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浑源栗毓美墓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栗毓美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天峰北路西侧,是清代治河能臣栗毓美逝世后,道光皇帝为表彰其功绩,御赐所建。墓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园内石刻精美,是清代官员墓葬中的佼佼者。2006年栗毓美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栗毓美墓

墓园内

栗毓美墓俯瞰

国保碑

栗毓美,字朴园,浑源州(今浑源县)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和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山东、河南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创行抛砖筑坝法,对当时的治河防洪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积劳成疾,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于任上。道光皇帝为表彰栗毓美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衔,谥恭勤,敕建坟墓。

栗毓美墓全景

墓地坐北朝南,南北长173.53米,东西宽99.3米,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南启门、延泽桥、石牌坊、仪门、神道、永怀堂、栗毓美墓冢等,结构严整,雕饰精美。

南启门

南启门又称山门,是墓园的正门,通体砖砌仿木结构 ,拱券门洞,额刻“栗氏佳城”,单檐歇山顶。南启门两侧建有围墙,环绕墓园一周。

“栗氏佳城”门额

南启门前两侧各建有一座碑亭,碑亭砖木结构,平面呈方形。碑亭建于单层汉白玉石台上,墙体为砖砌结构,四开拱券门洞,单檐歇山顶,檐下施斗拱。东碑亭内立神道碑,西碑亭内立道光帝谕祭碑,两碑均汉白玉质,下有赑屃承托。

南启门前东西碑亭

东碑亭

东碑亭神道碑正面以楷书阴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提督军务 晋赠太子太保谥恭勤栗公神道”。

神道碑正面 

神道碑背面为神道碑铭,碑铭全称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  太子太保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提督军务加六级  赐谥恭勤栗公神道碑铭”。撰文、书丹者均为朝廷重臣,文首题名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前  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五级南昌彭邦畴撰文/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  经筵讲官户部尚书  南书房翰林军机大臣加二级寿阳祁寯藻书丹/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  太子太保  予告大学士前  经筵讲官  南书房翰林管理兵部事务加三级仪征阮元篆额”。

神道碑背面

西碑亭内是谕祭碑,以楷书阴刻道光帝在栗毓美病逝后所下的抚恤圣旨,主要内容包括对栗毓美的褒扬,对其逝世的痛惜以及对栗毓美本人和其子的优恤、封赏。

西碑亭

谕祭碑碑文:

道光二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内阁奉

上谕

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持公端谨,办事实心,自擢任河督以来,甚阙修防,安澜奏绩,本年京察特予交部议叙。河工剧要,倚畀方深,遽闻溘逝,殊堪悼惜。著加恩赏给太子太保衔,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伊次子栗燿加恩赏给进士俟服,阕后一体殿试。

钦此

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臣汤金钊敬书

西碑亭谕祭碑

穿过南启门,进入墓园内,第一座建筑为延泽桥,汉白玉雕砌,原桥已毁,现复建。延泽桥北左右置华表一对,通体雕刻云纹间五福捧寿图案,造型华丽别致。

延泽桥

华表与南启门

东华表

西华表

过延泽桥,中轴线上第三座建筑为石牌坊,是墓园的礼制建筑。牌坊立于单层石台上,通体汉白玉雕琢,三楼四柱式。

石牌坊

牌坊明间横额阴刻“宫太保河东河道总督栗恭勤公茔”,横额四周环绕云龙纹,两侧各雕凤凰一只。东次间上书“崇祀名宦”,西次间上书“崇祀乡贤”。明间顶立石牌一座,篆书“谕赐祭奠”,次间顶设火焰宝珠,每个柱头各立一条蹲龙。

明间

东次间

西次间

明间两柱上刻有一幅挽联:“伟绩著宣防传列名臣瑶阙星辉分昂毕,巍阶尊保傅神安永宅玉华云气护松楸”。牌坊背面明间横额与正面一致,东次间横额记录了栗毓美亲属的名字:“配 吴夫人/弟 毓彩 毓菁 毓森 毓杞/子 烜 燿/孙 国华 国贤/曾孙 恩溥”。

