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株特立独行的草(一):甘草

 暖暖书馆 2022-08-19 发布于北京

甘草 

甘草

苦与甜,植物与药物
国老与美草
哪怕往《诗经》里寻你
都片面,都轻微,都泛泛而谈

你是多面女郎
清甜是你,苦涩是你,耽美是你
隐士与帝师是你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回环复沓的唱诵里隐着的
也是你

你身体里装万般慷慨
为药,解千毒
为诗,解谗言
为美,结作相思角
只擎出个卑微的别名——草

你是甘平恬淡的归隐小诗
作“灵通”的救火良药
开在邈远的唐风
开在《本草纲目》一角
遗一抹吟诵袅袅
济向世间苍生

草(別名)

附文:

你是否会因某种植物的色泽、气味、形状而对其产生别样感受?

比如苋菜红墨水般的汁水儿、西蓝花茂密的绿意;比如芫荽氤氲出的浓浓乡愁,紫苏那一抹令人回味无尽的恬淡清香;再比如文竹纤细而略带孤傲的清高,红枫于枯枝上绽出的生之绚烂……

红枫(摄/华迅)

在与这些别样植物的反复接触中,我被她们鲜明的个性深深吸引。吸引未必是喜欢,起初甚至是排斥与抗拒的。

拿芫荽来说。在离家外出求学之前,我从来不吃芫荽,也不喜食醋。母亲会在揪片子、面条儿等汤饭出锅前先帮我盛一碗;若在饭菜中发现芫荽叶儿,我自会小心翼翼地挑出来。

如同有的人不能闻汽车尾气、酥油茶的味道,有的人却喜欢的紧;有的人喜欢食醋、香菜甚至折耳根、豆汁儿,有的人却难以消受。


我对芫荽和醋的态度,在外出求学的数年中有了根本性的改观——闻到芫荽的气息,便会想起家中菜园里那些细细高高互相攀援、搀扶着站立的丛丛芫荽,便会想起饭将熟之时,母亲差我去菜园里摘几片芫荽叶,放水龙头上一番冲洗,切或揪碎洒在出锅的揪片或面条饭上,浓浓的芫荽味儿便夹在腾起的热气里四散溢出。

潜意识里便不自觉地将此种味道与家的味道连接一处,从而渐渐开始喜欢芫荽。而对醋的态度的转变,也多是归因于思乡的那点记忆。

后来听一位朋友说,对很多人而言,芫荽是个“半辈子不吃,半辈子吃”的东西,听上去便觉得神奇。

芫荽

而自小形成的对另一些东西的态度,却依旧无法改变。比如西药片。我从小咽不下西药片,却能毫不含糊地端起大碗的中药咕嘟咕嘟喝下去。

喝白药片需要用白开水,或因每次喝白药片必会吐得一塌糊涂,致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咽不下白开水,只好在里面加点茶叶,改变一下它的外观,我才不会因心理暗示而觉得白开水难以下咽。若在吃西药片和打针之间选择,我通常选择后者。

年少无知的我曾扔掉过不少白药片。因为吃白药片多是在监督下进行,没机会将药片扔外面,只能趁母亲不留神偷偷仍到某个柜子后面或是床下面。待到每年过年大扫除时,这些没被销毁的“罪证”都会被母亲清理出来,跟我算总账。

如今,对白药片的怵已没有小时候那么厉害,磨叽会儿,咬咬牙咕嘟咽下去,然后大量灌水。但我对甘草片的态度至今没有丝毫改观。

一个“甘”字,让“甘草”一词乍听起来似有甘甜之味;可一提及甘草片,我便觉得一股酸涩的苦味儿从舌苔根处涌出来。

吃药·一(《丰子恺儿童漫画集》)
小时候感冒,若咳嗽不止,大夫多会给包数天甘草片,让带回来按一次两片、一日三次的量按时服用。最让我难受的并非咳嗽,而是如何躲过母亲和弟弟的监督,把药包里的甘草片偷偷扔掉。

那些让我大伤脑经想出的所谓上厕所、肚子疼的办法没有一次凑效,因为我连甘草片都不愿意用手碰,仿佛甘草片上长了芒刺,只要放到手上,我便过敏似的浑身汗毛立马竖了起来。

于是,母亲只好用个纸桶桶卷好,让我送进嗓子眼儿,同时由弟弟帮我攥紧手腕(大夫建议攥紧手腕不易犯恶心),然后赶紧灌水急冲。

若喝进去没几秒又都给吐了出来,就再NG一次。每次喝完甘草片,我都被憋得泪流满面——过程如此繁琐,且每次必得在母亲和弟弟的协助下完成,自然是没了偷扔的机会。

吃药·二(《丰子恺儿童漫画集》)
有了这段极为不舒服的吃药史,我该对“甘草”没有丝毫的好印象才是。事实并非如此——提到兰州特产小吃甘草杏,包括甘草话梅、甘草桃干等,我却两眼放光,舌下生津。

