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之美(摄/华迅)2017.8 是夜微凉 无一颗星子愿点亮 夜的微凉与喑哑 今夜有风,唧唧草虫卧夜露 蟋蟀的聒噪跌入夜的怀里 我跌进沉默怀里 雨弦渐止 ——心弦依旧撩拨不眠 它惯于在白昼的归隐与 暗夜的秘密间逡巡 于小夜曲潜流的涧底 大提琴呜咽的旷野 一次次攥紧躁动不安的缰绳 它等待召唤,或再次唤醒 归向沉寂的干瘪时日 ——拐弯,奔赴 虚实交叠的反复里 摩挲过往,蹈历史覆辙 为意义加冕 同时,嘲讽它的虚无 是夜微凉 窗外 孤灯一盏 照静夜游弋不绝的思念 凉夜(摄/华迅)2015.6 附记1: 说时间飞逝已然老生常谈,可它真就快得吓人。翻看上期更新,转眼小半月已逝,乍回看倏忽而过的十来天,似了无踪影。 而翻看日记,整理案头书稿,打开运动记录,浏览相册照片,查看行程截图……它们便一一浮现了。 其间的人,经历的事,相聚与别离,落寞或欢喜,都滞留于过往不经意的瞬息里,而我与我的时间,依旧偕行在即将来临的日子里…… 一瞬(摄/华迅) 更新迟滞,非是偷了“沙发土豆”的懒,也非耽溺于葛优瘫的闲适。北京这么大,周末不看看,实感与这座城市互为辜负。 于是揪住了“当代瓷器捐赠收藏展”的尾巴——撤展前一天去了国家博物馆。炎炎烈日下排完浩浩荡荡的巨龙队,过完N个安检口,终于钻进了清凉地儿——不累点儿,如何感知轻松与其后的大美。 国家博物馆(摄/华迅) 心心念念要看这个展,一是预告放出来的张张图片着实惊艳,二是近来手头碰巧做着与瓷器相关的一本书——《青花帝国》。 《青花帝国》以民间故事的方式讲述景德镇制瓷业里的逸闻趣事,引我好奇乃至讶异处,是“瓷”与“五行”间的关系。 练泥时土参与其间,拉坯时水参与其间,点火时木(柴)参与其间,烧窑过程中火起着决定作用,描坯时金又起着或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个过程,土、水、木、火、金似约好赴一场青花之旅,依次参与,缺一不可。 狷狂的画师(摄/华迅) 尚不论名贵大器,仅安卧屋内一角的小瓷,也须经过十几道工序方可成器: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釉,色彩等。 每道工序都由专业的师傅操作把关:制瓷过程中的拉坯师傅需把握好坯的厚薄与坯型的匀称流畅;作为压轴人物的烧窑把桩师傅需摸清每个窑的“脾性”,掌控好烧制时间与火候;描金师傅需兼顾色彩、纹饰、明暗乃至阴阳等审美与风水间的搭配…… 采取青料(摄/华迅) 琢器做坯(摄/华迅) 圆器拉坯(摄/华迅) 焼坯开窑(摄/华迅) 炼灰配釉(摄/华迅) 诸位师傅身怀绝技,各司其职。坯型看似在出窑瞬间完成了化茧成蝶的蜕变,实则在入窑之前已历经数十道繁杂工序,且每道工序皆须精益求精,方可保证一件瓷器的完整出炉——恰如一本书的成书过程。 其间又会发生充满不确定性的窑变,而这种非废即宝的自然性质的变幻,反倒为精美绝伦的瓷器添上了满富神秘色彩的一笔。 窑变·一(图片源自网络) 窑变·二(图片源自网络) 穿梭在晶莹剔透的玻璃框架间,流连于青花红釉与花鸟兽纹的斑斓里,大概因了以上那点浅薄了解,内心便多了几分好奇与亲近。 某些不经意的相遇或已为未来某刻的相识埋好伏笔。入瓷器展馆前,看到走廊夹道旁的展柜简单陈列了三五盏小瓷。 器形纤巧精致,乍看不出彩。再看:南宋,景德镇窑,龙泉窑,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等字眼,顿觉来了兴趣。 青白釉叶脉纹印花花口盘盏【南宋 景德镇窑 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出水】(摄/华迅) 去年年初一,和颖妞即兴去广东放风,其间于阳江看到了夜幕里海风轻抚下等比复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历史的沧桑陈迹在船体与帆桅,海风与篝火间若隐若现。 未去之前,眼前的瓷盏之于我是冰冷而疏远的;既去之后,颠簸风浪里的巨型木船与眼前展柜下玲珑剔透的精巧瓷器在瞬间对接。