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烧岱堂寺,钉耙耙和尚 | 李世金 刘培宏

 深圳文学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唐朝中期的时候,随着国力的兴盛,全国兴起了建寺庙的高峰。岱堂寺(在安徽省明光市柳巷镇义集村)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因为岱堂寺的选址很好。它所建在的地方是淮河下游的滩涂,当时地名叫大义集。这地方由于水份充足,土质丰润,农业生产年年收成好。所以,这地方居住的人们也就逐渐增多了。加上这里建有寺院,因此,和这地方交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大义集的名字也就越传越广。随着这个地方的有名,前来拜佛的人,也就增多起来。这样,岱堂寺的香火也兴旺起来了。

岱堂寺本来是座中形寺院,随着敬香火的人逐渐多起来,名声就逐渐大起来了。名声大了,威望也就大了,威严就更大了。里面本来养着五六个和尚,到了清朝初年,寺庙又重新扩大,院落扩大到了义南驯马场的中段。每天晚上,寺院关南大门,僧人们都骑马跑去跑回。寺院尚有几百亩农田,寺院里的大小和尚三十多。不过,这个时候,他们还是很守佛规的,每天,虔诚地坐佛,刻苦地习武,与民间接触很少。百姓们也比较敬重他们。可是,到了乾隆年间,岱堂寺里来了一位主持,法号叫岱阳。岱阳主持年龄不过五十岁左右,身强体壮,武功很好。据说,他是乾隆皇帝的近族外甥。此人不自律佛规,常常用寺院里的物品哄骗寺院外的贫家妇女的欢心,霸占农女。时间久了,寺院内外,传云甚广,寺院里的大小僧人们也都破规,利用势力到寺院外寻欢作乐,欺男霸女。村庄上的百姓们面对这样的境遇,也不敢反抗,只有忍辱含恨。因为,他们知道,岱堂寺里的和尚是乾隆皇帝的亲戚,同时,这帮和尚武功压众,拳打脚踢,没有人够他们的手。

那一年秋天,人们忙完了农活,开始了走亲戚。江北的一家民女,按照妈妈的吩咐,去京城探望大舅父。这个民女步行三日,来到大义集村庄,这时,已经黄昏笼罩,本来准备渡河到淮河北岸的双沟镇投宿的,眼看不行了。于是就决定在眼前的大义集村庄投宿。他顺着大路来到岱堂寺东门,见俩小和尚出门做差事,便开口问路。谁知,俩小和尚见民女清秀漂亮,一使眼色,把这个民女连拖带拽,拖进寺院里。民女呼救,空旷的寺院,无人应声。

俩小和尚把民女拖进寺院,藏在西院墙根的厢房里。晚上,俩小和尚就轮流进去糟蹋这个民女。民女见四周漆黑,像死一般的寂静,连个动物的声音都没有。她反抗无力,只有任由俩小和尚糟蹋。大约过了三四天,俩小和尚生怕把这民女饿死了,于是,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把民女架拖到寺院西门外,放到门的北侧。

民女有气无力,蜷缩在那里,奄奄一息。恰巧,这时大义集村庄的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从紫阳村走娘家回来。她看墙根好像有个黑乎乎的东西,走到根底,还能听到微弱的喘气声。于是,她用手摸一把,喘气声大了一点。她就把这女子扶起来背回家里,叫家人给她弄点稀汤喝。就这样,这位好心妇女把这个民女留在家里调养了四五天。这个民女渐渐精神好起来,神识清醒过来,她流着眼泪,诉说自己是去京城省亲的,遭受了和尚的糟蹋,感谢他们好心相救。这户好心人家,听后并传给邻居们,大家都恨之入骨,但都是无力反抗。

又过了三四天,民女要动身启程,她再次流着眼泪,感谢好心的人们。好心的人们又给她添了些干粮,凑了些碎银子。在路上,她行走了十几天时间,来到京城,见到了大舅父。一见面,民女噗通跪在大舅父面前,痛诉途中所遇。大舅父听后,咬牙切齿。第三天,大舅父找到自己妻子的表弟,诉说此事,表弟听后更是痛恨疾首。于是,他立刻找到当年在比武场上交到的好友武状元。

武状元是乾隆皇帝的贴身侍卫大臣。武状元来到乾隆皇帝面前禀报了案情。乾隆皇帝听后,十分生气,便派武状元带队前往调查。武状元一行来到大义集村庄,走访百姓,百姓们人人都是咬牙跺脚,恨之入骨,说:岱堂寺的和尚仗着是皇亲国戚,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纷纷请皇上用法。

武状元大臣回城后,向乾隆皇帝禀报所察实况。乾隆皇帝听后,沉默了片刻,略有所思,右手微微一挥说:"罢了。"

武状元大臣退朝后立刻带领人马,星夜赶程,来到岱堂寺,把大小和尚全部抓获,捆绑起来,带到寺院外,面对前来观看的众人说:"岱堂寺大小和尚,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罄竹难书。按皇上圣旨,一律耙死!"百姓们听后真是奔走相告,大快人心!

当天下午,武状元大臣就叫大义集村庄的男女村民们到岱堂寺南门口,挖几十个平胸深的大坑。第二天上午,武状元大臣他们把岱堂寺大小和尚五花大绑押解到坑前,推到坑里,叫百姓们平胸埋上土。兵士们骑着战马,拉着钉耙,在和尚的头上飞快地奔跑。那些和尚们翻着白眼,流着眼泪,咧着嘴巴,想说什么也说不出来。大约耙了三四个小时,满地是血,有的和尚的头都被耙掉了。前来观看的人,就像赶会的一样,都是拍手称快啊。当天下午,武状元大臣又安排放火烧掉了岱堂寺,不许在这里再兴建寺庙。大火烧了整整四天四夜。

事后,火烧岱堂寺钉耙耙和尚的大事就传开了,而且,越传越远,人们把这件事情的时间和经过都传得清清楚楚。

岱堂寺不复存在了,可是,却成就了另一个地方,那就是钉耙子。由于岱堂寺被烧了,寺院被扒掉了,寺院南门口的驯马场处也就有人来居住了。这里的人只要与外地交往,就会说:我们住在钉耙耙和尚的地方。后来就简称为钉耙子,再往后,说到钉耙子,有的人不知情况,不知道写钉耙子,就写成:丁坝子。就这样一直往后传,传到今天,反而约定成俗了,就叫成:丁坝子。

作者简介

李世金(明光历史文化研究会),刘培宏(明光市柳巷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