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屹立东方——馆藏精品美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屹立东方——馆藏精品美术作品展于2019年8月9日-11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集中展出了与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相关的经典美术作品和1949年前后与开国大典息息相关的历史文物,展现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和共和国诞生的伟大历程。该展览是国家博物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而精心制作奉献的一份重要礼物。

屹立东方——馆藏精品美术作品展展厅


开国大典相关文物展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协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9月30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全文

五星红旗(倒影为这面国旗在开国大典上被第一次升起时的影像)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象征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片(样片)

大中华唱片厂1949年录制出版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片。唱片上标明:典礼音乐,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中华38254)。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制作说明(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

一、两把麦稻组成正圆形的环。齿轮安在下方麦稻秆的交叉点上。齿轮的中心交结着红绶。红绶向左右绾住麦稻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

二、从图案正中垂直画一直线,其左右两部分,完全对称。

三、图案各部分之地位、尺寸,可根据方格墨线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

四、如制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据断面图之比例放大或缩小。

五、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之底子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话筒

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礼炮

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色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的开国大典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949年10月2日《新华日报》报道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2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影印件)

中央人民政府木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木牌曾悬挂在北京中南海新华门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左)、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右)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至1954年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印是国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各部门的印章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和各部、会、院、署、行,主持国家各项行政事宜。

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向苏联递交的国书

1949年11月,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向苏联递交国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国书。 (外交部档案馆复制)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递交的国书及译文

1949年10月3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外交部档案馆复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公使馆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馆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馆印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先后与苏联等多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馆藏精品美术作品

《革命理想高于天》 沈尧伊(1978)178×368

《延安火炬》 蔡亮(1959)164×382

《淮海战役》 宗其香(1951)200×337

《进京赶考》 陈承齐(2010)280×488

《井冈山会师》林岗(1925-)1975年 201cm×382cm

《巧渡金沙江》张漾兮(1912-1964)1951年 189cm×302cm

《过雪山》吴作人(1908-1997)1951年 281cm×201cm

《强夺泸定桥》李宗津(1916-1977)1951年 210cm×301cm

《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1931- )1959年 186cm×203cm

《夜渡黄河》艾中信(1915-2003)1961年 142cm×320cm

《东渡黄河》钟涵(1929- )1978年 165cm×380cm

《淮海大捷》鲍加(1933- )张法根(1930- )1961年 150cm×316cm

《百万雄师下江南》董希文(1914-1973)1959年 200cm×421cm

《北平解放》叶浅予(1907-1995)1959年 245cm×155cm

《历史的潮流》全山石(1930- )1986年 226cm×303cm

《开国大典》董希文(1914-1973)1953年 231cm×401cm
复制:靳尚谊、赵域(1972年)修改:阎振铎、叶武林(1979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