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上)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因修建公寓楼被发现,发掘后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国保碑

南越文王墓劈山为陵,是一座石室墓,从象岗山顶挖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 ,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陵墓使用红砂岩砌筑而成,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墓室按照“前朝后寝”的规格布局,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宽 12.5米,长10.85米。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卫士2人,厨师、乐师、仆役等9人。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文物1000余件。

南越王赵眜墓外景

南越王赵眜墓内景

墓道与“外藏椁”发掘现场照片

墓道是进入墓室的通道,长10.3米,原来填满泥土和大石块,以防盗掘。近墓门处西侧原有一个木构的长方形大“箱”,称“外藏椁”(现已朽),椁内有盛粮食、果品的大陶瓮和车马器等随葬品,椁底有三条枕木沟。“外藏椁”东侧有一个殉葬人,墓道斜坡处还有一个殉葬人,两个殉葬人当是墓主人的“卫士” 。

前室发掘现场照片

前室四壁和顶上布满朱墨两色的卷云纹图案,装饰华丽,象征主人生前的宴乐厅堂。室内西边置车马饰,东边有一殉人,出有鱼钮“景巷令印”的铜官印,可见殉者是个宦官兼任御者,陪葬有组玉佩及铜镜、玉璧等物。前室的顶盖石重近4吨,发现时已断裂成多块,经加固修复现移放墓上。

东耳室发掘现场照片

东耳室是礼乐宴饮用器的藏所。室中排列三套青铜编钟,两套石编磬及琴、 瑟和六博棋等,还有大型的壶、钫、提筒等青铜酒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在编磐旁有一殉人,应为乐师。


西耳室发掘现场照片

带托铜镜(镜托)

错金铭文虎节

西耳室是储存墓主生前各种用器和珍玩的库房。贮放着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器、金银饰物、各种药物、玉石珍玩及丝麻织物等,其中重要的有错金银车马饰、错金铭文虎节、绘画铜镜、带托铜镜、多套玉剑饰、成箱墨丸和70多件铁工具。室中的随葬物大都有漆箱、漆盒盛放,或用绢、麻织物包裹放入竹笥中,堆迭至三、四层。

主棺室出土的赵昧丝缕玉衣

墓主铁剑

主棺室位于墓室后部正中。墓主一棺一椁置于中间,已全朽,只见灰痕。东侧竖置一座折叠式的漆木大屏风。西侧陈放着成捆成束的铜铁兵器,有铜戈、 铜弩机、箭镞和箭、矛、戟等铁兵器。墓主身着丝缕玉衣和组玉珮等大批饰物,头枕丝囊珍珠枕,上下覆垫玉璧,腰间两侧共置10把铁剑, 其中一把长1.46米, 是目前已知最长的汉代铁剑。墓主身上随葬9枚印玺,有龙钮“文帝行玺”金印、“泰子”金印和玉印、“帝印”“赵昧”玉印等,这些印玺成为确认墓主和墓葬年代的主要依据 。

东侧室发掘现场

东侧室内葬有墓主的4位夫人,各有漆棺和印玺及玉佩、铜镜等许多随葬物。右夫人的随葬物既多且精,其中“右夫人玺”是金印,还有“赵蓝”象牙私章和两套组玉佩。其它夫人均为鎏金铜印,分别为“左夫人印”、“泰夫人印”、“口夫人印 (文字不清,仅能识别部首“口”)”。棺具已朽,只有左夫人尚见部分残骨,其余骨殖无存。


西侧室发掘现场

西侧室内南边有五个殉人,斜行排列于地板上,均无棺,随身有少量器物陪葬。北端有成堆牛、羊、猪骨,当为祭牲,其中还发现两个殉人的残骸,因墓中曾积水,物有浮移,是否为人牲,未能确定。随葬陶罐中发现“泰官”、“厨丞之印”等封泥,说明此室殉人实为墓主人的庖厨奴役。

后藏室

后藏室是一个御膳珍馐的库房。一百多件大型的铜、铁炊器和容器,堆放在这个斗室之中,器具里残存果品、禽畜、鱼及禾花雀的残骨和海产的贝壳等。还有十多块“泰官”(掌管王室饮食的官署)封泥出在容器里,说明下葬时是由泰官署缄封的。本墓出土的两件越式大铜鼎和一件越式大铁鼎(重26.2公斤)同置此室。


拱极炮台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内有一座拱极炮台,是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在象岗山岗顶修筑的。拱极炮台与永康(又称四方炮台)、耆定炮台连成拱卫广州城的防线。

拱极炮台外景

拱极炮台古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