、政府回购改建、房屋租赁建设等方式因地制宜进行补足。三是探索发展“嵌入式”养老模式。打破传统的居家、机构和社区养老分类概念,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居家养老的温暖。四是加快养老领域数字化改革。丰富智慧安全、智慧健康、智慧照顾、智慧管理及机器换人应用场景,深化社区养老老人数字化管理场景。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社区养老人员和二维码捆绑链接,实现数据共享,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服务。整合政府各部门服务职能和社会公益力量,实现民生服务和资源全面下沉,将养老、医疗、商超等“5+X”服务功能串联,构建10分钟民生服务圈,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完善保障机制,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一是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无障碍设施、消防设施等适老化设施改造,因地制宜增加活动场地和文化休闲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社区养老环境。对老年人集中的小区,可同时配套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驿站等集中式服务机构,为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创造更友好的活动空间。二是丰富社区养老服务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社区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模式,通过打造能够提供全托、日托、送餐、上门服务等多样化、综合性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特别是对农村困难老人逐步建立完善配餐托底服务。针对偏远地区老年人集聚的现状,继续推广“银龄互助”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在各社区广泛开展低龄老人、健康老人与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的“一对一”“多对一”结对互助服务,有利于缓解养老压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三是健全“医养结合”机制。根据老龄人口居住、健康现状,合理布局社区公共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争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同规划、同建设。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十五分钟圈”辐射作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就近提供医疗服务。针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卫生服务机构运营困难的现状,在功能性上更加侧重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发展专业老年人医疗;对一些设施较完备的医疗机构,可以向公众进行开放,提高卫生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四是探索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三)完善要素支撑,激发社区养老服务活力。一是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探索社工、护理等养老服务人员定向培养机制,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吸纳本地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拓宽专业队伍来源,提高护理员专业技能。二是深化养老志愿服务。结合特色,进一步深化已组建的助老员队伍建设,做深做实“守护夕阳”养老服务项目等。注重提升助老员自身素质,对助老员们进行助老技能的业务培训,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文艺演出、心理疏导、生活便利等服务。依托智慧平台,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爱心储蓄所”等做法,鼓励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加入到“扶老”事业当中,实现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三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应用。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推动开发“互联网+老年服务”应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点单式”便捷服务,创新养老服务业态。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一键通”智能终端、智能腕表等设备的使用体验,加快完善智慧养老平台定海区级平台建设,主动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智能设备应用培训,引导老年人主动“触网”,着力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四是营造良好的社区养老氛围。树立大社区、大整合、大服务的理念,利用手头的有效资源覆盖养老服务,使社区在资源整合、服务生产和其他方面的功能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精细化服务,让生活在社区的老人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作用在社区发挥,更激发出老人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共建共享幸福社区生活。 近年来,我国政府主导大力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到2025年基本形成了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其次,完善保障机制,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最后,完善要素支撑,激发社区养老服务活力。 这才是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路径的“硬”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