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石琢玉扬古韵 铁笔丹心铸风华——访《中国篆刻》特种邮票设计者容铁

 过往邮客 2022-08-19 发布于安徽

中国邮政报  潘琛 

    8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篆刻》特种邮票。记者特邀《中国篆刻》特种邮票设计者,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容铁讲述邮票创作背后的故事。 

    容铁出生于江苏镇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印章收藏与研究委员会会长,在书画、篆刻等方面颇有造诣。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的《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邮票就出自他的手笔。 

    此次再度担纲邮票创作,容铁以“中国篆刻”这一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为主题,精心设计了4枚邮票,并为该套邮票的图样选题及印制工艺与集团公司相关部门沟通,出谋划策。他选用了竖长方形票幅,以“三段式”设计在方寸之间表现篆刻作品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印章、印蜕、印面。印章实物承载着篆刻厚重的历史,置于票面最上;印蜕鲜艳的红色呈现主体画面,位居中间;最下方是印面。票面图形排布疏密有致,营造了通透的空间感。 

    在印章选择上,容铁也颇费心思。最终定稿的4枚邮票图案,分别表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4方篆刻作品——战国外司炉鍴、秦代宜阳津印、汉代朔宁王太后玺及唐代中书省之印,4方印章分别作为当时篆刻文化的经典代表,勾勒出篆刻发展前期的历史脉络。第一枚“外司炉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燕地区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官印,采用长条形状。第二枚“宜阳津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秦代宜阳渡口一县令的官印。秦统一七国后也实现了文字统一,小篆成为当时社会通行文字的承载标准。这方印章的字体正是小篆,材质为铜,采用凿印、铸印工艺,且为田字形,彰显秦汉时期印章的主流风格。第三枚汉代“朔宁王太后玺”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方印章由阴文铸造,表面光洁、字形规整,彰显端庄厚重之美;金印的材质凸显了印主皇室身份的高规格,是雍容华贵的皇权地位的象征;印钮为颇具特色的龟钮,灵动地表现龟的形制。这方印章充分体现了汉代印章成熟的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准,成为后人研习篆刻的重要学习范本;将此颇具代表性的一方印选入邮票主题,也更清晰地为观者展示篆刻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第四枚“中书省之印”,体现了篆刻工艺自汉延续至唐代的变迁。 

图片

    容铁表示,篆刻者皆知“印宗秦汉”。秦汉时期正是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篆刻传统审美体系的雏形,许多明清篆刻流派及现代的篆刻家都承袭了秦汉的篆刻风格。可贵的是,时至今日,中国篆刻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未曾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直维持着“原生态”。 

    容铁在设计票面时采用偏黄的暖色调,左右以金色衬托印章图形,尽力将篆刻的传统审美和中国汉字之美展现给邮迷。在容铁看来,邮票原本是作为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而诞生,而今其原本的使用功能正在淡化,文化传播和收藏鉴赏的功能却越发凸显。他至今仍对20世纪集邮市场的欣欣向荣记忆犹新:每当新邮发售,前来抢购的邮迷们总会在邮局排成长队。人们将邮票精心收纳入册,或从信封上剪下,放在手中细细把玩。邮票在信息交流途径匮乏的年代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如今更是“国家名片”,是历史的承载,也是文化的传承。

 图片

    从这个角度看,印章与邮票具有诸多共通之处——印章最早作为信物而诞生,古邮驿站使用印章给竹简打上封泥进行封存,起到内容保密和预防风险的作用;它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尤其在秦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官员都配有印章作为身份的象征。印章发展至今,作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实物载体,已超越其原本的功能属性,既有实用价值,又具艺术美感,可供人们交流、鉴赏。 

    此次《中国篆刻》特种邮票发行,将我国千年篆刻艺术浓缩于方寸之上,传向四海八方,成为民族恒久的记忆。容铁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治印“奥运门”。该印现藏于萨马兰奇纪念馆。容铁表示:“要做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诠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我们首先要把民族文化的瑰宝挖掘出来,展示给世人。印章是文化传播的'信物’,邮票亦是如此。我们通过发行邮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