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一复原出明代甲骑具装,考据派电影《双雄会》,为何会出现“玻璃灯罩”?

 冷兵器研究所 2022-08-20 发布于浙江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时之沙

字数:3052,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提到明末题材的电影,可能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的,可能时2013年上映的《大明劫》。不过在1984年,其实还有一部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双主角,从农民军视角拍摄的电影——《双雄会》。那么这部老电影和《大明劫》相比,谁在历史复原方面更胜一筹呢?

▲《双雄会》海报

在讲《双雄会》前,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是改编自60年代出版的小说《李自成》,考虑到小说成书的特殊年代,改编后的电影《双雄会》,在人物刻画时自然会和历史有较大出入。比如电影中的李自成,就被描述为一个深谋远虑、正气凛然的“领袖”型人物。而在历史上,以不畏权势、品行端正而成名的湖广巡按林铭球,则被描述为一个只会耍小聪明,而且利用权势,向他人勒索受贿的劣官。

▲电影中的李自成

电影的故事讲的是,闯王李自成在经历潼关南原之战的惨败后,逃入商洛山。此时虽然他收拢少许部众,但随时面临着明军的围剿和部下弃他而去的危险处境。与此同时,早早接受招安的另一位农民军领袖,和李自成不和的张献忠,虽然得到了明朝的官职,但是朝廷一直拖欠他的军饷,各级官员也不断对他进行敲诈勒索。

▲电影中的张献忠

为了能打破困境,李自成冒险来到张献忠驻屯的谷城,希望说服他起事和自己共同推翻明朝。此时的张献忠虽然并非真心归顺明朝,但却也担心明朝灭亡后,李自成是否会和自己争夺天下。不过最后在李自成的真心劝说下,两人达成和解,共同相邀在秋天起兵反明。故事到此也就宣告结束。

▲张献忠与李自成和解

说完了剧情,就到了给里面的服饰、军械复原挑刺的传统环节。这部电影在服化道上,可以明显感觉到剧组确实是下了番功夫,因而在一些器物和服饰还原上,达到了放在现代影视中都能称得上极品的质感。不过受限于当年的相对匮乏的研究资料和剧组经费,也可以从中发现电影中还是有不少纰漏。

▲电影中的铠甲复原

那么首先来说说电影中有哪些复原亮点。要说电影中一个非常难得的,是电影中对于铠甲的复原相当有章法,相比于直到今天都常能看到的,粗制滥造的一体式“影楼甲”,《双雄会》中的铠甲,有着明确的结构关系。在细节层面,铠甲明显的金属光泽的铠甲,皮革的包边和上面的铜泡钉的处理等等。即使放到现代,都算得上是质量颇佳。

▲李自成前后结构的上身甲

▲电影中的下身甲结构,裈甲、鹘尾,左右裙甲都复原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亮点,比如电影中的宫廷禁卫形象。虽然从今天看,电影中的宫廷禁卫似乎只是复原了《出警入跸图》,而且相较于原画,电影中的形象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简陋。但是别忘了,这部电影是1984年的产物,明代的《出警入跸图》一直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便利的互联网,更没办法去对岸看到实物,在这种情况下,仅凭文献就能复原到神似的水平,其考究用心可见一斑。

▲电影中的宫廷禁卫

▲《出警入跸图》中的明军士兵

电影中的具装骑兵,也是复原的相当优秀,和剧中人物穿戴的铠甲一样,电影中的马铠也是按照中国马铠不同部位分体的特点进行复原,因而在电影中虽然镜头不多,但也可以很明显看出铠甲的结构特点。

▲电影中的马铠复原堪称教科书级别

除了铠甲外,电影中另一大复原亮点就是电影中的各类旗帜,比如在贺人龙军队围剿李自成残兵时,军队所使用的各类旗帜与明代兵书基本吻合,后面湖广巡按林铭球来到谷城时,悬挂的看起来萌萌的飞虎旗,也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

▲贺人龙军队中的各类军旗

▲电影中的飞虎旗

▲明代飞虎旗

除这些大的亮点外,还有一些诸如以下:


电影中作为礼炮的三眼铳,不同于现代影视剧中队火铳似是而非的造型,电影中的三眼铳有着还有明确的火绳点火动作,加上电影中的声音,笔者甚至怀疑这几个演员拿的可能是真家伙。


