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柏拉图的理念论重新认识墨子的鬼神观(下)

 渐华 2022-08-19 发布于山东

作者:龍雲之子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是西哲唯心思想奠基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因素而表现出时序上变动等特征。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和《回忆说》时空认识论,作为其教学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试图发现和掌握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天人合一),以适合他的政治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有形具体的马,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西哲们在解释老子的“道”和“名”,也在探讨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之“名”,遗憾的是后儒们已不懂公孙龙的“名学”和逻辑学,居然误解为诡辩学,要承认西哲们对老子“道”和“名”的认知,明显高于汉后文人的认知水平,几乎得到了老子和墨子的真传,所以有后来的西学逻格斯(Logos)和逻辑学(Logic),这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今人崇尚的并尊为科学的逻格斯和逻辑学,只是换了个标签的《语言学》,即先秦的《名学》。

柏拉图认为,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opinion),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forms)或者理念(idea)。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上述是西哲官科们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翻译或解释,仅是个抄书背书的水平,并不符合柏拉图的真意,《理念论》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1、由于具体(有形)事物在时空中的差异和变化,在空间上形态各异(变换的),在时序上形态变化(流动的),所以,人对事物的实象的认识,是“走马观花”的感性认识,仅仅是肤浅表面的意见和看法(opinion),不是“真知”。

2、对事物重复性的感性认识,经过人理性的综合、分析和推理,既要在空间上对事物形态分门别类的“格物”,即白黑马、高矮马;同时要对事物在时序上的变化的总结,即幼、壮、老马,而得到一个统一的型(forms)或者理念(eidos)的认识,即“马”的统一性和共性的认识,为理性认识,准确的讲为理型知识。

3、柏拉图的Forms,不是西哲粉丝们所理解的简单“形式”,是代表事物共性的“型”。以母马的“型”可以复制出一切具体的马崽,每个马崽都具有母马的共性之“型”。当今学界将柏拉图的理念论(Idea)升级为理型论(Eidos & Forms),这个理型知识是固定的、肯定的、永恒的,后人称理性知识。理性认识缺少了老子所言的“有为万物之母”的母型概念,理型知识更符合老子的原意。遗憾的是,国人解老都已不知“有”的“母型”复制概念了。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之喻”的故事,柏拉图以此证明他的《理念论》,并作为其教学的哲学基础,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学的鼻祖。

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手脚被捆,也无法转身,背对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中间是教士们举着事物的模型,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白墙上,囚犯们看到的是事物模型的影子,而看不到身后任何东西,这群囚犯就会认为影子是真实的东西。当其中一个人挣脱了枷锁,走出了洞口,第一次看到了现实世界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囚犯们认为那个人疯言疯语,用石头把那个人砸死了。

文章图片1

柏拉图“洞穴之喻”

图中有三个角色:囚犯、教士和逃出洞穴的人,教化人者高举着“树、鸟和壶”的“模型”,而囚犯看到的只是火光下“模型”的影子,只有逃出洞穴者,看到的是太阳下活生生的树和鸟,和真实的壶。很有喻意,读者细细感悟。

在墨子的认识论中有“闻知、说知、亲知”,闻知者,囚犯也;说知者,教士也;亲知者,逃出洞穴之人也。后来的西哲们关于“洞穴”故事的隐喻解释很多,但都忽略了一个核心,都不讲图中教士和“型”的意义,是故意隐喻还是不知其意?笔者如不读墨子的“三知”,只怕是也被带入到另外一个“洞穴”里了。

《庄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本来是讲人的认识差异受三方面的限制:1、空间(拘于虚);2、时间(笃于时);3、理型(束于教)。而教化人的文人们却故意忽略“束于教”的理型。今人都知“井底之蛙”、“三季人”的故事,却普遍不知“束于教”了,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极端反对的教条和本本,文人确实虚伪。

文章图片2

上图是中国漫画家廖冰兄的一幅自嘲和他嘲的漫画,是对柏拉图理型论最直接的解读,一个人在瓮中呆久了,即使瓮破了,但人已成型的理念,并不能马上转变。思想解放受制于传统“理型”的桎梏,瓮就是柏拉图的“型”(forms)。本本和教条主义一直在桎梏我们的认识,毛泽东同志说“教条主义是人类最大的敌人”,这个敌人一直并永远伴随在人类的身边。只有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勇于创新和变革,挣脱枷锁跑出洞穴的人,才能不被这个敌人所击垮。