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感受令人欢喜。 青釉菊瓣纹盘【南宋 龙泉窑 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出水】(摄/华迅) 与嗜爱青铜器的W先生同行是件愉悦的事:不仅多了位免费讲解员,还顺道把常展馆的青铜器大致瞄了一圈。 看他见到青铜器时满眼放光的表情,不免捧腹。简单浏览,暂且满足眼睛大气力小的我按捺不住的好奇,也算为下次出行预热。 谦虚且热心的G姐姐曾告知逛博物馆的一个小技巧:分门别类,有的放矢——青铜、瓷器、壁画等,一个门类一个门类慢慢逛,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才能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偶遇不错的特展,则走过路过莫要错过。 “认准喽,蓝天六必治” 钺·商后期(摄/华迅)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 铜胎掐丝珐琅松鼠葡萄镂空香薰(摄/华迅) 广东放风之偶遇,国博瓷展之相约,《青花帝国》之邂逅,像一条珠链上串起数粒剔透的珠子,相遇得自然且流畅,仿若一位隐于世外的拉坯师傅高明技术下的坯型,浑然不觉的暗线在时间的流淌里渐渐清晰。 遇见沉船,遇见瓷展,遇见《青花帝国》,便遇见了沉船中的历史,瓷器中的秘密和景德镇可圈可点的诸多故事。而在这些不经意间的相遇中,我们看见过往,也一步步看见自己。 人生如制瓷。我们只能在练泥、拉坯、烧窑、描坯等确定的过程中尽力而为;至于结果,则坦然交于“非人力之巧所能加”的窑变。这或是瓷上青花留存千年后,依旧熠熠生辉之魅力所归。 孔雀绿釉高足碗·明宣德(摄/华迅) 附记2: 瓷器袖珍秀场: 青花人物故事纹凤尾尊·清(摄/华迅) 青花开光博古人物花卉纹觚·清(摄/华迅) 青花锦地开光博古花鸟纹盖罐·清(摄/华迅) 花釉浇壶·唐(摄/华迅) 仿套料凸雕夔纹瓶·清乾隆(摄/华迅) 白釉暗花皮囊壶·辽(摄/华迅) 唐英款青花缠枝连纹花觚·清(摄/华迅) 青花摇铃尊·清(摄/华迅) 陶成堂款青花釉里红临孙过庭书谱笔筒·清乾隆(摄/华迅) 霁蓝釉粉彩描金包袱尊·清(摄/华迅) 青花花鸟纹缸【清 雍正】(摄/华迅) 青铜器袖珍秀场: 虎足青铜器座·战国(摄/华迅) 铜胎掐丝珐琅花果纹三足炉·明代(摄/华迅) 长思盉(he)·周穆王时期(摄/华迅) 嵌绿松石饕餮纹罍(lei)·商后期(摄/华迅) “从前慢,车马装饰有样子…” 错金银铜车饰·战国(摄/华迅) 龙纹刀·商后期(摄/华迅) “老板~黄焖鸡米饭来一波” 蔡候申簋·春秋(摄/华迅) 黄焖鸡米饭秀场: 回来路上解解惦记(chan)(摄/华迅) 小知识: 练泥:制瓷初级阶段的一道工序,分为手工练泥和机械真空练泥。手工练泥是将陈腐后的泥料放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机器练泥顾名思义用真空练泥机完成这道工序。 拉坯:拉坯是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利坯:即“修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画坯:俗称“画青花”。指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阶段,历一天一夜,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窑变:指瓷器在烧制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稗史汇编》认为:“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窑变结果有二:一为窑病,二为窑宝——非废即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