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孩子,星空与爱——《微光·炬火》编辑札记

 暖暖书馆 2022-08-19 发布于北京

為了孩子,星空與愛

在黑夜,在茫茫的海上

感谢你为我送来了风,挂了灯

使我生命的船穿过黑夜和海浪

                                          ——孩子的诗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

《微光·炬火》  感谢设计师李猛老师(摄/华迅)

坐在桌前敲这段文字时,《微光·炬火》已付梓。

从2017年底到2018年初,从与作者张述老师相谈甚欢到新书轮廓日渐清晰,直到昨天确定开机印刷,这个虽不算漫长却也并不短暂的时段,于我而言是特殊的。

就像手头同时推进的《吉檀迦利》新译本,有缘接触它,或因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及——与其中段落的多次相遇及对那些美好篇章的念念不忘。《微光·炬火》又何尝不是。

132班爱笑的杨松老师

2014年我初入出版一行,工作内容简单而纯粹。编校部的习麻麻虽是我们的领导,却更像是一位家长领着一拨儿涉世未深的职场菜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工作上安排资深编辑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带,不懂就问,需要学习资料提出申请就给买。谢勇蝶、王丽敏、杜莎莎……办公室里的几位老师专业且极尽谦逊,共事的日子里我学到的远不止简单的编校技能与知识。

部门会议从不落于窠臼地浪费时间,而是做一些实质性分享。比如分享平日整理的易犯错误,分享各自擅长的编校技能,分享近期总结的编辑经验。

甚至工作以外的棘手难题,习麻麻也鼓励大家讲出来,互帮互助想办法解决。在编校部家庭一般的氛围中,我度过了扎实又快乐的两年时光。2016年,因出版社内部人员结构调整的需要,社内举行了全员竞聘,而后我便到了大众出版中心。

年年岁岁花相似·师大一抹兰(摄/习麻麻)

自此,工作内容日渐丰富。一本书从酝酿到上市是如何出来的,市场书该怎么做,自费出版走什么流程,合作出版又该怎样推进。工作内容的多样化让我既兴奋不已又应接不暇。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便逐渐留意是否有合适的选题可供策划。

记得是夏天的某个傍晚,晚饭后从墨香斋出来,接到师兄L打来的电话,谈话之余我提及想做本关于支教的书。

当时聊了挺多。关于目前市面上这类书的数量及质量,关于这本书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以及如何尝试去做的一些想法,等等。

移步即景·又见梨花开(摄/习麻麻)

师兄话不多,是个颇有想法的人。在我一次次的表达中,得到的都是有理有据的反驳。在墨香斋前来回踱步的我试图证明这一想法的靠谱可行。最终,此事以师兄列出的数个无法落实的客观问题而收尾。

我并未就此将该想法放下。后来与S君聊及选题,他认为想法不错,也给出了一些中肯建议,但具体操作还需要再等等时机。想来人生本就是个边走边否定的过程,念想便只好暂搁一旁。

直到我离开西安来北京,才与这本一直停留在假想阶段的书有了新的机缘。

别来无恙·师大畅志园(摄/习麻麻)

记得十一月的某天,看到张述老师发了一篇关于支教的文章。点开后我眼前一亮,一口气将其读完,感佩之余说道:“这件事我之前曾想过,你把它做了!”

后来聊及支教的话题,收到他发来了解美丽中国支教的数个视频链接每个都令人动容。

得知我来了北京,他便约我一起坐坐。那天我们聊得很开心,关于美丽中国支教中让人钦佩的故事,关于他辗转访校与采写的经历、关于山区孩子上学的艰辛和留守儿童大量辍学的现实问题……他还赠我一叠美丽中国支教的明信片和一枚精美的小徽章。

与小狗大鹅的快乐(张述老师赠送的明信片)

