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去年写过《2020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指瑕》,主要从逻辑上入手,指出高考试题的瑕疵。自己认为还算是独家发现,并已发给金太阳研究所所长李庆久,李所长言他会转给高考命题组的,但迄今无回音,可能是作者太过人微言轻吧。 其实以前也研究过高考的古诗鉴赏题,发现解析虽有问题,但选择题的答案还是比较确定的。高考命题人和解析者并不是同一批人,所以对解析的错漏自己纠正过来也就ok了。 今年高考刚过两三天,关于几道语文选择题答案的争议也就出现了,其中便包含古诗鉴赏。关于古诗鉴赏选择题的答案众说纷纷,莫衷一是,网上也有多个版本,认为选A、B、C的都有(学科网给的答案是C)。高考题可能出现问题,是在笔者预料之中的,前一段时间谈“毒教材”,笔者就想写一篇文章谈高考题出现的错谬,但鉴于去年那篇石沉大海,心下有些懒散,故迄今未动笔。听说今年的高考题又出问题了,而且好像问题比较多,管他呢,还是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吧。 这一两天随着高考成绩公布日的临近,同事、朋友询问古诗鉴赏选择题究竟选哪项的多了起来,笔者细究发现,不仅选择题有问题,而且主观题还和选择题(所谓的正确项)自相矛盾,甚至有可能命题者对命题材料的理解在方向上就错了。而这些错误依然和我去年所谈的文言文命题瑕疵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忽视常识与逻辑,当然,今年的错误大得多。 下面,笔者便不揣浅陋、冒昧谈一谈今年的甲卷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两首诗标题虽大致相同,欧阳修的《画眉鸟》确然是咏物诗,而文同的《画眉禽》却绝然不是咏物诗。《画眉禽》主要是写作者听画眉鸟的感受,听者是主,画眉鸟是宾。咏物诗一般以自然山水、动植物、尤其是花鸟名作为诗的标题,如储光羲的《咏山泉》,王安石的《梅》《北陂杏花》,李纲的《病牛》,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毛泽东、陆游同题《卜算子.咏梅》等。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韩愈的《山石》,崔护的《晚鸦》,刘方平的《春雪》等,这些诗均以人为主,物为宾,描摹景观,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致上可以归入写景抒情一类,与文同的《画眉禽》相类似。 说欧诗中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好像不错,其实不然。据诗而论,“百啭千声虽意移”是说画眉鸟可以自由自在四处鸣叫,写它的叫声是主,而它在花木间自由飞行则是暗示出来的,而“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画眉,人其实可以早就知道,不必此时才知道,以咏物诗而论,主语最好就是画眉鸟本身,此一推论,便可想见这只画眉鸟现在自由自在,而以前极有可能曾锁在金笼。比之欧公,便可觉得以前在朝为官,追求名利,其实是“锁在金笼”,而现在遭贬,反可自由自在,饱览山野风光。此一理解倍觉含蓄有味。由此看来,B项也是错的。 文同的诗《画眉禽》,据意思可分为两组,一、三句为一组,二、四句为另一组,前后构成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公庭事简人皆散”,诗人便觉得“尽日闲窗生好风”,直是身心舒爽,因此听到笼子里面画眉鸟的叫声,也似乎是在野外的“千岩万壑”一样,以此显得作者喜爱闲散淡泊的生活。由此看来,C项就是正确的,文诗只写了一种画眉鸟的叫声,他的感受也只有一种。而15题的答案说侧面描写画眉(此与A项相矛盾)。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这纯粹是扯淡,而且不顾逻辑与生活常识。前面已经说了,文诗的一、三句与二、四句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之所以要那样排列,主要是因为格律的关系,当然也有“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需要腾挪生姿的缘故。再则,苏轼与其表兄文同(与可)诗词唱和,二人都喜爱自然山水,文同为官亦简淡,此亦不可不察也。 综上,命题者对咏物诗的基本属性理解不到位,命题时没有考虑生活常识,理不清事情间的逻辑关系,对诗人没有完整、深入的了解,吾真为万千考生不平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