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为什么能战胜纳粹德国?

 dawn的图书馆 2022-08-19 发布于贵州

德国这个国家挺神奇的,要么用思想拷问这个世界,要么用战争拷打这个世界。

但德国人也是蠢萌蠢萌的,两次大战就只有一套战争方案,那就是东边打俄国,西边打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靠着挖壕沟被动防守,勉强折服了德国人,战后德国被定性为罪魁祸首,原因只有一个:它战败了。

德国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十几年下来,老百姓就只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德军在一战中没有表现好,下次一定要努力!于是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次德军以有限的兵力玩起了无限速推流,一波闪电战直接把周围的邻居打跪了,如果不是苏联血厚顶住了德军的暴击,又以俄式战损比反推柏林,恐怕欧洲早就被动一体化了。

所以这一期的问题就来了,苏联在前期被打成了狗,后期又是靠什么战胜了德国?德军的一波流(闪电战)为什么却对苏联攻击无效?

文章图片1

01

咱们说,一战的时候,虽然欧洲列强也玩飞机、坦克、大炮,但当时坦克的性能、战术以及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都不成熟,虽然看起来很唬人,但对战局影响非常有限。

大家在战场上主要玩塔防,西线战场其实就是双方的士兵蹲在壕沟里互射,所以马克沁的收割效果远比坦克、大炮要好。

德国在一战时还非常传统,对坦克基本无视,但在二战时德国却进行了全面的战术升级,也就是常说的闪电战。

整个战术的基本逻辑,就是先用飞机、大炮进行第一轮的炮火犁地,然后让装甲师突破敌方防守的薄弱环节,高速插入纵深腹地,阻止敌方的第二梯队建立新的防御工事,最后再配合主力机械化步兵、空降兵,玩大迂回、大穿插,采用分割包围的战术歼灭敌军主力。

后来这套战术在我党的实操中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居然玩出了轻步兵的巅峰,在三大战役、抗美援朝,以及后来的对印反击战中屡试不爽。

闪电战也可以理解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地集中火力搞偷袭。

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的时候,其实闪电战发挥得很一般,这倒不是因为波兰军队能打,反而是太不经打了。当时波兰军队的机动能力主要是马,坦克还在给步兵打辅助。

文章图片2

德波战争画面就是一场刀马旦和坦克的对决。波兰开战即下线,仅用四天就葬送了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波兰政府倔强了一个月,最终也难逃二次亡国的命运。

真正发挥德军闪电战优势的是入侵法国。

在开战前,盟军无论在军队、坦克、飞机和重炮数量上都多于德国,法国坦克除了跑得慢点,其他主要作战属性也高于德国,为了保险起见,法国甚至还提前十几年在东北边境上建了一条史上最强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法国的马奇诺只防住了这个寂寞。德军集中了7个装甲师从阿登山区出击,并派出了最优秀的装甲指挥官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将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的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每天狂奔60英里,迅速在法国色当撕开了一道口子,随后大军团一拥而上,直接将英法联军大概四十个师、40多万人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

文章图片3

隆美尔

文章图片4

古德里安

如果不是小胡子想法太多,让德军休息了两天,估计这40多万的军队全部都要凉凉。

在折服了波兰、法国以及一众战斗力几乎为零的欧陆小国后,小胡子的心态爆棚,于是又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苏德战争,300万德军、近4000辆坦克再配合一大批伪军从1800公里的漫长战线对苏联发起了突然袭击。

由于苏联那边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并且士兵普遍素质不高,军事指挥人才奇缺,武器装备也十分拉胯,德军在战争初期如砍瓜切菜一般,短短3个月就包围了列宁格勒,甚至还推进到了莫斯科的郊区,苏联西部战场的T-26古董坦克、飞机几乎全部被打成了废铁,在希特勒看来,折服苏联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然而,此时闪电战的系统BUG也暴露了出来。

大家要知道,德国在入侵波兰和法国时,能够快速突破对方的防线,并形成战略包围,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国土面积有限,德军的补给线最多也就拉长个一二百英里,完全可以掌控战场局面。

而到了苏联战场,对方地盘无限大,几百万德军放在苏联辽阔的大平原上就跟撒胡椒面一样,完全起不到集中火力迅速突破的效果,而且德军的后勤也出现了大问题,在苏联战场他们的补给线往往要拉个几百、甚至上千英里,现代战争所需要的给养、弹药、燃料和润滑油,很难送到一路狂飙的前线部队手中。再加上西伯利亚凛冽的寒冬,德军战斗力大减,根本没机会在苏联战场上速胜。

这就是苏联大纵深的优势。

02

咱们先来解释下什么是苏联的大纵深?

