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雉的家族有多厉害?读懂了,才能理解刘邦晚年为什么会充满忧虑

 老易说史 2022-08-20 发布于湖南

历史上,有很多隐秘而强大的家族,楚汉时期的吕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史书对吕氏家族着墨不多,导致大家容易在主观上对其产生轻视或忽视的心理,但是,历史终究是客观而又公正的,通过很多历史的蛛丝马迹,我们不难发现,吕氏家族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很多人在羡慕刘邦成功的同时,却将其成功笼统地归因于幸运或者命运,却忽略了吕氏家族对刘邦事业成功的核心驱动力以及不遗余力的帮助和支持,这其实是一个舍本逐末的错误。

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给自己提问,带着问题去思考历史,才能有真正的震撼和感悟。

在读楚汉相争到汉初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刘邦真的是白手起家吗?2、刘邦为什么一辈子都对吕雉敬而远之?3、为什么刘邦在临死之前还想着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4、刘邦死后,为什么吕雉能够顺利掌握权柄?

把这些独立的事件关联到一起,大家不难想到,吕雉的家族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他们究竟有多么不简单?且看下文抽丝剥茧的解析!

刘邦晚年为什么想换太子?

如果是你去选接班人,你会遵循什么原则?绝大多数的权力交接都会遵循两个原则:忠诚和稳定。

所以,问题就来了,刘盈作为刘邦唯一的嫡子,若由他来继承刘邦的皇位,他会对刘邦及刘家不忠诚吗?刘邦把皇位交给刘盈会引起政局的不稳定吗?显然都不会,刘盈继位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名正言顺、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刘邦在自己的晚年却要考虑换太子的事情呢?

这并不是刘邦老年犯糊涂,事实上刘邦是人老成精的典型代表。他之所以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忧虑。

一个人的恐惧和忧虑来源于他内心之中没有把握控制的事情。刘邦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儿子刘盈感到恐惧和忧虑呢?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害怕在自己百年之后,儿子刘盈成了吕雉和吕家专权的幌子和工具。

也正是因为刘邦这块心病,所以引发了西汉初期最著名的一次后宫争斗——吕雉和戚夫人之斗。

吕雉和戚夫人的后宫斗争,表面上是戚夫人戚夫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保障自己和儿子刘如意的安全,所以凭借自己深受宠爱,所以不停地给刘邦吹枕边风,蛊惑刘邦同意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大家再仔细想想,不觉得这个逻辑很荒谬吗?刘邦是什么人?那是人精,是滑不溜秋的老油条,他喜欢美女固然没错,但是大家可曾见过他为了一个女人去做过什么过激或者荒唐的事情,人家爱美人更爱江山。所以大家不要太高估戚夫人的魅力,也不要太低估刘邦的智商。

刘邦之所以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绝对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核心目的就是想杜绝自己内心之中担忧,他担忧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刘盈的性格原因;一个是刘盈的身世原因。

先说刘盈的性格原因,刘盈的性格比较柔弱和仁厚,这从他后来看了母后吕雉把戚夫人制成人彘后,便被吓得一病不起、忧惧而死,可以略见一斑。而刘邦的性格是比较坚韧和圆滑的,这就说明刘盈在性格上子不类父。

无论是作为一个父亲还是一个皇帝,刘邦肯定都不喜欢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交朋友都想交几个性格类似的,何况是选接班人呢?

刘邦一想到自己当年身无分文照样喝美酒、睡美人,吹起牛来可以神龙附体、斩杀白蛇,狂起兴来可以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可以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涌上血来可以冲锋陷阵、杀伐果断……再回头看看刘盈那畏畏缩缩的样子,心里总是感觉得劲,自己英雄了得,咋就生了这么个玩意呢?

说到刘盈性格偏柔弱,其实主要原因也是在于刘邦这个当爸爸的。因为刘邦自始至终就没怎么关心过刘盈这孩子,一个从小就没怎么得到过父爱的孩子,哪能轻易阳刚起来呢?

