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民国时期军服法令的陆军军衔章造型探析

 虛怀若海 2022-08-20 发布于浙江

基于民国时期军服法令的陆军军衔章造型探析

项化质1,李 强2

(1.湖北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3;2.武汉纺织大学 《服饰导刊》编辑部,武汉 430073)

摘要:目前针对民国时期的陆军军服法令研究较少、资料不齐,不利于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发展。文章基于史料、文献整理,对民国时期陆军军服法令中军衔章进行组织结构分析。研究认为:民国时期1912—1936年共颁布四次陆军军服法令条例,与之相应的军衔章款式不断进行改良,品类等级划分明确,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审美趋向西式。陆军军服法令中军衔章造型分为二个时期,一是1912—1928年由简至繁模仿期,二是1929—1936年由繁至简革新期。陆军军服法令的变更,深层次原因是受国内军阀割据分裂,加之西方帝国主义与各路军阀相互抱团、相互利用,不稳定因素推动了陆军军服法令颁布,也为军衔章式样提供了参考样本。

关键词:民国时期;军服法令;陆军;军衔章;造型特征;制服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这一阶段的军队建设、军服变动较大,没有完全统一的军服法令制度,这与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有很大关系,但因受当时世界列强军队的影响,执政者为效仿其制度,在民国时期共颁布了四次陆军军服法令:1912年1月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军士服令》;1912年10月由北洋政府颁布的《陆军服制》;1929年9月由南京政府颁布的《陆军军常服礼服条例》;1936年1月由南京政府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四次变更陆军军服法令,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巨变有着密切联系。军服法令在形制上对陆军军服有一些规定,容易引起学界关注,但军服上的军衔章造型作为装饰品却很少受到关注。民国时期军服法令颁布对陆军军衔章的作用,不仅体现陆军军衔章的质地、颜色、款式的造型变化,还对统一军服制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是特殊时代下造就的历史产物,推动军服体系改革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事件。本文以民国时期军服法令为切入点,对民国时期陆军军服中的军衔章标识、品类、造型特征系统地分析,客观反映当时社会现状以探寻出现这一变迁的深层原因。

1 民国军服法令中军衔章造型品类分析

军衔章主要由领章、肩章、袖章、帽章组成,这些章又由不同颜色、不同数量、不同宽窄、横竖线组成,其主要材质元素使用纺织物制成,缝制在军服底版领部、肩部、袖口处。军衔章中的造型元素由五角星、三角形、圆形、梅花、葵花等图案组成,采用金属材质制作而成,具有极高识别性的徽章、帽、肩、领、袖组成完整的军衔章标识系统,显示每一位军人的部队称号、身份、职务、兵种。

1.1 领 章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军士服令》中,陆军军常服领章造型为长方形,领底色绿色,前方有突出尖锥角,宽度等于衣领,面料以呢绒布料为主,分别以不同颜色表明其兵种,如步兵红色、公兵蓝色、卫生兵白色、炮兵黄色(表1中1#)[1]。1912年10月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陆军服制》中,陆军军常服领章外形为长方形,领底色土黄色,前方有突出尖锥角形状,宽度略小于衣领,领章左右对称结构缝制,面料呢布料为主,如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公兵白色(表1中2#)。如《华侨杂志》1913年第2期刊登当时陆军总长段祺瑞佩戴领章(图1),领章造型清晰可见[2],军官佩戴领章可辨别等级,上等军官领章用金属材料,中初等军官均以颜色区别分科。《陆军服制》中规定陆军官佐礼服领章为长方形,分两部分,一部分打底,另一部分是在底上镶花纹[3],由不同颜色的章面及暗花纹组成,将级军官配金底金纹,校级军官配金底银纹,尉级军官配银底金纹、准尉级军官配银底银纹(表1中3#)。如《同德》杂志1917年第1期刊登直隶督军曹锟着大礼服(图2),可以清晰观察到领饰花纹为菊花,但其领面颜色与花纹颜色并不相同[4]

表1 民国时期领章造型式样
Tab.1 The style of the collar bad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图1 段祺瑞
Fig.1 DUAN Qirui

