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维林:我和我的导师克里木·李教授

 顺其自然h 2022-08-2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277期 专题

1924年英国诗人吉卜林说过这样一句话:“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永不交汇。”然而,这狂妄之语早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近百年来,东方和西方不是各行其道,而是在不断碰撞、互融中走近彼此。

上一个虎年2010年,我刚满19岁,只身一人来到遥远的俄罗斯求学,只是为了在油画的国度探寻它的奥秘,这也是我第一次远离家门和国门。从圣彼得堡普尔科沃机场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一直朝思暮想的列宾美术学院。因为在此之前,我对它有着无限的遐想,同时也很好奇那里的老师是如何教学的,那里的学生是何等的绘画高手。

风光优美的涅瓦河畔,矗立着宏伟古朴的巴洛克建筑,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英国伦敦皇家美术学院齐名。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美术高等学府,诞生了列宾、克拉姆斯柯依、苏里柯夫等世界级美术大咖,这可都是我崇拜的大师呀!等夜色来临灯光亮起,它就像金碧辉煌的宫殿,与那河流、草坪一起构成一幅炫美的油画。

图片

克里木·李教授指导学生张维林

我刚进入学校时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庞,既兴奋又好奇。而这种奇妙的感觉,随着节奏紧张的学习很快消失了。先是在预科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娜老师和谢尔盖老师,在预科的学习中使我打下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有俄语老师蕾拉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入系后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从一年级到毕业班,学生们都会经历的学习过程。从静物开始,然后是解剖、素描头像、色彩头像、素描半身像、色彩半身像、素描人体、色彩人体、双人体,最后一年是对之前这几年学习收获的一个总结,完成毕业创作。其间,老师会组织学生们参观俄罗斯博物馆、冬宫、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等,在博物馆中见到大量的艺术品真迹。与真迹面对面,这种直观的感受所带给我的信息量,是照片和数字图片远不可以达到的,就像写生和对着照片进行绘画雕塑创作,两者带给艺术家截然不同的感受和信息。

在留学的10年间,有幸跟随不同的老师学习,而最幸运的是,遇见了我的恩师克里木·李教授,大家也都亲切地叫他“老克”。克里木·李教授是我最敬重的老师,1946年2月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但也有一些传闻说他的父亲来自于一个亚洲东部的国家。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清晨,我接到一位藏家的电话告知,教授在圣彼得堡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消息令我震惊,但却是一个不能不接受的事实。克里木·李教授生前是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书籍装帧工作室导师,俄罗斯艺术家联盟成员、俄罗斯人民艺术家、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克里木·李教授是俄罗斯美术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画家,他的创作作品以插图为主,他的版画作品、彩粉画作品以及油画作品,无论在构图、线条、色彩还是意境上,都充满了东方世界的神秘感和深厚的修养。

记得初次见到老克是在学校的画展上,那个时候老克还是我们的系主任,一开始的印象很是高冷,表情严肃,说话掷地有声,但又从谈吐间感觉他很绅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到了中高年级,同学们相互分开,进入各自的工作室学习。一开始的工作室导师是巴哈莫夫教授,短暂的学习后,因身体原因,巴哈莫夫导师离开了我们,然后是老克继续带我们学习,直到毕业。

在学校教学楼西侧的一楼和二楼之间的夹层中,经过幽暗的小金属楼梯,在那里教授有个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每次看创作都会在那儿排队等候。有的一张创作要伴随着30-40张小稿(各种横纵比的小稿、不同明度不同黑白灰色块占比的小稿、尝试各种冷暖调子的小稿、各种纯度各种色相的小稿等等),教授会逐一地分析、讲解,经常从早上讲到傍晚,有时连午饭和晚饭都顾不上。正是这种敬业、认真的教学态度,让我在列宾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图片

张维林 烛台银光 油画

老师在校外有个自己的工作室,是俄罗斯艺术家联盟分配的,周末老师会把几个留学生叫到他自己校外的工作室,加强绘画实践“开小灶”。他生怕我们因为语言问题,上课时不能很好理解老师给出的意见与建议而影响到专业的进度,下了课还经常驾车把我们送回岛上的宿舍(学校和宿舍在瓦西里岛,老师的个人工作室在彼得格勒岛)。老师的这种周到和贴心,常让我感觉不到异国他乡的陌生与疏离,反而有似家人般的亲密。在开会或是毕业答辩会时,总是能看见老师在台下画速写,打成绩时,他还会用自己独特的符号(△、△等)来给出相对应的分数,很有个性。

老师爱钓鱼、爱吃辣,特别钟爱中餐和韩餐。想到此处,我脑海中快速闪过老师生活中的样子,只可惜今后再没机会跟老师学专业、学做人。在老师40余载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直热爱着这个岗位,勤勤恳恳,刻苦钻研,每一幅作品都精心绘就,每一堂课都认真完成。为了学生们,他呕心沥血;为了学生们,他循循善诱、废寝忘食,最终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毕业后,每次老师来到中国,我都尽可能去找老师见面聚会。有一次老师到甘肃敦煌,只发给我一张酒店门禁卡的照片,根据照片上面的信息几经辗转,我终于找到了酒店。当我敲开门,终于见到那熟悉的面孔,一时间重逢的喜悦被大大的拥抱淹没了。如果老师行程时间紧张,我和老师也会约好,在他返航前在首都机场见上一面。老师每次见面都会给我耐心讲解他的速写本上的内容,分享他每个阶段的一些人生感悟。每次作别以后,我便很期待下一次的相聚,从未想过他的离去。

如今老克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和老师相接触的过往时光和他的许多故事,依然鲜活地跃动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我相信,那些和老师相识相知的前辈和同仁们,一定会永远记得那个有趣的人,那个酷酷的小老头,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恩师克里木·李。■

(作者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二审  | 冯知军

 三审  | 王平、金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