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怜悠悠慈母心 明月在心

 zgscdh 2022-08-19 发布于四川
——蒋士铨《岁暮到家》赏析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好久没有见到母亲了,母亲亦派人送了几回信,盼望能早点归家。好在终于在年三十前赶回了家,母亲喜悦无限。几年没见到母亲,她又添了白发 。
    母亲缝制的寒衣正穿在儿的身上,针脚绵密,暖和且舒适,不久前收到的家信墨痕犹新。一见面母亲便说“儿啊,你瘦了”,又问起儿一路是否舟车劳顿,路途艰辛。
    儿已惭愧无比,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承欢膝下,又哪敢言说这一路的风尘之苦呢!


    谈及写母爱的诗,自然是首推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是写出了母爱的无比博大,而子女又怎能报其万一呢!元朝王冕的《墨萱图》也颇可一提,“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其中的“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两幅画面交替出现,尤为感人。而与上两首诗相较,本诗在写母爱上也是颇具特色的,能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岁暮归家》抓住岁暮年关,游子归家与母亲见面那一刹那的特定情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叙写母爱和自己对母爱的感知,使母爱显得具体、生动,颇为感人。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诗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与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


      士铨是其父中年所生之子。为家庭生计,蒋父长年在外奔波,士铨主要由其母钟令嘉抚养教诲。士铨少时多病,其母精心照顾,也不忘对士铨的启蒙教育,她一边织布,一边让小士铨坐在她膝上读书。蒋士铨后来成为一代诗文大家,固与其天赋有关,亦与其母在他小时候对他的辛勤教育有关。
    蒋士铨自小与慈母情深,而《岁暮归家》写于乾隆十二年,此年作者第一次离家远行赴京赶考,作者饱受风霜之苦,但更多的是旅途寂寞,深深思念母亲。近一年之后,他回到家中,又见到朝思暮想的慈母,母亲对他的关爱让他觉得温暖,也觉得惭愧,于是不加藻饰挥笔写下这首流淌着涓涓母爱的《岁暮归家》。
        母爱无私,母爱伟大!也正是母爱成就了蒋士铨的千古名篇——《岁暮归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