图2 曹锟
Fig.2 CAO Kun

1929年的《陆军军常服礼服条例》中陆军军常服领章有较明显变化,依据不同级别进行领章变更。此次调整,陆军军常服中军衔章基本稳定统一,领章外形长4.5 cm、宽1.8 cm长方形呢绒加厚布料,固定在衣领前端,可用来表示兵种与等级[5]。将级军官领章底色由红色改为金色,校级军官、尉级军官、士兵领章底色均以兵种色为底色;兵种色中军需、军法、军医兵种将级军官在底色四周镶嵌本兵种色,如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军医绿色、宪兵红色,校级军官则镶嵌二条横金线,尉级军官镶嵌一条直线,士兵则既没有镶嵌边也没有镶嵌线;每一级军官等级区分以三角星图案,数量依据等级不同有所变化(表1中4#)。如《东方杂志》于1935年第32卷第23期刊登新任察哈尔代理主席张自忠(图3),佩戴陆军军常服领章[6]

图3 张自忠
Fig.3 ZHANG Zizhong

《陆军军常服礼服条例》中陆军官佐礼服领章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底色,另一部分在底色镶嵌图案,围绕整个衣领。将级军官领章四周镶制金黄色编织线,配金色梅花花纹图案,校级军官领章镶嵌则是银色梅花图案、银色编织线(表1中5#)。1936年的《陆军服制条例》中陆军军常服领章外观为长方形,采用三角星图案,级别高低分别以不同颗数代替依次递减,面料工艺采用机器制造,更加规范精致,在机织模版底色上镶嵌三角金星。将级以上军官机织模版底色为金黄色,赤金色宽边框和三条横金线搭配三颗星,将级以下军官机织模版底色为淡黄色,上下细金边框和四条横白线,校级、尉级军官机织模版底色为黄白相间色,领章周围另有细赤金镶边,以兵种色分为三条、二条横线,依据级别不同配三角星。士兵机织模版底色为兵种色,四周镶边配一条横线。在1936年第122期《良友》中报道,傅作义将军(图4)佩戴陆军军常服领章对应有三角星图案[7]

图4 傅作义
Fig.4 FU Zuoyi

1.2 肩 章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军士服令》中陆军军常服肩章造型以长方形呢绒布为主,竖订于肩上,将级军官均以金底金线,星徽分别为三、二、一粒,校级军官均以红底金线,金线两条,星辉也是三、二、一粒,尉级军官均红底金线,金线一条,星徽分三、二、一粒(表2中1#)。1921年10月北洋军阀政府颁布《陆军服制》中陆军官佐礼服肩章造型由炳面、圆盘、长穗、星徽组成,全长15 cm,炳宽5 cm,圆盘直径11 cm。将级军官肩章为墨绿底色搭配柄面、圆盘、长穗组成,金属材料制作,依据等级不同分别缀五角星三颗、二颗、一颗(表2中2#),校级军官则是本兵种颜色,呢绒料做柄面圆盘,柄盘周围绕长穗金线编制,尉级军官柄盘周边绕长穗金线一道,金线三条相编织,校尉级军官都要在肩章上缀五角星分等级,上级三颗,中级二颗,下级一颗,准尉等额外军官的肩章柄、盘、穗与尉官相同,但不缀星[3]。图5馆藏照片中可见肩章圆盘、圆盘上镶三颗星及穗的形状[8]。《陆军服制》中陆军军常服肩章造型为长方形,长7.5cm,宽与衣领同宽,肩章的佩戴方式由之前的横缀改为直缀[9],将级军官金丝材料编织,不分等级,校尉级军官均为呢料,底版色为黄色,依据等级不同配五角星,另将级军官肩章配五条金线,校级军官配五条银线,尉级军官分别配五条银线(表2中3#)。图6为《东方杂志》于1918年第15卷第2期刊登的奉天督军张作霖,其衣领为立领,佩戴竖式肩章[10]。1936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陆军服制条例》中陆军官佐礼服肩章造型以长条状结构,云朵纹中心为梅花图案,向上有五条辐射状金线,中间金线上镶嵌三角星以区分等级,肩章云朵纹头部垂有穗饰,靠近衣领领窝头侧呈现云朵尖锥状,另一侧呈现云朵纹圆形状(表2中4#),将级军官肩章纹饰和穗饰都用金线绣制,校尉级军官用黄线,依据级别镶三角星,另特级上将肩章圆头部比一般将军要大,穗饰也相应加粗。

表2 民国时期肩章造型式样
Tab.2 The style of shoulder bad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图5 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
Fig.5 Original historical photos collected in Shanghai Library

