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7年,台湾老兵回安徽探亲,父亲从墙缝中掏出数千元:你挣钱不易

 城北十五里666 2022-08-19 发布于江苏

1987年12月,安徽安庆的一户郭姓人家热闹非凡,已经离家40年的二儿子郭俊生,终于从中国台湾省回到了安徽老家。

文章图片1

虽然时间过去了40年,但郭俊生的父母都健在,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当郭俊生回到安徽老家后,几乎和所有回乡探亲的台湾老兵一样,立即和亲人抱头痛哭在一起。

附近的村民也纷纷跑过来看热闹,当地的领导同样在第一时间赶到郭家,询问郭俊生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郭俊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的亲情和热情……

就这样,整个白天郭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直到天逐渐黑下来,村民们才陆续散去,随后郭俊生就跟父母以及弟弟妹妹一起吃晚饭,一家人也终于有机会聊聊过去40年发生的事。

晚饭过后,老父亲突然低声让郭俊生跟自己走,郭俊生在疑惑中跟着父亲来到了父母居住的房间,随后父亲又小心地检查了一遍窗帘,确定外面没有人后,才松了一口气。

就在郭俊生想出声询问时,老父亲突然让郭俊生跟他一起移动一个柜子,郭俊生只能听从父亲的吩咐,把面前的一个破木柜子搬到了一边,柜子后面也露出了一道长长的墙缝。

随后,父亲就把手伸进了后面的墙缝中,一番摸索后终于从墙缝中掏出一个铁盒子,看到这个铁盒子,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当父亲把这个铁盒子打开后,郭俊生才发现里面竟足足装了数千元钱,就在郭俊生疑惑时,父亲笑着把钱递给了郭俊生:“孩子,你挣钱不容易,这些钱你拿着……”

望着眼前这些钱,郭俊生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他扑通一声跪在父亲跟前:“爹,这些钱您怎么不舍得花呢……”父亲含泪说道:“你活着就好!”

那这些钱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好,我是学史知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郭俊生回乡探亲的故事——只要你活着回来就好:

文章图片2

1930年,郭俊生出生于安徽安庆的一个小山村中,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虽然郭俊生的父母是农民,但父亲读过书,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认为不能让孩子在家种地,要让孩子出去读书,这样才能出人头地。

所以,郭家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后,都先后被父亲送到了城里读书,不过还没等郭俊生读完初中,就被父亲接回了老家。

倒不是父亲供不起郭俊生了,而是郭俊生当时患上了肛瘘,这种病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在当时却把郭俊生折腾得不轻。

郭俊生回忆说,当时医疗水平差,再加上没有找到好的医生,所以他患病后治了很久也没有治好,其他同学隔着几米远都能闻到他身上的臭味。

因此,他也成了同学嘲笑和嫌弃的对象,没有办法的郭俊生只能跟父亲返回家中,其实郭俊生是不想回农村老家的,毕竟在外面读了很多年书,他也想好好闯一闯。

可他这个病时好时坏,根本没法在城里继续读书,回到家中后,郭俊生每天都闷闷不乐的,母亲见此,就带着郭俊生到娘家弟弟家里去串门,想让郭俊生换个心情。

来到舅舅家后,郭俊生依旧闷闷不乐,得知事情原委的舅舅突然对郭俊生说:“老二,我要去南京卖趟货,跟不跟我去玩几天?”

郭俊生听后眼前一亮,上学时一直听老师和同学说南京有多么的繁华,现在能有机会去见识一下,这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讲,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文章图片3

就这样,郭俊生跟着舅舅去了一趟南京,从南京回来后,郭俊生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南京实在太繁华了,特别是对于只去过县城的郭俊生来讲,感受更是非常明显。

从南京回来后,郭俊生变得更加闷闷不乐起来,他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不甘心一辈子留在农村种地,他想要改变自己。

当时,郭俊生最小的弟弟也在家中,并没有出去上学,父亲的想法是,让小儿子在家种地,其他儿子出去闯,因此郭俊生这个最小的弟弟并没有见过外面的花花世界。

郭俊生这个弟弟非常勤劳,每天天不亮就喊哥哥起床,跟哥哥一起去捡粪、干家务,可郭俊生已经见过外面的世界,也读过几年书,再加上这次去南京,让郭俊生的心彻底躁动起来。

郭俊生甚至开始嫌弃起现在的生活,他觉得自己浑身都散发着臭味,他甚至偏执地认为,这种臭味就是被粪熏出来的,于是郭俊生就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说了出来。

父母听后摇了摇头开始劝说郭俊生,说他的身体不好,让他认命,并且也宽慰郭俊生,一直留在农村生活也是很好的。

见父母坚决反对自己出去闯,郭俊生只能强行压制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可随后郭俊生就开始失眠,整天都无精打采的,想要出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郭俊生终于在长时间的煎熬中下定决心出去,于是他在一个夜晚,趁着家人都睡熟了,独自一人悄悄离开了家,临出发前,郭俊生给父亲留下一张纸条:

“爹,我出去闯一闯,勿念!”

