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访纪实)一个旅居美国洛杉基的“省立昌中”老校友的撰述

 山东刘福新 2022-08-19 发布于山东
(采访纪实)一个旅居美国洛杉基的“省立昌中”老校友的撰述  左图为“思乡鸟”

    

 

 

一个旅居美国洛杉基的“省立昌中”老校友的撰述

 

                      ——近来文事活动之三

 

                                 文 辛

 

     4月24日过午,拨通了马进老师的电话,让他与我一起到滕学忠老校友那儿采访。因为滕学忠老校友住处离县府大院很近,我们没有喊司机小马,一边闲聊一边漫步,不一会儿就到了。

    在滕先生家,获益匪浅。一是他那里保存着许多1949年政权交替前的实物,譬如老照片等等。老照片里有1945年他们佩带的校徽图样,是三角形,就是上篇里提到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到昌乐给张天佐授勋时,讲到给省立昌中的学生带来了粽子,于是校徽便成了粽子的形状。可惜所解的老校友的校徽都遗失了,确实有点儿遗憾。

    滕学忠老校友一边回忆一边在一张白纸上画,他说当年的校徽(第一次制作)是三角形,蓝底,镶白边,字是银白色,“昌乐中学”四个字竖排,高约30公分。

    他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是关于两位原省立昌中的著名教师巩章武、亓耀文被俘后,软禁在昌乐县城的一段逸事。那时侯,可能故意挫磨他俩的知识分子锐气,只给他们发生粮,让他们自己做饭吃。他俩哪里会做饭,整天饿得难受。有一天他俩在推碾,突然被滕学忠遇到了,领了自己家里,让两位老师吃了一顿饱饭。

    后来,人民政府做工作,巩章武愿意留下来,被分配到潍坊中学当校长;亓耀文不愿意住下,人民政府给其开上路条让他走了。我觉得这一段历史是个空白,就请他写一篇《1948年政权交替时期的一段逸事》,题目是我给拟定的。

 

    令我分外惊喜得是,有一位在美国洛杉基定居的同班同学叫张泗清,与滕学忠先生一直保留着书信来往,还给他寄来了一份刊物,上面有一回忆“省立昌中”的文章。

    其中一篇题目是《爱跑的人》,被我借来了。文章包括《前言》、《家世与童年》、《昌乐中学路北分校》、《迁校诚南》、《吴家池子》、《逃难青岛》、《流亡江南》、《澎湖四月》、《冒名迁台》、《高雄、台南、台北》、《就业成家》、《哥斯达黎加十三年》、《移民美国》、《结语》,计有14个小标题。

    因为文章很长,只录下最短的一小节《昌乐中学路北分校》,以供诸位文友树友博友欣赏。

    “一九四三年春,省立昌乐中学在铁路以北的'马家河子’小村设立昌乐中学分校,先设初中及简师各一班,另设立一个补习班。我那年十二岁,已读完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也赶着进了补习班。

    在补习班时代,因为家里管不到,开始迷上了小说。记得傅道欣兄特爱看小说,曾借我看过《三门街》、《宏碧缘》等。有一次上音乐课时偷看《聊斋》(忘记借谁的了),被赵光瑛老师把书抓去,下课时训了一顿还给我。想不到来禧兄回去向先父告了一状,使我挨了一顿好打,是今生最后一次受到父亲的体罚。当然是自己的错,不过武侠看多了,很觉来禧兄不够义气。今日想来,如果他早些告状,可能我也进中六了!后来一起在在澎湖被编兵的补习班同学,记得起来的有傅道欣、赵延庆、赵延龄及赵世贤等。最感念不忘的是傅道欣,在补习班时代,他对我照顾很多。一学期终了,前十名保送进初中(初六级),傅兄升级我依旧,又过半年我才编入初七级。”

    张泗清先生在正文底下落款为“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二日於美国德州休士顿”。

    张泗清先生正是由于中学时代好读小说,成就了他的作家梦,也为两岸的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了,基于受到的教育与经历异于大陆,他的许多观点是站在当时那个时代的政权方面的,但是,他对自己阅历的叙述是十分真实的,特别是省立昌中的那百十来个同学在青岛、上海、杭州、岳阳、衡阳、广州的流亡生涯实在令现代人喟叹不已。先录下几小段为证:

    “睡车站月台三天后迁往广州西关三民小学。在广州一月,同学中感染羊毛疹的很多,我在到达两星期后的一个晚上发病,由赵景隆兄用针挑之后痊愈。

    七月一日坐军用卡车至黄埔码头,在江边露宿三昼夜,七月四日登船(中字一一五号登陆艇)开往澎湖。计有三个学校的学生挤在甲板上(仓内是战车),航行三天风平浪静,七月七日中午抵达马公,结束了万里奔程。”

 

    就在今年5月8日晚上,我们接待了一个刚刚从台湾来的老人,他叫赵世贤,就是张泗清这篇文章里到的一个。赵世贤老校友今年八十二岁,身子有点儿弯曲,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酒量很大,与县政协于观亮副主席(兼统战部长)用二两半的玻璃杯一饮而尽。还一一与我们碰杯,他大约喝了七两半白酒。席散后,他又与我们三个史料撰写班子人员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

    这些片段,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再述。但让我高兴的是,刚从台湾归故里探亲的赵世贤老校友所讲述的细节与张泗清先生所撰述的篇章几乎一模一样,这也为我们撰写班子,特别是我这个负责《历史篇》的执笔人,圆满完成史料撰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完稿于2007年5月10日19:4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