首先就是苏联的国土纵深。

1939年,苏联的国土面积为2240多万平方公里,而德军在巅峰时期占领苏联的国土也不过才150万平方公里,双方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死磕的时候,苏联的大后方并没有遭到打击,这就为战争动员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另一个就是苏联的工业纵深。

由于苏联把工业全部放在欧洲部分,从1941年6月战事一开打,苏联就紧急把前沿工业资源向西伯利亚地区进行转移,到了1941年底,苏联迁移到后方的企业就达到了1523家,其中90%以上属于国防工业部门,像那些原来生产拖拉机的工厂也迅速转型为坦克生产线。

虽然早在1938年,苏联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改造,工业产值占到全球的17.6%,仅次于美国。但当时苏联工业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在军工方面远远落后德国,甚至还不如小日本,所以苏联的军工产品就只能在某个属性上最求功能的最大化,像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是为了提升机动属性,而缩减了钢板厚度,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和成本,仅用三年时间,苏联就生产了6.5万辆各种类型的T-34坦克,完美适应了大纵深、拼消耗的作战风格,也是苏联能够在后期组织起大兵团作战的根本原因。

文章图片5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

战争爆发前,苏联的人口约为1亿9300万,而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近4千万人参战,其中还有80万女兵,最终伤亡人数为2900多万。而德国那边人口只有不到7000万,伤亡人数大概在500-550万之间。两国的战损比虽然没法看,但动员规模不在一个层次上。

苏军在1935年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核心意思就是全力防守,在莫斯科以西300多公里建立多梯次的防线,用逆天土工和人海战术阻击德军,极大的延缓了德军的推进速度。

特别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双方围绕几个渡口死磕,在一片废墟中展开残酷的巷战,上百万人在狭窄的街道里肉搏,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血流成河。苏联不仅把远东地区的蒙古人、乌拉尔地区的农民、中亚的游牧民族、高加索的车臣人送到斯大林格勒,就连人高马大的苏联姑娘和孩子也挂上步枪奔赴战场。

文章图片6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巷子里和十几万红军肉搏了3个月,眼看已经拿下80%的城市,而就是这三个月,苏联完成了战争总动员,从腹地赶来的110万苏军已经集结完毕,瞬间把斯大林格勒27万的德军合围了起来,围歼战也持续了三个月,二十多万德军弹尽粮绝,除了饿死战死的14万人,还有一部分被飞机接走,德军9万多人被俘虏,然后就被送到西伯利亚挖矿去了,战后只回去了6000人左右。

03

1942年的夏秋之后,苏德战争逐渐转入相持状态,苏联的战时经济也步入正轨,后撤的1千多家工厂已经恢复生产,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上升到了70%,军工恢复到战前水平,再加上盟国的物资源源不断送了过来,苏军的装备和人员数量与德军不相上下。苏联为了应对接下来的战役,还提前组建了由坦克军为主的大军团集群。

1942年到1943年底,苏军转入战略大反攻,在德军防御薄弱的地区,苏联的兵力至少高出了德军一倍,而且在苏军大炮主义的高密度覆盖下,士兵的伤亡率也逐渐降低。苏军在莫斯科反攻时,每天军队的人员伤亡在1.8%-2%,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时,战损率降到1.2%,等到了战争后期,就只有0.4%到0.6%了。

大家要知道,现代战争的本质是互扔铁块儿、对耗家底儿,虽然德国的工业水平要比苏联强得多,但在产能和数量方面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德国在1941年到1945年之间生产了4231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而苏联则生产了1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

咱们就拿虎式坦克来说吧,这玩意儿加攻又加防,在二战期间秒杀一切盟军坦克。但问题是,虎式坦克设计复杂、成本又高,德国仅生产了1800多辆,放在苏联战场四舍五入等于没有。

而且德国所有的坦克数量大约只有3万辆,加在一起还不到T-34的一半,根本经不起苏联那种长期对耗的打法。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德双方一共出动了8000多辆坦克,5000架以上的各类飞机,以及280余万士兵,相当于赌桌上的一次梭哈。整场战役基本就是飞机在空中倾倒炸弹,坦克迎着炮火一路冲锋。

在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400多辆坦克,其中还包括100多辆虎式坦克;而苏军那边则安排了750辆的坦克杂牌军,里面不仅有T34这样的中型坦克,也有T70这样的轻型坦克,甚至还有美英援助的丘吉尔和M4谢尔曼古董坦克。

文章图片7

由于苏军坦克打出的伤害不高,只有在500米的距离内才能击穿德军坦克的正面装甲,所以苏军坦克就只能迎着炮火疯狂贴近德军坦克,这和自杀式袭击没什么两样。而德军因为数量处于劣势,面对苏军坦克的围攻,同样损失惨重。

双方血战了8个多小时,苏联的坦克几乎全军覆没,而德军只损失了30%。但问题是苏联可以持续大规模量产T34,但德国的军工却弥补不了战场上的损失,这就是场对子游戏,比的就是谁的回血能力强。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失去了在战场上的主动权,距离下线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二战中后期,美国联合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陷入双线作战的德军根本招架不住。要知道,当时美国的武器生产已经超过轴心国的总和,盟国还控制了世界原油产量的90%,再加上苏联疯狂上产能,德国的战败已经注定。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战死800多万人,总死亡人口达2600多万,物资损失不计其数,而德军及其盟友死亡600多万,并陷入长期资源对耗的局面。

可以说,正是苏联的大纵深发挥了巨大的战争潜力和能量,从而限制了德军的闪电战,虽然每消灭一个德军,苏军就要牺牲1.3人,但庞大的工业规模和人口体量足以让苏联笑到最后。

也正是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才阻止纳粹德国前进的脚步,二战的硝烟虽然已散,但历史的教训不该被遗忘。

此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