文章图片4

郭俊生知道,父母看到这张纸条后,肯定会非常伤心,但他心意已决,不闯出个名堂绝不回家,可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一走就是整整40年。

那是1947年,刚刚17岁的郭俊生凭着之前上学时的记忆,独自步行朝安庆走去,由于不太认识路,再加上路途遥远,郭俊生足足花费了3天时间才来到安庆。

此时,郭俊生饥肠辘辘,身无分文,只能向路人乞讨,希望好心人能给他一点吃的,可当时的难民特别多,谁又会可怜一个“小乞丐”呢?

郭俊生又走了一会,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个募兵站,已经饿得两眼发昏的郭俊生连想都没想,就直接报名参军了,在郭俊生看来,只要有口吃的,饿不死就行。

可吃饱之后,郭俊生就考虑起以后的发展问题了,进入部队不久,郭俊生就发现,只当一个普通的士兵,很难有出头之日,而且还经常会受老兵欺负。

郭俊生开始思考,如何弯道超车,一段时间后,郭俊生发现宪兵在当时的地位很高,而且主要工作还是维系军纪,管束其他士兵,不需要冲锋陷阵,这非常符合郭俊生的预期。

可随后郭俊生一打听才知道,想要成为宪兵必须通过考试,而且还得有人推荐,这两样郭俊生都没有底,特别是他举目无亲,不可能有人推荐他。

不过郭俊生的脑子非常活,他冥思苦想了几天几夜,终于想到了一个常人不敢想的点子,他决定写一份“自荐”材料交给宪兵队的一个长官。

长官看到郭俊生交过来的“自荐”材料后,不禁佩服起郭俊生这个有胆识的小伙子,也对郭俊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最终将郭俊生破格录取到宪兵学校读书。

文章图片5

进入宪兵学校后,郭俊生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拼命学习,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在学校期间,郭俊生的肛瘘得到了有效根治,让郭俊生摆脱了这个难以启齿的麻烦。

经过将近1年的学习,郭俊生于1948年5月顺利从宪兵学校毕业,成了南京宪兵司令部教导一团的一员,郭俊生也离“飞黄腾达”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3个月后,郭俊生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去台湾宜兰“轮训”8个月,来到台湾宜兰后,郭俊生才发现,所谓的“轮训”实际上就是开荒种地。

当时,郭俊生非常苦恼,他之所以从家中出来,就是不想耕田种地,可现在好不容易成了宪兵,却依旧得干开荒种地的活。

不过,郭俊生也安慰自己“轮训”只有8个月,等完事后就可以去福建换防,刚来台湾的一段时间,郭俊生还给父母写了几封信,告诉父母自己的状况,说自己很快就能回去看望父母。

可当时间来到1949年年初时,情况都变了,郭俊生的“轮训”不但提前结束,还被派往台北火车站驻防,他也无法与父母联系了。

很快,陆续有大批士兵败退至台湾,郭俊生回家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了,而且郭俊生发现,宪兵的待遇也开始下降了,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待遇,他决定考军校。

然而,尽管郭俊生非常努力,可连续考了三四次都没考上,这不禁让郭俊生备受打击,除了这一点之外,更让郭俊生头疼的是,他根本娶不到媳妇。

当时,大批败退士兵涌入台湾,台湾当地的姑娘根本不愿意找这些人当丈夫,就算想找,也是在这些士兵中随便挑,这也导致很多士兵孤独终老,一辈子都没结婚。

文章图片6

郭俊生自然也不受待见,万幸郭俊生有点文化,长相也算英俊,在郭俊生31岁时,终于娶到了一位台湾当地的姑娘为妻,而且妻子非常贤惠,把郭俊生照顾得非常好。

郭俊生也在32岁时考上了军校,这对于郭俊生来讲又是一个改变,因为从军校毕业后,他才有机会晋升,可由于郭俊生考上军校的时间太晚,所以他40岁时,才当上连级干部。

又过了2年,42岁的郭俊生感觉自己晋升无望,就以少校军衔退役了,退役后郭俊生虽然有薪水可拿,但当时郭俊生已经有4个孩子了,这点薪水根本养活不起一大家子人。

郭俊生不得不出去找工作,由于他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最开始只能从搬运工干起,可郭俊生从小就没怎么干过体力活,身体根本吃不消。