图6 张作霖
Fig.6 ZHANG Zuolin

1.3 袖 章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军士服令》中陆军军常服袖章造型一等军官以袖口约8 cm处绕袖围红色丝绒装饰线二圈,二等军官为一圈,一等兵目和二等兵目在原来基础上,增加醒目宽窄相同的装饰线(表3中1#)。1921年10月《陆军服制》中陆军官佐礼服袖章造型钉于袖口外侧,宽8.5 cm,长为袖口的2/3,将级军官金地金花,校级军官金地银花,尉级军官银地金花(表3中2#)。袖章上、侧沿口还钉缀金辫,将官三道,校官二道,尉官一道[11]。1921年10月《陆军服制》陆军军常服袖章由军用文官佩戴袖章,袖章宽度约2.5 cm,依据级别不同,将、校、尉官分别在衣袖口处约12 cm绕袖围红色丝绒线三、二、一圈,军士、士兵均没有装饰线(表3中3#)。1936年1月《陆军服制条例》中陆军官佐礼服袖章造型在袖口处向上约12 cm位置统一绣梅花图案,将级军官设三条金线,每条金线宽约1 cm,两条之间距离为0.5 cm,校级军官设二条金线和一条兵种色线,尉级军官设一条金线和一条兵种色线(表3中4#)。为区别等级,在金线上钉缀圆形金扣梅花图案,并装饰直径5 cm的刺绣环圈,级别越低金扣梅花图案和刺绣环圈相应递减[12]。1929年第37期《良友》杂志刊登,第二司令长官阎锡山穿着礼服,其领章袖章上的梅花清晰可见,肩章圆盘正中秀梅花一朵。

表3 民国时期袖章造型式样
Tab.3 The style of armban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4 帽徽、帽章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军士服令》中陆军军常服的帽章造型效仿日本明治三十九年式“锹型”领章,材质一律使用铜质金色的金属材料,帽围、帽顶采用同衣料颜色,帽顶边缘一圈红色牙线,黑色帽檐(表4中1#)。1921年10月《陆军服制》陆军官佐礼服帽章为圆直筒形,外观色彩与礼服相同,黑漆帽檐,金色帽绊,面料采用呢料哔叽,帽顶竖白缨,除大元帅为红缨,其他军官为白缨,帽徽不分等级,将校尉级军官均相同,十八星徽后改五色星徽,五色星嵌金菊花在图案圆徽上;帽上以银线区分等级(表4中2#)。图7为刊登于1913年第2卷2期《佛教月刊》中,袁世凯所佩戴的礼服军帽为红色,帽墙正片用金色为地,上面绣花[13]。1921年10月《陆军服制》陆军军常服帽章为大盖帽,黑漆帽檐,尉级军官以上军官金色帽绊,在帽墙中间有一条金辫,军士为银辫,士兵无辫,帽顶檐口与衣袖裤缝处一样有红色牙线一条,参谋人员为了便于识别帽墙都为红色,军帽的帽徽统一为五色五角星(表4中3#)。图6中张作霖所带军帽,清晰可见帽墙的金辫与五角星,形制为平顶大圆帽,帽顶比帽墙略宽。1929年9月《陆军军常服礼服条例》陆军军常服帽顶宽直径约为25 cm,帽檐为弧形、稍向前方下倾斜,帽檐正中处最宽,大约为5.5 cm,帽章为党徽,直径2.5 cm的圆形,正中略成饱面形,上加磁面缝在帽檐正中上方的帽墙中央处[14](表4中4#)。1936年1月《陆军服制条例》陆军官佐礼服帽章帽围设装饰边绕整圈,帽顶在圆形金边圈内镶嵌装饰层,将级军官四条金边内嵌三层五星,校级军官三条黄边内嵌二层,尉级军官二条内嵌一层,准尉一条,帽檐装饰用黄线绣梅花图案,另将级军官的帽檐外延口用金线嵌入包边[15]。帽徽图案在原基础上设葵花花瓣,花瓣外围用梅花图案,并将帽徽外沿加宽组成大圆帽徽,周边装饰金色边,颜色为蓝白色。帽章以珐琅为面,凸圆形,直角3 cm,中间嵌党徽,直径为1 cm,将、校、尉官制式相同,冬、夏两季制式相同(表4中5#)。图8为1941年《永安月刊》报道谢晋元将军头戴党徽帽,身穿立翻领,前开襟单排扣军衣的形象[16]

