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指瑕 明月心

 zgscdh 2022-08-19 发布于四川
     2020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所选材料为《宋史.苏轼列传》,贴近考生学习实际(中学教材有多篇苏轼诗文),难易适中。但所作删节并不恰当,且因命题者本身对材料关键句子理解错误,导致选择题第三小题出现重大问题。

      先将原文和考试材料出现问题部分分列如下。
    《宋史.苏轼列传》相关原文: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考试材料: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考试材料进行了大量删节,但删去“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大是不该,因为它与对重点句子“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理解有莫大关联。网上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翻译也有乱七八糟的,兹仅举能得到部分认可者的如下。
       译文1: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跳过红色部分)
       译文2: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林语堂著《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译文3: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第一种翻译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理解,但它为什么要跳过“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呢,因为按照它的翻译,再接上后者,它的逻辑是讲不通的。
       第二种翻译比第一种要好一点点,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如果这真是林语堂的本意,那么,即便林语堂是一文章大家,我们也是可以批评一下的;当然林语堂的原文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恐怕林氏的本意永远是一个谜了。

       笔者大胆推定,正确的理解是第三种,理由如下:
       1、在古汉语中,“避”有“比----差”的义项,如晁错《论贵粟疏》: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武。
       2、只有第三种理解才可以在《宋史.苏轼传》原文中讲得通逻辑关系。
       3、我们假定“避开”或“退让”是正确的,会推导出一些可笑甚至荒谬的东西。笔者也不妨推演如下——
        欧阳修说要避开苏轼,或者要退让苏轼,好让苏轼出人头地,那么好像如果欧阳修不这样做,苏轼就不能出人头地或很难出人头地。殊不知,在欧阳修说这话之前,苏轼早已出人头地了,苏轼制科成绩“入三等”(苏辙为四等),那已经是宋朝科举考试的最好成绩了,因为第一、二等皆为虚设,并未真正录取过人,《宋史.苏轼列传》云:“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唯吴育与轼而已。”阅罢二苏试卷,宋仁宗回到后宫告诉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如果这样都不算出人头地,那欧公确实老迈昏聩了,也确实自大得可以,且不说早前还有蜀中大佬张方平对苏轼的极力赞赏。
      欧公一代文宗,对后辈的扶持、奖掖也是不错的,应该说宋代的散文六大家,除他本人外,其他五大家均直接或间接出自他的门下,曾巩是其知交,亦对其执弟子礼,但你看欧公是怎么做的,误把苏轼的卷子当作了曾巩的,结果苏轼从第一名变成了第二名。现在,苏轼已经成了其弟子(古代科举考试,考生皆视其主考官为其座师),他反而要说自己退让(避开)以让苏轼快速成名,与前面相比,简直判若二人。
       欧公对王安石、曾巩等也是极为赏识的,却未见欧公说过要避让以成全二人的话。
       欧、苏确实师徒情深,欧公仙逝后,苏轼写过不少悼念恩师的诗文,但这恐怕要以第三种理解才更讲得通。如果按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理解,恐怕苏轼也不会答应的。以苏轼的大嘴巴脾气,对德高望重的司马光尚且要加以讽刺,称其为“司马牛”,而对理学大师程颐则当面挖苦:“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程颐,河南伊川人),以讽刺其死板和拘泥。(叔孙通,汉代“礼”学大儒)

        或以为按第三种理解,当世人以为夸张,而欧公无乃谦虚得有些过分。笔者以为,欧公谦虚是有的——起码在欧公说此话时,欧公在文坛的地位要高苏轼很多,过分则不然,那应该是基本符合事实的一个评估(至少从后来看是这样)。后世对韩柳欧苏的文章有这样一个评价:“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结合苏轼对自己文章的评价“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来看,说苏轼是八大家中的第一人,恐怕也没多少人反对。

        我们再来看一下高考的原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高考给的答案是C,笔者认为恰恰应选A。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命题者所犯的第二个、第三个错误。且看C项原文的相关表述: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命题者选C,给出的理由是:“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是第二年春天(明年春)做的,不是“同一时间”进行的,诚然不错,但命题者机械理解了“同时”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同时”还可以表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还”等。
      再者,命题者错误地把“任职”理解为“刚到任时”,须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担任职务”。
      当然,我们说C项的解析是错误的,以此推断C项其实是正确的,我们的依据是所见到的高考题的解析,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即C项确实有错,但它的错点并不在所给的那一处,而在另外的地方呢?毕竟,高考选择题只给了答案,解析则是另外一批人弄的呢,我们细究C项,真还发现有一点问题,那就是原文有“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而选项将“轼请于朝”去掉,这里即便是一个错误,也是一个小错误,比较起来选A更好,最多也是两项并错,皆可入选。
      由于有了以上三个命题者所犯的错误,本道高考试题出现错误的答案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它真真坑害了优秀的考生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