我认真地听着他的介绍,讲到支教地区一个小女孩的一篇周记时,他眼眶微红。聊到作品出版方面的相关情况,他就手头正润饰着的样稿里鲜活的支教故事给我讲了好几个,让我为之惊讶的同时心生敬意。

聊天近尾声,我们才捋清了彼此的用意:我将这次见面视作一位作者朋友与编辑的约谈;他则将我当作了有支教打算并想进一步了解支教详情的朋友。

于是谈及这本支教作品是否已联系出版社时,他讪讪地说道:“此前已跟北京一家出版社有了初步接触……我一直以为你想去支教啊!”在相谈甚欢的“尬”聊中我们哈哈大笑。

虽然作品早已花落别家,出版事宜终未敲定,但无论书由谁来出版,能将其做好就是一件好事。

回来路上想,正如S君所言,做这样一本书的时机或需再等等。等地铁时发了个朋友圈:阅历和机会,要积累,也要能等。”

回来路上等着挤10号线(摄/华迅)

大概三天后,我收到了张老师发来的信息,因与此前接触的那家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呈现理念上略存分歧,他最终决定在这边出版——喜出望外。

在整个制作流程的推进中,让我感受最为强烈处有二:一是作品客观记录中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对我的触动,二是群策群力做好一件事时的不易。

这是一部忠实且客观地呈现美丽中国支教老师支教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它没有节外生枝的赘述,没有刻意制造痛点、惨点来博人眼球,以此讨好或迎合市场胃口,忠于现实境况的描写与反映是它最大的特点。

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它更像一部娓娓道来的支教纪录片。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跟着镜头边走边看,随着镜头的往复移换,随着移换镜头中人物的语言、眼神、心理甚至沉默,让我得以靠近并感受主人公此刻的状态。

守护——支教老师郑雪飞和孩子们在一起

支教生活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情,也没有讴歌唱诵的壮举,有的是日常琐细与繁复间经久不息的爱,有的是长久忍耐里的恩慈,有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磨砺。

是拉紧你的手时不舍不弃的决心,是想方设法变着花样上好一堂课时进行的百般努力,是踏破铁鞋也要走遍山路十八弯、留下235张全家合影的家访路,是绞尽脑汁尽人财物力来改变搁浅沙滩的一条小鱼命运轨迹时的执念。

结伴害羞二人组——同桌俩,一个爱笑,另一个也爱笑~

讲反应速度,陶潜让全班同学举起直尺,在它落下的瞬间攥住。讲到做功改变物体,他带学生搓手搓脸,感受热量。讲光的色散现象,他分发了三棱镜,让孩子自己举到阳光下,看折射出的七彩光芒。讲重心,他从食堂要来一箱鸡蛋,带领学生们用纸张做成小降落伞套在蛋壳上,再把鸡蛋从楼上丢下,看会不会碎。他还带领学生做水火箭,十几枚水火箭呼啸着掠过操场,学生们欢呼雀跃,瞬间理解了压强的概念。

看似只是讲述着一个个简单的支教故事,却恰是在这些日常支教生活的平凡处令人动容并引人深思:

若你在数学课上讲一道应用题,全教室的孩子只认识一句话里的几个汉字,你以怎样的信心和耐心把这堂课顺利讲下去?——支教老师鲁思凡一边在黑板左边注拼音教生字,一边在黑板右边列算式讲题目;

若初三的孩子连“保证”“睡觉”“作业”等词都不会写,一教室声称学过英语的孩子们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全,你以怎样的勇气和自信来上好一节课?——“咬牙坚持”,哪块儿薄弱补哪块儿,以极大耐心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

支教老师庄嘉儿在数学课上

若你看到一个孩子作业本封皮上写着“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生物老师:康老师”,你不必意外,同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支教老师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关起门号啕大哭——人需要些许的成就感和鼓励支撑着前行,孩子们薄弱至极的基础使得课堂进度举步维艰,对老师而言每走一步都充满着挫败感,那种责任感和客观现实间的悬殊让人生出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三月播种,

