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低俗越真实

 Daweb_YN 2022-08-20 发布于云南
Image

见文如晤,展文舒颜,我是周慕云。

深夜,街上空无一人。

阿Bart紧了紧风衣,走进一幢楼中。砰砰两声,杀掉目标走人,不到一分钟。

回到家,和楼下大叔讨论香港坑死人的房价,絮絮叨叨,还有点娘。

他是职业杀手,每次出活儿,他都会穿着和《独行杀手》中的阿兰·德龙同款风衣。

他也是底层的草根,看起来人模狗样,骨子里还是为生计奔波的小老百姓。

只能多杀几个人,贴补家用。

心里苦哎。

Image

草根杀手阿Bart(右)和杀人摄影师阿全(左)

2001年8月16日。

导演彭浩翔的电影处女作《买凶拍人》上映,香港经济危机下一个草根杀手和一个A@V导演的故事。

一个杀人寻仇,一个拍摄过程。

新颖的理念和到位的服务,甲方爸爸非常满意,从此生意兴隆,吃穿不愁。

Image

电影《买凶拍人》海报

黑色调侃式的风格,底层小市民的设定,颠覆了前几十年的杀手电影。

别具一格。

Image

早期的杀手电影和黑色犯罪电影很难区分。

那时候杀手还不是职业,杀人只是他们众多罪行中的一项。

1913年,格里菲斯导演了短片《佩吉巷的火枪手》。它被视为美国第一部黑社会杀手电影,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个杀手角色。

观众喜闻乐见。

直接影响了30年代的黑帮杀手电影。

Image

1913年《佩吉巷的火枪手》杀手剧照

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发展很快。自由主义市场的竞争和资本积累加剧了贫富分化。

1929年,华尔街股市暴跌,美国遭遇了长达四年的“大萧条”。

经济的低迷催生了文化的繁荣。

而美国人领着政府的救济,口袋里摸出几个硬币看电影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愿意通过电影来疏导一个无奈的时代。

虽然贫穷,但美国人的骨子里充满了冒险精神。

即使在禁酒和大萧条时期,那些杀人越货的的强盗歹徒,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也是崇拜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

杀手更是。

Image

黑帮片代表《小凯撒》、《疤面人》海报

20世纪30年代,黑帮杀手电影兴起。

大部分都是底层边缘人物,依附于美国梦。企图通过暴力犯罪赚取利益,积累身家。

大部分都是狂野阳刚的硬汉形象。

1931年的《小凯撒》,讲述了一个小混混,从加油站的抢劫案,到黑社会最大头目的故事。

爱德华·罗宾逊饰演的凯撒被塑造成一个爱虚荣,控制欲极强的杀手形象。

这是第一个成熟的强盗杀手。

Image

凯撒,这个名字很有指向性

可惜这种没有社会关系的小人物,头脑简单暴力,最后毫无悬念的走上毁灭之路。

同年的《国民公敌》和第二年的《疤面人》都是这个套路。

这标志着美国梦的破灭。

1933年,美国颁布了《海斯法典》,极大地限制了电影和杀手的艺术说教。

黑帮电影转移到警匪的主题,加入了侦探和警察的某种监督视角。杀手不再是不可一世的硬汉英雄。

Image

海斯法典

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1948年的《碧血金沙》,都成了警察和杀手之间你逃我追的猫鼠游戏,最后以罪犯逮捕收场。

虽然不是职业杀手,但主角劫匪的身份却成为日后独立杀手形象的主要来源之一。

Image

黑色警匪片代表《碧血金沙》、《马耳他之鹰》海报

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席卷全球。

不同的文化冲突和严峻的社会问题促使好莱坞电影寻求改变。

抛掉底层美国梦的外衣,杀手贴上了“反叛与颠覆”的文化符号。它曾是人类解放的象征。

如果说三四十年代的杀手是通过暴力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六十年代的杀手就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化身。

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无奈反抗。

1967年,好莱坞经典《邦妮和克莱德》中,男女主人公因偷车相识,随即一起浪迹天涯,游戏人间,靠抢劫为生。

成为美国60年代整个反叛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

Image

Image

邦妮与克莱德,杀手夫妇

虽然与世界为敌的人都别具魅力,但结局仍很悲伤。

这对葬身枪林弹雨的杀手夫妇代表了悲剧的无尽绝望。

Image

邦妮与克莱德,葬身枪林弹雨

Image

杀手是存在的。

他们往往比较隐蔽,从外观上很难区分。

鉴于这一特点,电影中的职业杀手大多是神秘、冷酷、孤傲、果断的形象。

他们生活在黑暗中,穿着带帽子的长风衣。全身散发着一种不可靠近的气息。就连杀人也包含了诗意的审美。

大部分电影的最终指向都是孤独杀手的自我救赎,或者说是基于道德底线的人性回归。

Image

阿兰·德龙在电影《独行杀手》中的经典杀手形象

1967年法国电影《独行杀手》里就是这样。

影片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营造了一个独行杀手的私人生活空间。简单的家具和笼子里的鸟。

