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名人故居|北京这座大杂院,曾住过中国的“戏剧魂”

 攒破烂儿的 2022-08-2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北京有很多名人故居,有的已经建成了纪念馆,有的只是挂牌但尚未进行修缮保护,往日的印记正在时光中逐渐湮灭,比如,北京的田汉故居。

图片

胡同口的“细”字不见了

前不久,京范儿去寻访了田汉先生在北京的故居,这是东城区北新桥附近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胡同,名叫细管胡同。刚走到胡同口,我的目光就被灰墙上的五线谱吸引住了,旁边是田汉的照片和简介,《国歌》那铿锵有力的旋律似乎在耳边响起。

我向胡同深处走去,想象着田汉先生的身影曾经在这里出现,我似乎走进了这位伟大剧作家的往昔岁月。

在这里度过

最后15年

01

图片

细管胡同9号是一座有着红色大门和精美砖雕的大宅院,墙上写着“田汉故居”,并标注1986年6月成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有些陈旧,布满岁月的痕迹,门上贴着“非本院居民谢绝入内”。我只好在门前驻足,向里面张望,只能看到院子里还保留着不少老建筑,过道里杂乱地停着几辆自行车,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北京大杂院。

图片

资料显示,此院在上世纪20年代由迟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田汉购得此宅。当时田汉与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书住在外院。后来,田汉又将母亲易克勤从湖南接来同住。

图片

从1953年入住细管胡同9号,到1968年12月10日不幸去世,田汉生命的最后15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当时他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在这个小院里,田汉要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老本行。他在这个小院里创作了五部戏曲、三部话剧,包括《白蛇传》《金锁记》《西厢记》《谢瑶环》《对花枪》《关汉卿》等。

十五年的光阴,数千个日夜,田汉在这处居所里将满怀的热情融于笔墨,创作出了多部感人肺腑的传世之作,成为中国戏剧界宝贵的财富,这个院子里曾挥洒过他创作的激情,也留下了他的快乐和悲伤。

充满田园气息

和书香的小院

02

图片

田汉先生的家是什么样子呢?由于后来这里成为职工宿舍,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以往的生活痕迹所剩不多,我们只能从家人的回忆中去揣测当年的样貌。

据田汉长子田申回忆:“书房、客厅、卧室自南向北排开,房间都是相通的,卧室在西首耳房,书柜从书房一直通到客厅。父亲的书房里有很多书,差不多10万册,种类很多。书房里还有许多珍贵的照片、信件、创作手稿和字画。其中有毛主席、周总理写给父亲的亲笔信,徐悲鸿、梅兰芳绘赠的《奔马》《梅花》等画作。”由此可见,这里曾经书香满院。

图片

在这些回忆文章中,还有一些令人印象很深的片段,小院里曾经种满花草果树,充满田园气息。因田汉出身农家,他和母亲易克勤都喜欢做一些农活。搬进细管胡同9号后,田汉在后院书房前面,搭了一个葡萄架,还种了一棵枣树,从幼苗一直长得老成挺拔,葡萄架边栽种了丝瓜,沿着架子四周缠绕而上,秋天院中果实累累。中外文艺界的朋友来到田汉家做客,都非常欣赏庭院的田园风光。

院子里现存一株梨树据说是田汉当年亲手种的。田汉非常喜欢吃水果,但对树苗的选购并不精通,所结的梨子确实很大,但尝起来却味同嚼蜡,他这才知自己买的是棵木梨,这也成为一段笑谈。

现代关汉卿

中国戏剧魂

03

图片

细管胡同口的灰墙上,贴着电影《风云儿女》的剧照,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1935年电影首映之后,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激励四万万同胞奋勇抗战的号角。新中国成立,《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田汉才华横溢,作品极丰,除了最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13岁发表第一个剧本,一生写下的话剧、歌剧有60多部,电影剧本20多部,戏剧剧本24部,新旧体诗歌和歌词约为2000首。搬入细管胡同时田汉已年近花甲,然而他的创作激情不减当年,多部传世名剧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图片

夏衍曾说:“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为什么这样说呢?答案就是他1958年创作的11场话剧《关汉卿》中,“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田汉在剧中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关汉卿的性格,这其实也是田汉的自我写照,是他人生经历的概括。

全剧以元曲艺术家关汉卿写作《窦娥冤》为基本线索,刻画出他刚强不屈、响当当的铜豌豆形象。田汉将想象与诗情融于戏剧,描绘出历史的沧桑感和正义感,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公演后,好评如潮。其中那句“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比作黄河杨子浪干迭,长与英雄共魂魄”广为传颂,田汉写的是关汉卿的理想,也借此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图片

这感天动地的名句似乎还响在耳畔,而剧作家的身影已经走远,田汉离去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虽然昔日的生活痕迹已经磨灭,然而胡同口的灰墙上镌刻着他的名字和作品,令过往行人驻足,人们会记得,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在这里生活过,写作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