柏拉图用“洞穴”的故事来证明人唯心的“理念”是存在的,这个“幽灵”在流荡,这是唯心学说的基石。并特意强调人认知的局限性,大多数常人看到的只是事物“型”背后的影子,并暗喻人一旦被教化形成固化的“理念”之“型”,就很难改变,即人“理念”的“型”固化作用,这是宗教和教化的意义,理念论是宗教的“理性化”,和教育的“有序化”,但理念之型(forms)同时也是人思想的桎梏。这是唯心理念的“有序”和“桎梏”的二重性,是把“双刃剑”。

教化人者往往是单方面强调“理念”作用,在被教化者中形成信仰和粉丝,对社会的有序化有利,利于集权和大一统,形成族群合力。但如果固型久了,就会桎梏人的思想,迷信和教条主义盛行。一个新的“幽灵”,必然会遭到已固化的旧“幽灵”的打击和排斥,新势力不得不面对强大的旧势力,发起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

下面看看墨子所言的“幽灵”——鬼神论。

四、墨子的唯心观——《明鬼》

墨子,公元前476—390,战国初期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 ,曾任宋国大夫 。宋国是殷商遗民,一直遗留有殷商事鬼神之风,夏商周三代都有鬼神崇拜,只是商朝更甚而已。墨子的成就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包括几何、物理、机械等,本来是个典型的唯物派自然科学家,却为何重视唯心的鬼神?长期在唯物的“洞穴”里呆久了的人,自然很难理解。我们是不是应该逃出来,重新认识一下墨子的鬼神观?

《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之三本是祭祀之礼。祭祀启源于正天文历法的活动和对祖先的纪念,后来衍变为中华文化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和理念,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两种理念(Eidos):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信仰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各种祭祀活动逐步形成了传统的节日,如冬至、春节(夏历元旦)、端午(古夏至)、清明、重阳,等等。中华文化对天地万物和祖先有灵的理念,而形成多神崇拜和信仰,是有源的而非虚构的“理型”(Eidos & Forms),明显有别于西方的“一神”崇拜。

不按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办事,必然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今人讲尊重“自然规律”是真理,中华先人讲尊重自然规律的“神灵”就是迷信,二货文人无知啊,缺乏文化自信啊。如果一味排斥唯心的神灵,是不是要舍弃中华所有的传统节日啊?中华5000年文明所形成的中华文化,就是中华的理念(eidos),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已经成了“型”(forms),这是中国人所信仰的神灵。公知文人为何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一是无知,二是心中已无“根”的理念,掉入了一神论的“洞穴”里了。

《尚书》中有“盘庚迁殷”的记载,由于黄河变道,商原来的国都换位于黄河之北,常受洪水侵害和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盘庚“视民利用迁”,以民生之利,决定迁都至黄河以南的殷地,但却遭到族中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盘庚以“天志”和“事鬼”来说服族人,完成盘庚迁殷之大举,为殷商奠定基础。

“事鬼”最初的本意,是以先人的意愿或先人的案例作为理念来指导从事,即墨子所言的“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事鬼”是以前人的理论作指导,后来衍生出对先祖尊重的人伦概念,再后来衰落成了迷信。看看殷商的奠基人盘庚,是如何以先王的意愿来说服抵制“盘庚迁殷”的权臣。

《尚书·盘庚》:“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盘庚对反对他迁殷的权贵们说:“我念及我逝去的先王曾经烦劳你们的祖先,所以我尊奉你们,尽能进献你们,包容你们,然而由于你们的阻碍,耽误了政事,不愿迁新居,先王就会降下罪疾,曰:'为什么虐待我的臣民?’你们万民将不会有生路。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也会对你们降下罪疾,曰:'为什么不同我的幼孙同心啊?’如此失德,上天将惩罚你们,你们不能传宗接代。从前,我的先王已经烦劳你们的祖辈和父辈,今天你们与我共同养育子民,但你们内心却怀有恶念。我的先王将会告诉你们逝去的祖辈和父辈,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就会断然抛弃你们,不救你们则亡。”

