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5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日两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社会均发生了深刻变化。50年来的中日关系虽历经跌宕波折和严峻考验,但主旋律依旧是和平、发展与合作。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意在对两国政治、外交、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变迁进行深入梳理,重温中日关系的初心,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 ![]() 程永华在致辞中强调,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当前国际形势动荡加剧,中日关系面临复杂严峻挑战,处于历史十字路口。中日两国仍应积极顺应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努力开展沟通,跨越认知鸿沟,克服问题障碍,争取书写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两国关系新篇章。 闫坤在致辞中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历史节点下,本次学会正逢其时,意义重大。50年来,中日两国的发展与交流不仅惠及两国国民,也对亚洲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中日关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但人文交流始终是两国关系强韧纽带。中日两国应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积极加强文明交流。 高洪代表中华日本学会欢迎各位与会来宾,感谢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各单位领导专家。他表示,在过去一年国际形势、中日关系风云变幻下,中华日本学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在中日关系复杂形势下,更有必要就两国关系现状展开深入全面探讨,提出建设性应对方案,为两国关系创造更加积极健康的前景。 ![]() 之后,程永华、原驻美大使·原驻日大使、外交学会理事会顾问崔天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日关系史学会原会长武寅分别做了纪念演讲。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主持了纪念演讲环节。 崔天凯在演讲中指出,当前中日关系所面临的波折起伏,反映了百年未有国际变局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上必经的历史阶段,各方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抉择。崔天凯从担任驻美、驻日大使切身经验出发,立足国际战略形势高度,指出当前美日对华政策消极性上升,其程度手段有所不同,但深层次原因并无实质性差别,均受两国执政集团对华对抗性、敌视性看法驱动,导致中美、中日关系政治基础被损害,国家间重要政治承诺被掏空,正常合作与民间交流受到阻碍。中美、中日间的博弈仍处于持久战阶段,中方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正确战略方向。日方则应深刻思考目前自身战略选择对自身国运及地区前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利益的战略抉择方是真正的“正道”与“王道”。 武寅在演讲中围绕“中日关系为什么会动荡不稳”这一核心问题,运用历史唯物辩证法,对中日关系史及当前形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武寅指出,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以下三个因素对中日关系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其一是日本大国战略目标,决定了中日关系中的竞争性;其二是中日国力状况及实力对比,决定了中日关系的现实形势;三是外部条件的干预,并反馈影响到其他因素。近代以来的中日历史轨迹趋向不同,但上述因素始终发挥作用,并为两国关系不断增添新的历史内涵。当前中日关系形势是两国两千年交往历史固有规律、性质的再度反映,应从时代高度,以大视野、大胸襟应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将当前形势作为激励我们加快自身发展的动力而非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修刚,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刘岳兵,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庞德良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主持了主题演讲环节。 杨伯江的演讲题目为:“中日关系50年:与国际战略格局的互动考察”,他指出50年来中日关系每个阶段的开启及其演进都与国际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中日同为世界主要国家,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与国际战略格局构成密切互动关系,既受制于国际格局、反过来又势必影响到国际格局;关于中日关系—国际战略格局互动关系的走势,彼此互动关系将更加密切,中日关系在受国际格局影响的同时,对世界格局、国际形势的反作用力也将越来越大。他还对学者、学界如何应对当前的两国关系现状提出看法,既要看到中日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也要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到一些现实状况的改变,推动日本研究形成大有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的局面。 胡令远的演讲题目为:“向度与向量:冷战后日本对华海洋战略的蜕变”,分别从冷战后日本对华海洋安全战略的蜕变、日本版印太战略的逻辑起点、基本评估、关于国际政治概念的“性质”与“内涵”关系的案例讨论等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指出日本对华海洋战略已经突破传统海上安全通道的概念,更强调维护本土安全和经济安全,并与日本积极寻求成为政治与军事大国的目标有着密切联系。 修刚的演讲题目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与中国高等院校日语教育”,回溯了邦交正常化前的日语教育通过培养中日经济、文化、政治人才,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开设日语教育的高校达到525所,出现了专业和学生激增、在世界日语教育地位提升、教学指南和等级考试规范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大量日语教材和书籍的开发出版、师资队伍与我国日本研究队伍提升等新变化。他指出日语教育有赖于日本研究、支持日本研究,懂日语、懂中国、懂日本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能够贡献于国民友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胡继平的演讲题目为:“中日'政冷经热'的'真相'”,通过中日贸易和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对美贸易、中国对韩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比较,指出“政冷经热”对现象的描述是对的,但不能误以为中日政治关系恶化没有影响到经贸关系,而是恰恰相仿,影响非常明显,只是中国“入世”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日经贸也得到较快发展,从而掩盖了政治关系的负面影响;政治关系的长期不稳定制约了中日经贸发展,使日本没有很好地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快车”。 刘岳兵的演讲题目为:“50年来南开大学与日本关系的回顾与思考:中日邦交正常化历史的一个缩影”,介绍了日本爱之大学与南开大学的交流及其经验总结,指出南开与爱大的现地教学是中日两国之间学生交流规模最大的短期留学项目,具有示范意义;还介绍了特殊时代南开大学历史系编辑出版过的八期《日本历史问题》内部刊物,指出南开大学的日本研究不仅保持学术研究,还对保持普及性的智库研究做出过可喜的榜样。 ![]() 庞德良的演讲题目为:“后疫情时代中日经济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如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第一,后疫情时代中日经济关系的底层合作仍然很强。中日经济关系长期健康发展,且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并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关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关系、互补关系,理性的日本企业不会轻易和中国“脱钩”。第二,来自日本的技术和规则之战是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挑战因素。日本如果以美国式的无理打压和制约中国科技发展,并试图主导国际经贸规则限制和制约中国,必将对中日经济合作产生重大冲击。第三,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新发展格局是中日经济发展格局的最重要机遇。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消费市场,与中国合作对日本而言是重大机遇;“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将会激发中国14亿人民的内需崛起,中国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集群发展发挥新的主导作用,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为中日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随后,本次研讨会进入到分科会讨论阶段。分为50年来的中日关系、50年来的日本政治·社会·文化、50年来的日本经济、50年来的日本外交·安全等四个分科研讨会。值此邦交正常化50周年这一节点,中华日本学会年会的与会学者对两国政治、外交、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变迁进行梳理,围绕50年来的中日关系变迁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意见交流,这对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出席此次会议学者及媒体代表15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大会汇报环节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寒梅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白智立、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裴桂芬、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葛建华分别对研讨会四个分科会的研讨情况做了介绍。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主持。下一届学会年会联合承办单位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王泰祝贺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举办,并欢迎中华日本学会专家明年相聚内蒙古民族大学,继续深入研讨日本。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杨伯江做大会总结:在主办方、承办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日本学会顺利完成本次大会的各项日程,享受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和学术盛宴,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对50年来中日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会议还进行了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学会章程补充修订的报告”“关于学会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和“关于常务理事调整的报告”,增补了13名理事,达到339人,其中常务理事101人。总之,本次中华日本学会年会收获满满,并确定2023年中华日本学会将于明年7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举办。 (日本研究所卢昊 陈祥 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