刘盈从出生开始,刘邦这个父亲就一天到晚在外面瞎混,三天两头见不到人;再大一点,刘邦又成了通缉犯,躲在芒砀山里不出来了,刘盈小小年纪就成了罪犯家属了;又过了好几年,在彭城之战后兵荒马乱的逃跑过程中,他和姐姐终于见到父亲了,结果还没来得及享受见到父亲的喜悦,就被父亲刘邦无情地踹下了马车,原因是他俩碍事,耽误刘邦做个跑得更快的刘跑跑,得亏夏侯婴叔叔冒死相救,他们姐弟俩才得以跟着父亲一起逃命。再后来,就是一直呵护、陪伴的母亲吕雉被项羽叔叔请去做客了,而且一去就是三年多。最后,母亲幸运地回到他们身边了,但是由于父亲刘邦又特别爱看戚阿姨跳舞,对她爱理不理的,母亲吕雉受到强烈的刺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拉拢功臣、处理政务上,也没有多少时间在乎刘盈的感受……

拥有如此战战兢兢的童年经历的刘盈,他的性格怎么阳光刚硬得起来?但是,刘邦不会管这么多,他只是担心刘盈这种性格以后镇不住场面,容易沦为别人的工具。

再来说说刘盈的身世原因。刘盈无疑也是刘邦的亲生儿子,如果要说他的身世让刘邦不放心,自然就跟他的母亲吕雉有关系。

这么多年过来,刘邦对于自己老婆的能力和她背后的吕家的实力是相当了解的,那绝对是深不可测的。自己去世之后,皇位交给了柔弱的刘盈,母强子弱又母凭子贵,吕家的势力势必会更上一层楼,那对刘姓王室来说将是巨大的威胁。

如何杜绝刘姓江山变成吕姓江山的风险,这是刘邦内心之中最为关注和敏感的问题。

综合上述两点原因,刘邦晚年才试图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当然,刘邦内心里更忌惮的是第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是一个突破口。戚夫人的枕边风其实不过是让刘邦顺水推舟而已,一想到自己时日不多了,这事必须抓紧,不管成不成,先试一下才行。

结果,这次试探证实刘邦的忧虑,他确实还没有掀翻吕雉和吕氏家族的实力,也只能听之任之,各安天命了。

吕家的实力究竟有多大?

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吕家在历史上声名不显,如果要说他们有什么实力,顶多就是吕雉当上了皇后或者皇太后之后,然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慢慢发挥了外戚政治优势而已。

但是,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刘邦真的还有必要害怕吕雉吗?毕竟“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气概和勇气,刘邦还是有的,他直接把吕雉打入冷宫不就行了?

其实刘邦在政治上是一个相当清醒和自知的人!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社会底层人士一步步逆袭成一个开国帝王,其中的艰辛是怎么熬过来的?自己的资本积累是怎么完成的?谁出力最多?谁对他的支持最大?他都是门儿清的。

也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老丈人家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才敢轻举妄动。即便他极度渴望自己的成就能尽量摆脱和吕家的关系,但是限于实力,始终不敢做得太过分。

吕家凭什么有这么强烈的震慑力呢?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呢?由于吕家最后扮演的历史角色与正统思想不相符,导致关于吕家的很多资料被刻意销毁和掩盖了(秦始皇的皇后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去顺藤摸瓜了,但即便是蛛丝马迹,也足够震撼吓人了。

比如说,吕家因为避祸搬迁到沛县,为什么作为地方领导的沛县县令和萧何为什么不光没有落井下石,还积极主动地示好?要知道在秦制的统治下,对于犯罪的容忍度是相当低的。像吕家这样的大家族,一般的街头小混混是动不了他们的,能逼得他们搬家避祸的会是什么人?关键是他们换个地方照样稳如泰山。

又比如说,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时,招兵买马,集聚了上千人,这些人的装备和后勤是谁给他们提供的?吕雉为何要三番五次地去深山老林里探亲?又是谁在回城后到处给刘邦宣扬“真命天子”的形象?

还比如说,后来吕雉因受刘邦造反的牵连而锒铛入狱,为何背此大罪却能安然无恙?历史上有几个人在家人公开造反的情况下,还能通过打点脱身?

如果大家觉得这还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些历史的零碎信息。

汉初封侯时,阳都侯丁复被封了7800户,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萧何也仅仅封了8000户,丁复排名功臣第五。曲成侯蛊逢,封了4000户(陈平被封5000户)。这些人都是曾从属于吕泽的大将。

还有被封了4600户的靳歙还有最后密谋造反的陈豨等很多重量级人物都和吕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吕泽是谁呢?正是刘邦的大舅哥!吕泽这个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大,但是从上述的引用资料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是一个相当牛的人物。究竟牛在哪里呢?