九月将有收获,

焦虑的人啊,

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

伤感自己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熊培云

难并不在具体问题上,而是难在哭完后还能抹把眼泪满面笑容地面对一双双单纯清澈的眼睛,难在死磕硬磨到深夜也要赶一份满意的教案出来,难在常年无休奔波劳顿的间隙还不忘调侃自我以勉励他人。

在亢奋激昂、热血沸腾的状态下做成一件事值得称道,在经年累月的打磨里一如既往地以笃定的心、坚毅的韧劲去做一件事,则值得大为赞叹。

大理拉乌碧鸡完小·支教老师李志伟的数学课

除以热情与信念作支撑带着孩子们往前走,那些不经意间的触动、冷不丁冒出的欣喜也是支教老师们笃定前行的力量:

杨松曾批改到一篇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周记。女孩写道:“星期六早晨,阳光明媚,太阳叫我起床,我不想起;可是妈妈也来叫我起床吃饭,我只好起来了。洗漱后我非常开心,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饭菜。我大口大口地吃着,吃的好香好饱。”可杨松知道,女孩的妈妈早已去世,在她一岁的时候。


一个孩子摘了把桂花送给她,问“香不香”,鲁思凡正忙着批改作业,随口说了句“香”。下午刚进教学楼,她就闻到满楼道洋溢着浓郁的桂花甜味,“甜得都发腻了”。走进教室更吃了一惊,讲台上摆满了桂花,足足四大瓶。孩子们为了让她高兴,几乎摘光了整棵桂花树。

有记者来村里采访她。整整一天,几个孩子和当地老师从头到尾跟着,始终不说话,记者要走时才小心翼翼开口:“你们会把鲁老师带走吗?”

……小婷不断给坐上车的老师发短信,“老师你走了吗?”“老师你会不会忘记我?”“十年后会忘记我吗?”“如果你真的忘了我怎么办?”

关心始于交流——美丽小学校长王珂与家长的互动

打算支教时的初衷、埋在心底的念想,支教中的互助与鼓励更是他们在面对困难与焦虑时行且毅坚的内驱力:


支教老师李郁青演讲视频

我已站在人生后二十年。到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发布会我不接自然会有人接,也会做得很好。我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会因自己对这个社会做的一些改变,感到不枉此生。……他用两三个月进行工作交接,将自己持有的大部分股份无偿分配给员工……2017年9月1日,他结清公司所有财务,没留下一分钱债务和利润,开始了在云南的支教生活。(支教老师宋小东)

三年家访,杨悦瘦了十斤,走破了两双鞋。她去了官房村三次,每次回来都要病一场。脚上磨出水泡更是常事……她关照到了每一位孩子,努力发现了他们身上不一样的闪光点,为学生们照下厚厚一摞全家福。235张合影,每张背后都是一段旅途,一个家庭,一个故事,也映射出人生百态。

…………

编辑稿件时,我偶尔会心一笑,也曾数次红了眼眶。为呵护与陪伴里不经意的感动,也为坚守与践行着的一个个小梦想。

编呀编,编花篮——支教老师程苇航与孩子们编花篮

十年如一日。美丽中国支教像是一场中国农村教育的接力赛,两年轮换一个接力棒,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陪伴着孩子们,在教学中践行着“让所有的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优质的教育”的支教愿景。

十年磨一剑。自2008年至2018年,风雨共济十年间,美丽中国的支教足迹遍及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甘肃各省的偏远地区,累计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270所中小学输送了超过1500名优秀的项目老师,影响着超过330,000人次的学生。

招募支教老师最多的学校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由2008年的微光(寥寥数人)一路走来,成长为2018年的一束熊熊燃烧的炬火(1500人)。

支教老师名录&支教学校(均为部分)