此后,郭俊生兜兜转转地换了很多工作,终于进入了一家工厂打工,生活也算稳定了下来,生活稳定后,郭俊生更加惦记家乡的父母和亲人。

其实,从来台湾开始,郭俊生一直非常想念家乡,他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哭醒过,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郭俊生越来越惦念父母,不知父母是否健在,也不知父母生活得怎样……

1981年,是郭俊生来台湾的第33年,也是他离家的第34年,此时郭俊生已经51岁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思乡之情也越来越迫切。

文章图片7

这一年,突然有个战友神秘兮兮地找到郭俊生,悄悄告诉郭俊生,很多人都已经同老家的亲人有了书信往来,并问郭俊生要不要尝试一下。

郭俊生听后非常纠结,宪兵出身的他谨小慎微,万一因为与家人联系惹上麻烦,就得不偿失了,可如果不联系的话,又十分担心远在家乡的父母。

最终,郭俊生克服了恐惧和纠结,决定与家人联系,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然后通过在外国留学的女儿,给家乡寄了过去。

写完信以后,郭俊生就开始焦急地等待着,他希望快速收到父母的回信,可又担心家人早已不在,出现他最不想看到的情况。

就这样,郭俊生在煎熬中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几个月后,他终于收到了家人的回信,信是父亲亲自用毛笔写的,父亲在信中告诉郭俊生:

“我和你妈妈都健在,几个兄弟姐妹也都健在,大家知道你还活着都非常高兴,只不过我和你妈都快80岁了,不知道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见你一面……”

父亲在信中说了很多,主要是关心郭俊生的话,让郭俊生不用担心他们,读完信后郭俊生泪如泉涌,要不是自己当年独自离家,也就不用与亲人分别了……

文章图片8

郭俊生恨自己,恨当年少不更事的自己太过冲动,这才被迫与亲人分别这么多年,也没能为父母尽孝,可现在虽然联系上了,却依旧无法回去。

看到郭俊生一直在痛哭,妻子过来安慰他,并建议郭俊生给父母寄点钱回去,妻子说,父母如果有了钱,至少能买到需要的东西,也算是郭俊生的孝心了。

郭俊生听后,觉得妻子的主意非常好,就让在外国留学的女儿,按照每天2元钱的标准,一次性给父母寄了一年的钱——700多块钱。

此后,郭俊生坚持每年都给父母寄700多块钱,他认为这些钱虽然不多,但至少可以改善父母的生活,而自己的条件有限,如果寄得太多,他也承受不了。

就这样时间慢慢来到1986年4月,一天郭俊生突然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说,郭俊生的大哥在1985年年底患上了扁桃体瘤,急需一些进口药品,希望郭俊生能帮着想办法。

郭俊生收到信后心急如焚,通过战友搞到了一些药品,并经由香港寄回了老家,不过郭俊生后来才知道,虽然有了这些药品,但大哥的病依旧没有治好,在1987年年初就病逝了。

1987年10月,得知台湾开放探亲后,郭俊生第一时间登记,并在一个月后,就办好了回家探亲的手续,办好手续后,郭俊生立即着手准备回家。

文章图片9

1987年12月,郭俊生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家中除了大哥在几个月前病逝外,其他亲人都健在,一家人抱头痛哭,也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晚上,当父亲把墙缝中铁盒子里的钱递给郭俊生后,郭俊生就意识到,这些钱都是几年来他寄给父母的,他一直认为自己寄得不多,担心父母不够花。

可没想到父母竟攒下了数千元钱,而且还要把这些钱还给他,郭俊生哭着跪在父亲跟前,不停地说自己不孝。

父亲则安慰他说,只要你活着就好,我们什么都不缺,本来我们攒下的钱更多,可你大哥生病花了很多,现在这些钱你都拿回去,你挣钱也不容易……

郭俊生一听更是痛哭起来,他抱着父亲哭喊道:“爹,你要是走得早,你都享不上我的福。”父亲听后哈哈大笑:“你能活着回来,就是我最大的福……”

母亲和弟弟妹妹听到这屋的哭声后,也都赶了过来,一家人再次抱头痛哭,后来,尽管父母和弟弟妹妹都让郭俊生把钱带走,可郭俊生不但没把这些钱带走,反而又留下了一笔钱。

郭俊生说,他这辈子没在父母跟前尽孝,只能多出点钱来孝敬父母,否则一辈子无法安心……

由于郭俊生的探亲假只有1个月,所以这次回家,郭俊生只待了20多天,就不得不返回台湾,此后郭俊生依旧经常与父母通信,给父母零花钱。

文章图片10

1992年,郭俊生更是带着妻子和4个孩子,回安徽老家认祖归宗,当时家人摆了好几桌庆祝……

再后来,郭俊生的父母先后病逝,奔丧结束后,郭俊生带着父母的照片和家乡的泥土返回了台湾,他说他要让后辈知道,他们的根永远在安徽……

文章图片11

文/学史知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