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勒律治: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cat1208 2022-08-19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

文/宝木笑

很多堪称天才的人物在今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名望,就像荷尔德林若非海德格尔的重新研究推荐,那位才华与黑格尔、谢林等哲学大神比肩的大诗人,恐怕今天也不会为很多人知晓。柯勒律治也是这样,这位生于1772年,故于1834年的大神,当年的影响力早已超出其祖国英国。我们大多熟悉华兹华斯,梁启超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引入华兹华斯的人,1900年他将华兹华斯与牛顿、瓦特、莎士比亚、达尔文等人并举,充分强调其重要性。而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是非常亲密的好友,那种关系很像当年的荷尔德林和黑格尔。

“湖畔诗人”是后世对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和索西的尊称。那个时候也不讲什么“桃园结义”,但这三位诗人虽然在后面的时间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然而从感情深处,开士威克风景秀丽的湖畔,永远是他们的少年锦时。柯勒律治其实在当时更多以思想家的形象出现,而且影响非常大。爱默生是美国超验主义大神,是当时美国的思想偶像,带动了梭罗等思想者开拓了美国思想界疆域。

而爱默生和当时美国一大批思想家都在读柯勒律治,用爱默生好友、著名思想家弗雷德里克·亨利·海奇的话说就是:“柯勒律治的著作点燃了年轻的神职人员心中的激情,一个知识生活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潜心研读柯勒律治的那段时间,被研究者公认为爱默生思想体系的最终成熟期。爱默生还专程去英国拜访了柯勒律治,并与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柯勒律治如此强悍的影响力,并非我们今天这种刻意炒作营销而来。柯勒律治有着天才的普遍特征,那就是喜欢在很多领域左右横跳。柯勒律治的作品与同时代的其他人比并不丰富,比如我们公认他是伟大的诗人,但他并没有留下很多诗篇。他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总想要跳出一个领域,然后再在更高的角度去俯视这个领域。在诗歌方面,柯勒律治的名篇是《古舟子咏》,是《抒情歌谣集》,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文学传记》。

图片

1798年版《抒情歌谣集》目录

《文学传记》是什么?是非常标准的诗学研究专著。柯勒律治从诗的本质、艺术的自觉、诗的语言、想象力以及诗与哲学、对青年作家们的忠告等方面,多方位构建了自己的一套诗学理论体系。终其一生,柯勒律治都在尽力去找寻形而上的思想皈依,都在尽力思索更宏观角度的精神拷问。这样的思想决定了他不可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成功的诗人,所以后来柯勒律治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神学和哲学的研究上了。

这也是爱默生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去拜访柯勒律治的原因,这位超验主义大师实质上是将柯勒律治作为哲学偶像崇拜的。柯勒律治的时代其实是幸福的,1781年康德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1788年出版《实践理性批判》,1790年出版《判断力批判》,诚如哲学史所说,康德改变了哲学的知识版图。柯勒律治对康德的学说极为感兴趣,并且付诸了艰辛的钻研。从某种程度上说,柯勒律治将康德的学说作为构建自己哲学殿堂最为重要的基石和工具。在后期,在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沉思的援助》中,柯勒律治借用康德对人类知性(Understanding)与理性(Reason)的区分方法,试图构建一个大一统的自然哲学体系。

柯勒律治的这个哲学体系更像是一种努力的调和。他总是想要将德国古典哲学和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论、启示神学等融为一体。这就和不少大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科学理性,最终却朝着宗教皈依的方向走去是一个道理。柯勒律治是个很认真的人,对于宗教信仰这方面也带着一种特较真的劲头。早年柯勒律治信奉索奇尼教,后来觉得这个教不太靠谱,于是又转向自然神论和泛神论,深入研究一番教义之后,又觉得有漏洞,最终才成为一名谦恭的基督教一神论者。

很多人拿柯勒律治后来和华兹华斯分道扬镳说事儿,意思大概就是柯勒律治虽然谈不上人品不好,但至少性格方面是有点儿缺陷的。这大可不必,合群是小孩子才推崇的鸡汤,思想才是成年世界最宝贵的财富。而且,虽然有分歧,但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并未到反目成仇的程度,两个人后期关系还是很好的,只是两者的诗学思想有了不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联合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如果学习英国文学史的话,会发现英国人对这个事是大书特书的,一般官方的说法就是,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用诗歌的方式,宣告了英国浪漫时代的正式来临。按理来说,这两位好兄弟都热爱自然,都推崇亲近自然,不该最终产生那样大的分歧。

