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赶中游”

 学院2009 2022-08-1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rufoan 望山棚 2019-12-13 13:05

图片

在我国民间,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赶中游”。

这句话蕴含很深的哲理。单从骑的“座驾”看,就很恰当。马,历来是豪情、风光与荣耀或者精英的象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加上马的速度快,骑马肯定跑得快,争头名或前茅是必然的。牛是慢的象征,“慢吞吞地像头牛”,即使它跑起来,也快不到哪里去,“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是人们对自己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像牧童那样不谙世事,或者像刘伶那样看破尘世、自甘堕落的人才会驾牛车、买醉人生。而毛驴呢,自然是闲适与自在的载体。张果老、阿凡提,在我们看来,他们都是“肚里有货”,骑着毛驴寻看天下的心态,讲的是情致。贾岛骑驴推敲,碰上大官韩愈,成就了两人的友谊、一段文学佳话和贾岛“苦吟派”的代表。“骑驴看唱本”虽是一句发狠的话,但也有一种陪得起的从容感。从坐骑的舒适程度看,骑毛驴固然比不上骑马,但也图个轻松自在,“骑牛”,慢得要命,想骑牛得有个好心态。

论说,骑什么,干到什么名次,那是自己的事。可从古自今,国人做的一些事不仅仅是做给自己的,很大程度上是给别人看的,是舆论和评论逼迫的,同时,作为从仕的人,还要有很对的政绩评价、规则之类的约束,不前进,去上进,别人看不起,上级不允许,规则不纳入。有些人,热衷削尖脑袋往上,结果,不是受别人嫉妒排挤,就是自身百密一疏,下场惨烈。许多文人、官吏,就看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的害处,能跑步前进的,改成慢跑,能骑马快进的,改成骑驴。给别人看的意思很明显:我也在前进,不过慢点,可也不是最慢的,我既不得罪那些跑得快的,那些跑得慢的也没办法怪罪我。

有这种心态,这种做法的人,上至高官,下至百姓,在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而且“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赶中游”这句话为什么广为流传,甚至被有些人奉为圭臬,大约和中国的中庸思想有关。“中庸”既是一种普遍方法,又是一种理想境界。不争不抢、不紧不慢,不得罪别人、不累到自己,得过且过,这就是保持中庸;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居中以自保,不要锋芒毕露,这也是保持中庸。在中国,多数人都有中庸性格。中庸性格的人讲究克己、好学、遵道、修身、低调、圆通、韬光养晦、持经达变、和而不同、张弛有度,追求实而不华、富而不骄、强而不威。所以很多人靠这些标准来评判哪些是好人,哪些人不好。

有时候,“甘居中游”是一种策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开国时期的朱元璋。公元1356年,朱元璋打败元军胜利进入集庆。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在徽州,他接受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低调做人做事,默默壮大自己的力量,有效避开了张士诚、陈友谅的嫉妒猜忌,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最后挥师北伐中原,驱除鞑虏,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

从竞争的角度看,这种消极的“力争中游”,是有害于社会进步的,在政治是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学,即使说到它是一种中庸之道,也是一种对中庸思想的曲悟与肢解。为了“自保”,把能做到最好的事情故意做到一般,即使是自愿,但从思想深处总有些不甘,这本身就是一种倒退。

能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算哪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