东次间背面

西次间横额记录了栗毓美的生卒时间:“公生于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二十日亥时薨于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子时享寿六十有三”。四柱下抱鼓石为立体圆雕,造型优美,雕工精湛,精美绝伦。石牌坊为山西清代石雕的精品之作。

西次间背面

抱鼓石

石牌坊侧视

石牌坊背面

穿过石牌坊,中路建筑为仪门。仪门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后出廊,中柱设门,两侧建有八字墙。

仪门全景

每道八字墙中心装饰梅兰竹菊为底,牡丹为主的砖雕壁心,四个岔角也为植物纹样。门前置石狮一对,石狮立于石雕须弥座上,威武刚健。

仪门

仪门前石狮

仪门左右墙上还设有两座便门,仪门是墓园的礼仪之门,平日不开,进出均走便门。便门卷棚顶,垂花门式,檐下木雕、彩绘俱精,具有山西地方特色。

便门

仪门前东西各建有配房五间、碑亭一座。东西碑亭形制相同,均为砖木结构,平面呈方形,下部砖砌墙体,四面开拱券式门,饰缠枝莲纹。上部重檐歇山顶,内各立汉白玉石碑一通,东为御敕祭亭,西为御敕碑亭。

仪门与东碑亭

仪门与东碑亭

西碑亭侧面

东碑亭内的御敕祭文碑,是道光帝敕建刻写祭文的石碑,由“乙未科举人候选州同 臣 许瀚敬书”。

御敕祭文碑

西碑亭内为御敕碑,碑文如下:

维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十一月丁亥朔越十三日庚子

皇帝遣山西大同府理事同知興龄谕祭于晋赠太子太保衔原任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之灵曰:

朕维河流顺轨,皇防重匡济之才,海若安澜,疏沦仰怀柔之绩,既殊勋庸。栗毓美秉资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试于中州,垒膺荐剡,爱剖符于南豫,屡著循声,符丹纶紫悖之重申,历翠板红薇而叠晋宏,材茂焕久,邀特达之知水利,夙谙聿重修防之任,娴泄滞通渠之法,安流策导源陂之功,九州底绩风清竹箭,消雪浪于荡平地,固苍桑速云舻之转运,嘉,睿川之力,倚任维殷。兹考绩三年,殊恩载沛方冀永资,夫臂画岂意遂?悼夫论徂类已胥蠲,恤典籍褒夫盖。封彩霞、吴氏为一品夫人。特赐官衔,灵其不昧尚克钦承。

太子少保两广总督 臣 祁贡敬书

御敕碑

过仪门进后院,一条方砖墁铺的神道直达祭厅永怀堂,神道两侧各安置一组石像生,依次为羊、虎、马、武将、文臣等,均用汉白玉雕成,造型生动,雕工精美。石像生的雕造手法虽都是清代样式,但文武官员的造型却非清代官员的样子,更类似明代造型。

神道

石像生

石羊

石虎

石马

武官

文官

永怀堂是栗毓美墓的祭厅,是供奉墓主神位的地方,原建筑已毁,现为复建。永怀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面出廊,单檐歇山顶,前设龙凤丹陛,为原永怀堂遗物,内供栗毓美像,像前汉白玉质供桌为清代原物。

永怀堂

龙凤丹陛

栗毓美像

永怀堂后就是栗毓美的墓冢,为圆丘形,封土高约6.8米,直径10.6米,汉白玉雕刻须弥座、围栏。墓内据载还保存有林则徐为栗毓美写的墓志铭。

栗毓美墓冢

墓冢近景

墓前立有高约2.5米的汉白玉墓碑,碑首雕双龙戏珠,中间刻“恩荣万代”,墓碑正面书楷书:“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东河总督栗恭勤公/诰封夫人晋封一品夫人吴夫人合葬墓”。