盘庚以先王的“理念”来教导族人,不要贪图安逸,要有远虑,并教戒族人要服从先王的意愿,团结一心,共同完成迁殷大计。

《礼记·表记》,孔子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在墨子的《明鬼》篇中,墨子以大量篇幅来论证唯心的鬼神存在,墨子以“三表”之法论证:

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以古者圣王之事证明。

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莙以取羊,故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则圣王务之。”

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以众人耳目之实来证明。

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若是,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

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以利害的效果证明。不信者,乱;信者,治。

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正。是以存夫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长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听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墨子的《明鬼》,是有文献记载来,第一个正式公开的阐述中华唯心理念和思想的,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甚至把鬼神(理念)之明智列在圣人之上,这大概是墨家没能成为古代文化主流的原因之一吧。孔子《礼记》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说明在春秋时期,作为殷宋后裔的孔子,已不知“鬼神”之用了,也不知“礼”是本于祭祀天地鬼神之礼了,甚至把“尊命”的“占卜”也误以为是“事鬼神”,只知道那个形式的“礼”,而不知礼之三本,所以孔子说“吾尚周”,儒学的虚伪性源于此,这是墨儒思想对立的根源所在。后来的“心学”也没有完全跳出这个“洞穴”,即使到了今日,今人一谈“唯心”就是邪说。

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有精神的,这是人的客观性。2000年来,由于国人缺乏对唯心思想的重视和研究,对唯心的理念缺乏正确的科学态度,没有把心学引入到一个光明高级的大道上,致使后人误入了愚昧低级的“迷信”之中。这是国人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元贞之道》倡导重新认识墨子的鬼神观,希望国人有所思。

结 束 语

柏拉图的“理念”,马克思的“幽灵”,墨子的“鬼神”,其本意都一样,只是“名”不同而已,用当今哲学的语言,都属于唯心思想的“理型”概念,用符号表示为“Eidos”或“Forms”。中国人把人对天地万物在自然世界的不可知性定义为“神”,把先人的理论和意愿(理念)在人文世界的不可见性定义为“鬼”,虽不可知或不可见,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效验的“灵”。

老子所言的“无为之事”,是指“圣人”以理性的思维,对事物的规律性进行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而得出合于自然的理论,并经过实践“中”的检验验证,以符合实际和国家和民众之利。墨子的“明知”就是在进一步清晰老子的“无为”,这是中华科学思想之本。理念,如果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理念”就会沦落为宗教、迷信和教条,原本有灵验的理念也就不会再有灵效了,原本的光明就会慢慢暗淡下来最后成了黑暗,成了思想桎梏,成了又长又臭的裹脚布。可悲的是,当今人文学界的官科们,由于缺乏理性的科学思维,还在把“名”学当成诡辩学,把墨子的“明鬼”当成迷信,愚昧啊,学界暗淡无光。

墨子的“明知”,是科学的理性推理和总结归纳,而有数学、几何和物理学方面的理论成果;墨子的“以规中圆,以矩中方”,是科学验证的“证伪”思想,机械工程制造和应用是理论的实践;在人文方面的实践,墨家的组织开创了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新篇章,以公天下的“理念”为信仰,团结民众,把千万民众组织起来,这是现代经济的社会基础。自墨子到1949年,墨子公天下的理念湮灭了2000多年,直到从西天取回了真经(公天下理念),今天,中华民族终于回到了公天下的时代,墨子已回归。

2000年来,墨子思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墨子公天下的理念不符合私天下的社会现实,致使中华民族丧失了工业化时代发展的先机,这是近代中国之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众,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彻底革掉了私天下者的命,中华民族才获得新的生机。二货和公知文人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啊!

墨子说:“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墨子,是“圣王之道”的践行者,是华夏诸老之学(老学)的坚定践行者。不仅是先秦时期“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倡导者,更是“知行合一”的力行者,从实践的角度看,墨子比文人庄子更伟大。

毛泽东同志评价墨子:“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国人需要重新认识墨子,方能效法墨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