我晕车厉害,上火车几乎不多带用以饱腹的食物,而甘草杏、加应子、话梅则会多塞几包。尤其甘草杏,堪比晕车药,只要在晕车时含一颗,闭目听点儿轻柔音乐,不适症状便能有所缓解。《九域志》载:“兰州贡甘草。可见这一地方特产自有其地理优势。

亚克喜牌甘草杏

凤凰牌甘草杏

让我对“甘草”由最初的片面排斥到后来的逐渐接纳,是因为酸甜可口的甘草杏;而到如今的好奇甚至喜欢,则因收录于《诗经·国风》里的这首关于甘草的小诗《唐风·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关于这首小诗的释文有数个版本,将自觉有趣且读来朗朗上口的一版摘录如下,看过这段文字的你,或许也会喜欢上如今已寂寂无名的这株草:

   采黄药啊采黄药,首阳山顶遍地找。

       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轻信那一套。

       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

       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脚遍地找。

  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跟随他一道。

  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

  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芜菁啊采芜菁,首阳东麓遍地找。

  有人最爱说假话,切勿信从随他跑。

      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

  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关于此诗,历来被认为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载:“《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以此诗劝诫世人莫要听信谗言。诗分三节,以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的“兴”的手法托物寓意。

第一节的"采苓",第二节的"采苦",第三节的"采葑"分别借言“苓”“苦”“葑”三种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深意。"苓"又名黄药、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蔓菁、大头菜。

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诗中用三种常见事物起兴,从而表达出对待"人之为言"(“为”通“伪”)的三种态度——"无信",不要轻易听信伪言;"无与",不要理会伪言;"无从",不要跟风盲从伪言。若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伪言便会因缺乏滋生温床一无所获——胡得焉?——而逐渐消隐。

常说,老惦记着什么,什么就会来。我一直觉得这是在提醒人们凡事皆要往好的方面去想。将这株“甘草”放在平台已有数日,终日碌碌不得闲,更文便成了种惦记——数年没吃甘草片的我,这个年关因为咳嗽,药店买不到消炎药(处方药),只好硬着头皮又吃了几天甘草片。

还有此前买的京都念慈菴止咳糖浆和蜜炼川贝枇杷膏,细看成分,发现里面都有一味甘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256处,其中有154方用到了甘草《金匮要略》载方262处,有54处加了甘草。

甘草可谓是中药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有“十方九草”之称。足见甘草既能挑大梁做主角,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深配角。

从《本草纲目》李时珍的一段评价中,也可看出甘草的这一特性:“时珍曰:'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李时珍给予甘草“良相”之赞,南梁陶弘景也给了甘草“国老”的美誉:“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又名国老。”“此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陶弘景《名医别录》)足可见此草在众草之中的医用分量与价值。

甘草名称甚多。在《本草纲目》中位居草部上品,有蜜甘、蜜草、美草、灵通、国老等别名。南梁的“针灸巨擘”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为国老之号。”

少时只知嬉戏,对植物甚是木讷,至多觉得马兰花、风团花好看,妹妹条尝起来甜滋滋的,酸酸草嚼起来酸溜溜的,从来不会因为她们的枯荣而意识到她们也是生命的一种。

随着长大,人的很多认识和觉知都会悄然发生变化。我会因一片叶子的顽强生长而惊叹不已,会因路上捡到的一粒脉络清晰如人体血管的种子而欣喜不已,也会因养的花花草草生病而犯愁和焦虑。

重新认识植物、动物乃至外界一切事物的过程,便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说:“所谓'明白’,并非是指能对已知事物做说明、下定义,而是把本已知道的事物当作未知事物重新感知,从而获得对该事物更深刻的认识……设计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交流——激发起人们对事物或对象的旺盛兴趣,贴近人们的内心,不断地营造一种舒适的心动之感。”我想文字也是如此。

设计是创作的一种,文字创作又何尝不是一种设计?设计出重返对自我认识的一个或数个思路,一条或数条线路,于循回往复间一步步互证,不失为趣事一件。

此过程中,人也会慢慢体会到,对一粒种子、一株草、一棵植物乃至动物的尊重,便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万物的敬畏。

陪舅舅和妹妹游园


附注:

【甘草】

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蜜甘、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甘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