墓碑正面

墓碑背面刻夫妇两人的生卒时间:“公生于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二十日亥时薨于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子时享寿六十有三/夫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卯时卒于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十一日子时享寿七十有三/子 烜 燿/孙 国华 国贤/曾孙 恩溥/咸丰元年岁次辛亥三月立”。

墓碑背面

墓冢东西立有两块石碑,一块为“后土之神”,一块图文并茂的记述了墓地建设的情况。栗毓美墓前两侧还保存有栗氏后人的墓碑多块。

后土之神碑

墓地修筑碑记

栗毓美子辈墓碑:

长子栗烜墓碑

次子栗燿墓碑

栗毓美孙辈墓碑:

长孙栗国华墓碑

仲孙栗国贤墓碑

季孙栗国良墓碑

栗毓美曾孙辈墓碑:

栗恩源墓碑

栗恩鸿墓碑

栗恩浩墓碑
《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七十》

栗毓美,字朴园,山西浑源人。嘉庆中,以拔贡考授佑县,发河南。历署温、孟、安阳、河内、西华,补宁陵,所至著绩。父忧归,道光初,服阕,补武陟。迁光州直隶州知州,擢汝宁知府,调开封。历粮盐道、开归陈许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十五年,擢河东河道总督。

毓美自为令时,於黄、沁堤工,马营坝工皆亲其事,勤求河务。时串沟久为河患,串沟者,在堤河之间,始仅断港积水,久而沟首受河,又久而沟尾入河,於是串沟遂成支河,而远堤十馀里之河变为切近堤身,往往溃堤。毓美莅任,乘小舟周历南北两岸,时北岸原武汛串沟受水已三百丈,行四十馀里,至阳武,沟尾复灌入大河;又合沁河及武陟、荥泽诸滩水毕注堤下。两汛素无工无稭,石堤南北皆水,不能取土筑坝。毓美乃收买民砖,抛成砖坝数十所。工甫就而风雨大至,支河首尾皆决数十丈而堤不伤,於是始知砖之可用。疏陈办理情形,以图说进。

寻又疏言:“王屋庄进水之口,较前更宽百馀丈,由中泓大滩益向南淤,溜势南缓而北紧。南股正河成为迂道,北股之溜势转建瓴。其故由广武山前老滩坍千馀丈,溜趋山根,为山所遏,折回东北,中泓挺生淤滩。水口既日见刷宽,从省估计,约需银十馀万两。至原阳两岸堤根,因沿陂试抛砖块,深资偎护。月石坝堵合,加高帮宽,迤下杨村、封丘二汛,滩水已停淤,坝下七十馀村庄居民安堵。惟串沟分溜,关系北岸全局,不能缓至来年兴工,已借拨银两估办。”允之。是役支河危险,赖砖工化险为平。

寻偕巡抚桂良勘奏:“老河分溜已有六分,王屋庄口宽势顺,砖土各坝未可深恃。原武十六堡当其顶冲,并有秦家厂、盐店庄各滩水串沟分注,十七堡当支河尾闾皆险要,请购料豫防。”如议行。十六年,择要挑濬修筑鱼台汛堤岸,改民堰归运河厅。十八年,旱,漕艘阻滞。濬泉源及各湖进水渠道,严诸闸启闭。又濬曹州、济宁河渠。十九年,奏定微山湖收纳运水章程,但计水存丈三尺以内,即筑坝蓄水,加高戴村坝以防旁泄。