第一身份上吕泽在刘邦集团是“客从”身份,也就是说,他不归刘邦管,只是刘邦集团的投资人、合伙人。相当于他是自带资本和队伍加入革命的,和郦食其、王陵等人的身份是一样的。从刘邦最后封侯的情况来看,能以“客从”身份封侯的也就12个人,其中包括吕泽、吕释之两兄弟。

第二资历上吕泽是刘邦集团中元老中的元老。刘邦当汉王的时候,吕泽就被封侯了(入汉为侯);还定三秦的时候有他,也就是说他是刘邦建立关中革命根据的功臣(还定三秦);又单独领兵出去开辟根据地了(将兵先入砀)。这样的履历放在哪个政权中都是顶级漂亮的。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砀郡”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刘邦集团的分量一点都比丰沛地区差,那是人家老吕家的老家,这个地方子弟后来被刘邦封侯就多达23人,几乎都和吕家有关系。刘邦刚刚起义的时候,雍齿背叛了他,他打谁都输,但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却能顺利地拿下砀地,并以不到3000的人收编砀郡子弟兵五六千,这背后全靠吕家帮他在运作

第三功劳上吕泽是刘邦集团中的顶级存在。“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彭城之战后,刘邦被项羽追得跟丧家之犬一样,没地方去了,赶紧去投奔了大舅哥吕泽(记住,是投奔),然后,是吕泽帮他挡住了项羽,后来又是吕泽发兵帮他东山再起的(想想,什么样的人和实力才能挡住项羽)。历史对吕泽的功劳评价为“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什么概念呢?“佐定天下”这样的评价一般只会用在“汉初三杰”那样的人身上。

通过上述这些细节,大家能看出吕家的吕泽有多牛了吗?而且,吕家还不光出了一个吕泽,他的弟弟吕释之也是一个牛人。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

吕释之的情况基本上跟他哥哥吕泽的差不多。但上述这段话中间有一句话是重点——“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大家看明白了吗?吕宣王(吕太公)排在太上皇(刘太公)前面了。

吕家两个儿子凭实力封侯,是刘邦集团的原始股东。吕雉贵为皇后,且是刘邦行政管理上的贤内助;吕雉还有个妹妹名叫吕媭,也就是舞阳侯樊哙的妻子。吕后当政时,被封为临光侯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侯的女性。这样的家族实力有多强,大家能想象吗?

当然,如果这些账面上的实力还不能说明吕家的有多强,那就再举几个小事情让大家去脑补吧。

彭城之战后,刘邦派人去沛县接家人逃命,但最后刘邦的父亲和老婆都被抓走了,可他岳父却安然无恙。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刘邦集团之中,很多人的核心利益是以吕家为主的,刘家次之。

另外,刘邦登基后,张良不问世事,刘邦多次想找他问计,要么找不到人,要么被推脱了,但为什么后来刘邦想废太子的时候,吕家的人却能准确找到张良,并让张良献出“请商山四皓出来站台”的计策?这说明吕家在朝堂内外基本上达到了手眼通天的地步了。

还有,刘邦曾想利用“商山四皓”的金字招牌来树立朝廷求贤若渴的正面形象,但是,“商山四皓”根本不给刘邦面子,打死不愿意出山。可是,为什么后来吕家却能把超凡脱俗的“商山四皓”请到朝堂之上来?说明吕家这块牌子有时候比刘邦的面子好使得多。

太多太多的历史细节都充分表明吕家的势力强得超乎想象,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皇亲国戚,关键是底蕴、地位、威望、实力、人才、资格、功劳等等,人家要啥有啥。

真正理顺了吕家的实力问题,才能明白为什么从来不磨叽的刘邦唯独在对付吕雉和吕家的时候会这么瞻前顾后了?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地想废太子、想忘恩负义地冷落吕雉了?一切都是因为吕家的强大让刘邦感觉很压抑,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内心里十分没有安全感。

刘邦为什么会害怕吕雉家族?

历史其实是十分讲究因果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让人意外的事情时,一定要学会仔细去分析因果关系。比如历史上刘邦对吕雉这个贤内助确实太渣了,不顾其生死、不在乎其感受,最后甚至还将其往绝望的深渊里逼……

不是因为吕雉和吕家不够优秀、对他的帮助不够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吕雉太优秀,吕家太强大。优秀和强大,有时候本身就是对周围其他人的一种伤害。

还记得我多次讲过的一句话吗?权力这玩意是特别讲究自信的。刘邦因夺取政权的方式是联合创业的方式,所以他对自己的权力没法自信。他不像项羽,得到的东西都是一手打下来的,他得到的东西都是身边的人帮他打下来的,他害怕失去,害怕自己掌握不了局面,害怕身边一切可能威胁到他的因素……