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困境,似海浪,如潮水,翻腾奔涌,日夜拍打着这片土地,如今我们摇起桅杆,手牵在一起,扬着风帆前行,沿途汇起点点浮礁,日复一日,以盼筑就一片海岛……终有一天,这片岛,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恰如“美丽中国”广东地区的行政总监廖杞南老师所言:“育人,遇自己。”孩子是一面蒙尘的镜子,我们用关爱去擦拭镜子,也照亮了自己。

我从没有像在这里这样,无论睡多少,每一天都精神饱满,无比投入,幸福感、成就感爆棚。每天清晨五六点被自己热爱的工作叫醒,每天都生活在有着蓝天白云、满天繁星、虫鸣蛙叫的地方。每天都更加的坚定,对自己的感觉更好。

支教教会了我,去养育配得上自己理想的勇气。遇到反对的声音,敢坚持吗?为自己的想法,敢负责任吗?如果意见与周遭不同,敢守护那个心底的声音吗?”这些也正是创业者必备的素养。

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适应乡村生活,如何处理与当地老师、学校乃至官员的关系,这些都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素质:勇气、毅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回顾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她发现那也是自己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因怕误人子弟,她强迫自己不断地反思、成长、摸索和尝试,全力突破局限。

我们是舞台上的小精灵——许琼文给孩子们上舞蹈课

记得新书付梓前的某天晚上,与张述老师沟通关于印刷及推广的几个问题。临了,我调侃到,做书像生娃,推广像养娃。没生出来时日日掰着指头算“临盆”的日子,一旦生出来就得赶紧考虑“养”的问题。

而在这“生”与“养”的整个过程中,来自诸位老师的帮助让我时常心存感激!美丽中国廖杞南老师和张凤丽老师的支持与成全,张述老师跋山涉水的访校与采写,设计师李猛老师和小杜老师的创意及用心,梁俊、朱学东、萧耳等老师的助力与推荐,陕西万邦书店常姐姐的给力支持,师兄L提供的中肯建议等,皆是促成这本书问世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

五年级学生满玉的绘画作品(部分)——《鸟的存亡》

而最该感激的,是十年来薪火相传,点亮这缕微光、呵护着这缕微光,使其终于在十年后的今天燃成一束炬火的每位支教老师。一个萤火虫的光芒虽微不足道,但成千上万只萤火虫振翅的瞬间,却可以照亮冰冷漆黑的夜空。

“可这条鱼在乎”

记得柴静采访卢安克时有这样一句,“中国农村与城市的人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就急不可耐地想看见成果。”这正如支教老师吴泽民所言:

我们去支教,不是要在两年里让学生改变多少,而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个念头。我们能做的,是力求让自己每一日中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都对得起'为人师表’这四个字,力求让这些将来终要散入人潮中的孩子,对于良善的东西都还存着一些信仰。

《微光·炬火》内封


附录:

一、美丽中国支教视频

网址一:http://v.qq.com/vplus/1bbdd9a21c46ea9585fc9e995a19b595

网址二:http://www./gyp/

二、柴静采访卢安克视频

http://www.iqiyi.com/w_19ruen4flt.html

备注:因视频文件过大,压缩后影响观看,且微信公众平台无法链接平台以外的网址,故将网址链接放于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动动手指选择“打开”进行观看。


注:

这次在附栏里放了两首儿歌。

《春风亲吻我像蛋挞》是《微光·炬火》一书中提到的一首,我很喜欢,奶声奶气暖暖的,放着挠了好久耳朵;

第二首是前段时间《经典咏流传》里一首刷爆朋友圈的非常好听的歌曲《苔》。这首诗的作者为清代袁枚,作曲与演唱者梁俊老师不仅是一位前支教老师,也是《微光·炬火》一书的推荐人之一。

请到梁老师为该书写推荐语,我很荣幸且心存感激。虽跟梁老师仅有一面之缘,但通过此前交流及《乌蒙山里的桃花源》(梁老师编著)一书,对梁老师及其支教生活心存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