初,毓美以砖工屡著成效,奏请许设窑烧造。御史李莼疏言其不便,命尚书敬徵往勘,仍请改办碎石,停止设窑。毓美上疏争之曰:“豫省历次失事,皆在无工处所。堤长千里,未能处处筹备。一旦河势变迁,骤遇风雨,辄仓皇失措。幸而抢护平稳,埽工费已不赀。镶埽引溜生工,久为河工所戒,昧者转谓非此别无良策。查北岸为运道所关,往者原阳分溜,几掣动全河,若非用砖抛护,费何可数计?今祥符下汛、陈留一汛滩水串注,堤根形势,正与北岸同。滨河士民多有呈请用砖者,诚有见於砖工得力,为保田庐情至切也。夫事之有利於民者,断无不利於国。特事近於创,难免浮言。前南河用石之始,众议纷如,良由工程平稳,用料减少,贩户不能居奇。工简务閒,游客幕友不能帮办谋生,是以妄生浮议,赖圣明独断,敕下东河试办,至今永庆平成。惟自用碎石,请银几七十馀万,嗣改办六成碎石,然因购石不易,埽段愈深愈多,经费仍未能节省。自试办砖坝,三年未生一新工,较前三年节省银三十六万。盖豫省情形与江南不同,产石祗济源、巩县,采运维艰。砖则沿河民窑不下数十座,随地随时无误事机。且石性滑,入水流转,砖性涩,入土即黏,卸成坦坡,自能挑溜。每方砖块直六两,石价则五六两至十馀两不等。碎石大小不一,堆垛半属空虚。尺砖千块为一方,平铺计数,堆垛均实。每方石重五六千斤,而砖重九十馀斤,是一方石价购砖两方,而抛砖一方可当石两方之用也。或谓砖块入土易损裂,不知砖得水更坚,抛成砖坝,一经淤泥,即已凝结;或谓抛筑砖坝,近於与水争地,不知堤前之地,尺寸在所必争。自来镶埽之法,堤前必先筑土坝数十丈,然后用埽镶,设砖坝则无须乎埽。师土坝之意,不泥其法,抛作坦坡,大溜自然外移,未有可筑土坝而不可筑砖坝者。上年盛涨,较二年及十二年尤猛迅,砖坝均屹立不移。仪睢、中河两厅,河水下卸,塌滩汇坝,抢镶埽段,旋即走失,用砖抛护,均能稳定。是用砖抢办险工,较镶埽更为便捷。昔衡工失事,因滩陷不能镶埽;马工失事,因补堤不能得碎石。使知用埽不如用砖,运砖易於运石,则费省而工已固。现在各厅无工之处,串沟隐患,必应未雨绸缪。若於黄、沁下南豫储砖块,则可有备无患。应储之砖,仍令向民间采买,不必厅员烧造,此外别无流弊。”卒如所议行。遂请以四成办稭之款改办砖块。

又疏言:“从前治河用卷埽法,并有竹络、木囷、砖石、柳苇。自用料镶埽,以稭料为正宗,而险无定所,亦无一劳永逸之计。缘镶埽陡立,易激水怒。其始水深不过数尺,镶埽数段,引溜愈深,动辄数丈,无工变为险工。溜势上提,必须添镶;溜势下坐,必须接镶。片段愈长,防守愈难。新工既生,益形劳费。埽工无法减少,不得已而减土工,少购碎石,皆为苟且因循之计。自试抛砖坝,或用以杜新工,或用以护旧工,无不著有成效。且砖工不特资经久,而堆储亦无风火堪虞。从此工固澜安,益复培增土工,专用力於根本之地,既可免漫溢之患,亦保无冲决之虞。”宣宗深嘉纳之。巡抚牛鉴入觐,谕以毓美治河得手,遇事毋掣其肘。二十年,京察,特予议叙。寻卒,优诏褒惜,赠太子太保,依总督例赐恤,赐其子栗燿进士,谥恭勤,祀名宦祠。

毓美治河,风雨危险必躬亲,河道曲折高下乡背,皆所隐度。每曰:“水将抵某所,急备之。”或以为迂且劳费,毓美曰:“能知费之为省,乃真能费者也。”水至,乃大服。在任五年,河不为患。殁后吏民思慕,庙祀以为神,数著灵应,加封号,列入祀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