电影中孙传庭和洪承畴向崇祯帝朱由检汇报战况,电影中还原了明清时期官员跪地奏事的宫廷礼仪,同时还有个彩蛋,崇祯帝头顶的“九思”二字,从笔法和印章位置对比,这应该是参照了崇祯帝的存世真迹制作的道具。

▲崇祯帝真迹《九思》


电影中出现的羊角灯,这种灯虽然看起来似乎像是现代的玻璃灯罩,但其实是用羊角制作而成。由于制作工序相当繁琐,所以当时只有一些达官贵人才有能力享用。


还有一个小细节,电影中还复原了明代官服的袍耳结构。

▲《徐显卿宦迹图》中的明代官服

说完了优点,那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电影中复原的缺点了。要说电影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让人有些出戏混搭,比如电影中张献忠府上的屏风,上面的绘画竟然是唐朝风格的仕女图。

▲电影中的张献忠府内的屏风

除此之外还有林铭球的官服,作为湖广巡按,在明朝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官员,但林铭球的官服上竟然是公侯一级才能使用的白泽,白泽补子配七品的蓝袍……简直是违和感满满。

▲林铭球官服上的白泽

除此之外,还有张献忠见林铭球时,不仅没有穿官服跪拜,而且还穿着铠甲,即使在明末,按照明朝以文御武的政治体系下,这依然是严重的失礼行为。

▲张献忠(右)拜见林铭球

而更大的问题还是在武备方面,相比于铠甲复原的用心和精致,里面的兵器除了藤牌复原尚可,其他的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劣质感。

▲电影中兵器的复原远没有铠甲用心


唯一还算说得过去的藤牌,结构并不是像许多现代复原那样是一个简单的弧面,而是贴合明代的斗笠型,而且内部还原了握把结构。

▲明代藤牌

至于前面说的铠甲、旗帜,虽然复原上没什么大问题,但像旗帜的复原其实只是徒有其表的点缀,而并没有展现出它们在军队指挥中的真正作用。铠甲方面,电影中的马铠虽然精美,但是如果这是一部宋朝题材的电影,那绝对是能给一个大大的满分,但是吧,这是一部明末题材的电影。且不说因为火器的发展,全套的马铠在世界范围内都在退出历史舞台,就明末时期还面临着马匹紧缺的问题,都不大可能使用会削减马匹使用寿命的大范围马铠。

▲《武备要略》中的马铠,马铠的覆盖的面积其实相当有限

最后再就是士兵们的装备,电影中的士兵几乎人人一顶白色范阳笠,各个穿着保护驱赶的铠甲,虽然从电影需求的角度来看没什么问题,这如果想通过这个来了解明末的装备,那只能说电影中的形象,其实是个典型的刻板印象。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明代标配的范阳笠和飞碟盔,至少在明末时的内陆军队中,就远远算不上标配。比如在明末记录河南地区,明军和农民军作战的《剿贼图记》中,记载的河南地区明军步兵穿着就有:



至于披甲率的问题,这就是另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明军步兵,他们穿着的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类铠甲,反倒是在我们印象中,应该是清朝时期盛行的号衣。

▲太平抗倭图中身穿类似号衣服装的明军

总的来说,《双雄会》这部电影剧情并不复杂,而且就和《大明劫》一样,电影的核心主要还是讲述在明末社会动荡的环境下,主角阵营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所以也和《大明劫》一样,剧情主要以文戏为主,打斗的戏份相对较少。加之故事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双雄”合作,而非推翻明王朝的开始,因此整个故事略显沉闷,加之上下两集差不多三个小时的时长,只能说这的确是部稍稍有些考验观众的作品了。

因此,《双雄会》在一些网友中的好口碑,可以算作托了当年文化生活匮乏,蛮生活节奏的福。要放到21世纪,估计票房扑街得会比《大明劫》还惨啊!

参考文献:

《极效新书》 
《武备要略》 
《剿贼图记》 
《试论明代官服补子图案的设计及其象征意义》朱曼 
《林铭球与吴六奇─—粤东史料偶拾》黄甦
《<太平抗倭图>的艺术特点》陈履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时之沙,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