导演通过简洁的表演和影像风格,渲染了一种孤独压抑的生活氛围。

当杰夫掏出没子弹的手枪瞄准女钢琴老师时,他倒在了警察的枪下。

这是杀手自我救赎的一种选择。

Image

电影《独行杀手》,中枪的杰夫

彭浩翔的《买凶拍人》也多次出现《独行杀手》的海报。

男主角开始的装扮、最后和阿兰德龙幻想中的对话,都表明这部电影对彭浩翔有很大的影响。

Image

买凶拍人》中,阿Bart家的阿兰·德龙海报

到了1994年《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里昂似乎更加温情。

在遇到马蒂尔德之前,他只是一个无情的刽子手,在遇到马蒂尔德后,他内心柔软的一面被唤醒。

最终为保护她而死,是解脱也是救赎。

Image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和马蒂尔德

相反,影片中的警察变成了一个阴暗面人物,为了破案,他们甚至可以杀人。

杀手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角色,这是电影中对这个职业的颠覆。

同年,鬼才昆汀·塔伦蒂诺推出了他的话痨杀手代表作《低俗小说》。用碎片化的环形叙事,讲述两个智障杀手如何杀人越货。

Image

《低俗小说》中的两个杀手

当他们穿着卡通t恤和花裤衩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感官意义上的精英杀手已经被彻底瓦解了。

剩下的,只有两个固执的男人和昆汀恶趣味的调侃。

Image

《低俗小说》中的两个穿花T恤的杀手

Image

在中国,杀手通常被称为刺客。

作为最古老的行当之一,中国的职业刺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原因,负责暗杀目标人物。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专门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记录了这群早期的杀手。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杀手大多有着侠义的光环。

虽然也是靠暗杀赚钱,但更多的是因为委托人的恩舍。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所信奉的道

Image

刺客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春秋要离、战国聂政,都是流芳百世的侠义杀手。立场本就是好的,所以一身正气。

李白曾作《侠客行》描述刺客的高超技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整体感觉和阿兰·德龙差不多,少言寡语、冷酷神秘、独来独往、武功高超。

像一线天、像聂隐娘、像一剑飘红。

Image

一线天

Image

聂隐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间谍电影层出不穷。

电影里的杀手和特工结合,出于政治原因,暗杀。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比比皆是。

受西方影视经验影响,风格风格多为风衣长靴之美,俊男美女。

Image

《喋血双雄》中周润发饰演的杀手

Image

《伪装者》中的杀手搭档

2001年,彭浩翔的出现是对以往杀手电影的颠覆。

这位年轻的导演以解构杂耍的形式重新定义了职业杀手行业。

没有了以往这类电影特有的黑暗、阴郁、孤独,取而代之的是笑料、日常、平民讨价还价的琐碎。

没有业绩的杀手阿Bart,会主动打电话询问老主顾,有没有人要杀,多了可以打折。

Image

雇主刁钻的要求,杀人不够,还要拍摄整个过程泄愤

充分满足客户需求,找导演搭档,边拍边杀。为了照顾镜头效果,还需要确定位置,更换器材,反复排练。

杀人反到成了次要的。

Image

为了效果,杀人视频也要后期制作

阿Bart就像导演自己,想成为阿兰·德龙那样的冷酷杀手,却终难如愿。

只能住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穿着花花绿绿的睡衣,摸一把必输的麻将,杀个人混口饭吃。

Image

《买凶拍人》中,阿全就是导演彭浩翔的自我写照

在后现代的环境下,所有的传统都被推翻了,不接地气的杀手也跌落尘埃。

收起风衣,摘下礼帽,抹一把肮脏的尘土,喝两口路边的扎啤。导演最终还是回到了对个体生命的表达和对人性的表达。

就像2017年《无证之罪》中的李丰田一样。

谁能看出来,穿着这么烂棉袄的农民工大叔会是职业杀手。

Image

《无证之罪》中杀手李丰田

正如影片最后,阿兰·德龙对阿Bart说的:

你看到过我吃饭吗?我只是在抽烟而已,这样装酷很容易。在我看来,你才是更酷的那个。

时代变了。

比起几十年来肆无忌惮的杀手电影,彭浩翔这部琐碎的《买凶拍人》真的是酷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