而且,权力会让很多人变得自私的,自私到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刘邦其实无论从道德、利益和情感方面都应该对吕雉和吕家感恩戴德的,但是自私让他陷入偏执与疯狂之中。这种偏执与疯狂往往会因为对手的优秀而更加强烈。

吕雉和吕家一直以来,就帮助刘邦把家庭和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就连那帮老兄弟们都对这个大嫂和吕家心悦诚服。特别是吕雉从楚营归来之后,眼看刘邦每天和戚夫人缠绵在一起,故意给自己上眼药,便潜心政事,把汉国内外的大小事务搞得有条有理的。

吕雉在不断的实践中飞速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搭建了更加深厚的政治背景,并趁机树立了自己很高的政治威望。但这恰恰是刘邦所担心的,那帮老兄弟都听大嫂的了,他这个大哥怎么当?

正常情况下,刘邦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去慢慢培植自己的亲信,树立自己的威望,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但关键就是刘邦他没有时间,项羽没死之前,他的主要矛盾是要先解决项羽。项羽死后,就在他登基的五个月后,燕国的臧荼就宣布造反了,然后就是韩王信的造反,然后是匈奴的白登山之围,英布最后也反了,还要收拾韩信、张敖、彭越等,刘邦真没机会消停下来。

也就是说,刘邦如果想维持不崩盘,就必须默许自己主外、吕雉主内的政治局面。

但是,刘邦很聪明,他永远不想坐以待毙,所以他总是不停去试探吕雉的底线,比如公开讨论一下换太子的话题,看看曾经的老兄弟和一些实力派大臣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和吕雉公开翻脸?

结果,朝中的元老们几乎全都旗帜鲜明地站在刘盈身边。这让刘邦觉得很尴尬,虽然那些大臣都是说一些“太子是国之本,不可乱动”之类的话,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些人利益倾向已经偏向有丰沛背景的刘盈及他背后的吕雉和吕氏家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也不难理解,一是吕家原来的江湖地位摆在那里,二是那些丰沛功臣几乎都是看着刘盈这孩子长大的,情感上更倾向于他,比如夏侯婴拼了老命地也要护住刘盈姐弟俩,换作是刘如意,夏侯婴犯得着吗?

当然,这还牵涉到中国几千年政治中的乡土之情,刘邦已经活不久了,那些功臣宿将认谁呀?肯定是吕雉和刘盈要优于戚夫人和刘如意呀!

刘邦关心的问题其实也不是刘盈当皇帝还是刘如意当皇帝的事情,而是他的毕生心血最后姓刘还是姓吕的问题。

越是想到吕氏家族的势力强大和吕雉的能力优秀,刘邦心里越担心。干又干不过,耗又耗不起,怎么办?

好在吕雉自始至终都为刘邦维护着面子,忍字当先,事后再说。这其实是刘邦和吕雉的一种默契,家和万事兴,只要不彻底撕破脸皮,大家就都还有回转的余地。

刘邦对吕雉确实十分冷漠,究其根源,主要还是他对吕雉和吕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就是既不得不依赖又没有信心控制局面的自卑。

当今社会,很多入赘富家女的年轻小伙,一方面要靠对方的资源吃饭,一方面又想证明自己是靠本事吃饭,进而瞧不起人家“富二代”,不正是和刘邦的心理类似吗?

讲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刘邦对吕雉和吕家的恐惧源于实力不允许而产生的不自信!

感言

如果说历史有真相,那么历史的真相就存在大家的理解和思考之中,没有自我理解和思考的历史终究不过是一堆人云亦云的故事而已。

通过对吕雉及吕家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历史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刘邦依靠吕家和一众兄弟们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们老刘要耗费几代人的心血来摆脱各种政治制约,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平衡。后世的司马家族窃取了曹魏的胜利果实,但是他们司马家建立的晋朝却成了历史上最没底气和血性的朝代,这还是因果平衡。宋朝的赵匡胤靠发动兵变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不敢重用武将就是他们老赵家一辈子的心病,这依然是因果平衡。再后来的清朝,以汉治汉,最后迫不得已要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把军权还给汉人,同样是因果平衡……

生活之中,我们很多人想走捷径,想快速成功,想借力打力,想像刘邦那样成为传奇……但是,我们真的就不需要为此承担各种压力和负担吗?恰如刘邦和吕雉,其实早已注定,他们之间无法平等对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