归根到底,柯勒律治是个悲观的人啊。“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就是这位诗人的名句。都是走进自然,华兹华斯写的就是自然美景,鲜花,星星,鸟儿,湖泊……关注的是“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但柯勒律治就不一样了,他虽也看到了自然之美,但却选择往前再走一步,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湖畔诗人”这个群体?为什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爱默生也组织起了“超验主义俱乐部”,然后就是梭罗搬到瓦尔登湖去了?这并非偶然,当时欧美的工业革命已经非常迅猛地拓展开了,虽谈不上环保主义那么先进的理念,但少数人依然意识到了环境的破坏,特别是人文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蜕变。

图片

柯勒律治的草稿本

柯勒律治就是其中的代表。若从他的自然主义角度来说,那么大自然就像“到处都是水”,而最终人类的无知和破坏将给自己带来“却没有一滴可以喝”的可怕结局。柯勒律治最著名的诗篇《古舟子咏》文学地位极高,其实就是这种思想和情绪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更是一个寓言故事,很有点儿奥尔罕·帕穆克的腔调。一个老水手在某个婚礼现场向一位宾客述说的海上遭遇,我们原本以为是一次平淡无奇的攀谈,最终却引出一个值得传世的寓言。

《古舟子咏》的文学性极强,柯勒律治不一心一意当诗人,真的可惜了。诗的开篇写“只见太阳从左边升起,从那万顷碧波的汪洋里”“这时大海上刮起了风暴,它来势凶猛更叫人胆寒”“接着出现了浓雾和冰雪,天气奇寒,冻彻骨髓,如樯的冰山从船旁漂过,晶莹碧绿,色如翡翠。”这是黑云摧城的架势了。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大自然并非一味宠着咱们人类,你们太过分的话,就别怪人家不客气了。

图片

柯勒律治《古舟子咏》

老水手和他的船员们当然慌了。但在紧急时刻,一只信天翁出现了。这鸟很神,引领着船员们走出了危险,恢复了正常。按理说虽然是只鸟,但也算是救命恩人了,不说供起来,也至少得说声谢谢吧。结果故事情节急转直下,秒变东郭先生和狼了。老水手突然来了劲儿,也神勇了,竟然一箭射死了人家信天翁。标准的恩将仇报啊。柯勒律治开始揭示人类的劣根性,以此象征人类目光短浅、不懂感恩,只顾眼前利益,利用完大自然还不行,还要继续破坏大自然。

《古舟子咏》这诗挺长。后面的情节主要是信天翁一死,船员就开始一个个死去,“随着一连串扑通之声,甲板上倒下一具具的尸体”,就剩下老水手一个人苟延残喘、担惊受怕,比突然死去还难受。再后来,就是类似宗教皈依了。老水手很怕,很知道自己错了,然后就开始忏悔,开始祈祷。最后,神秘人物突然出现,船员们也复活了,最终一船人又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乡,是个大团圆结局。

图片

1877年版《古舟子咏》插图

有时候想,柯勒律治挺难的。本身带着“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的悲观和愤恨,却又不能完全舍弃某种更加宏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柯勒律治还是不愿意舍弃人类。虽然他觉得人类很坏,破坏大自然,毫无感恩之心,所以才会写船员们的死。但最终还是不忍心,还是要加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还是想给人类一点希望。他想再试着引导一下,带着“万一人类以后就学好了呢”的小小侥幸。《古舟子咏》的这个“光明的尾巴”,让我们不由想起面冷心热的鲁迅老爷子。

当年的美国思想界非常推崇柯勒律治,甚至把他塑造成一个救赎者和苦行僧。当时以爱默生和美国著名哲学家海奇为代表的“超验主义俱乐部”,一直认为柯勒律治能把“我们这一代人”从遍布着“流畅易懂”假象的知识迷途中拯救出来。然而,柯勒律治本人的人生却充满艰辛。他生于英格兰德文郡一位农村牧师家庭,9岁丧父,10岁被送入慈善学校,一生贫病交加,婚姻也不顺,事业也不顺,身体又特别不好。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柯勒律治依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和思索,依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先于浪漫主义时代的自然主义先锋,更早地提倡世间万物平等和人类自身反省。在人类正处于工业革命上升期的宏大叙事中,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的危局,这便是柯勒律治的伟大之处和宝贵光辉——毕竟人类更多时候都是一种喜欢从众和活在当下的生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