表4 民国时期帽章造型式样
Tab.4 The style of cocard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图7 袁世凯
Fig.7 YUAN Shikai

图8 谢晋元
Fig.8 XIE Jinyuan

2 军服法令中军衔章造型的分期和原因分析

根据民国时期军服法令中军衔章造型的特征,本文将其分为两个时期:由简至繁的模仿时期和由繁至简的革新时期。军服法令中军衔章变化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的原因,也有自身主体的原因。

2.1 军服法令中军衔章造型的分期

由简至繁的模仿时期(1912—1928年)。1912—1928年陆军军服法令共颁布三次,1912年1月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军士服令》仅使用10个月,由于当时政局不稳定,军衔章简单的模仿照搬了全套日式军衔章外观造型,属于典型的日式风格。日式军衔章结合德式的特点,将亚洲人的身型结构设计得比较合体,穿戴在身上轮廓分明,特别是肩章设计凸显军人挺拔有力。初期模仿军衔章在思想意识上是一种进步,是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它加快改变的步伐,缩短了更替时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在民国时期是最实用的参考实例,为接下来的改变奠定基础。第二次《陆军服制》法令修改在1912年8月,此次颁布后使用此令时间长达16年,当时北洋政府执政者明确指出“详考西法”[17],因此笔者推断在军衔章上进行重新设计并参照了西式元素。陆军官佐礼服军衔章模仿法式,军帽设计为直筒形,前有帽檐,帽墙前后左右镶有金辫,在金辫下方围绕帽墙镶有横金辫,衣领为立领,镶有竖式肩章,法令中的直筒形圆礼帽与法军具有极高的相识度。从造型品类看丰富且复杂,整体设计偏向繁复,以各种花纹纹样作为修饰,具有一定的重复功能,装饰性效果更明显,且陆军官佐礼服可以区分上、中、初等级职务。在陆军军常服品类领章和肩章设计上注重简洁,无多余装饰,佩戴方式更简单,其实用性更强,陆军军常服军衔章模仿日式,领章、肩章均采用日式样式,竖式肩章的优点易佩戴,作战时使用频率高。

由繁至简的革新时期(1929—1936年)。1929年的《陆军军常礼服条例》修订,首先在法令涉及军衔章范围仅限领章,与前面颁布的繁杂法令体系相比,整体趋向简洁实用,颜色与结构有所改变,易于识别。其次摈弃了肩章、袖章、帽章繁复的军衔标识,集中用领章替代识别是一种革新创造,这一革新创造有利于军衔章的大批量生产,从资源利用和军服管理上无疑是有利的。最后服饰等级制度的改变,凸显平等的观念在陆军军服军衔章上有所体现。1936年的《陆军服制条例》,修订了陆军官佐礼服的品类,陆军军常服仅佩戴领章作为标识物,删减了肩章、袖章,设计上更加简洁。1936年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与前面的几次法令比较,有三点革新之处:一是帽章外形进行重新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大檐硬胎帽,加入了本国军队特色;二是颜色进行了视觉统一,礼服类军衔章统一了两种色系,常服军衔章大体保持黄色系,易于识别。三是从形制上看,进行完整统一规范的变革。

2.2 军服法令中军衔章变化的原因分析

民国时期陆军军服衔章造型的变迁,究其根源有二:受国内政治形势不稳定、内部军阀割据分裂、派系斗争不断的影响,导致军服法令制度频繁更换,陆军军服军衔章造型也随之变换。1912年1月孙中山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时颁布《中华民国军士服令》,此时南北方尚未统一,南京临时政府统领南方地区辛亥革命军,对军队、军服、军衔进行统一。仅发布10月后,1912年10月以袁世凯为内阁大臣北洋政府颁布《陆军服制》,这套军服法令颁布在历史上存16年,在此出现了直系、皖系、奉系,内部政权不稳定,社会陷入极端混战之中。1929年9月以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主席,南京政府颁布《陆军军常服礼服条例》及1936年1月颁布《陆军服制条例》。受外部因素影响,西方帝国主义与各路军阀相互抱团、相互利用,逐步形成分而治之的政治军事格局,提供不可或缺的军事、经济等支持,不稳定因素推动了军服法令变更,也为军衔章式样提供了参考样本。另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其内阁部派人留学学习,这批人接触到西方的民主政治,以及新观念、新审美、新文化,部分人回国后得到重用,使新设计的军服和军衔法令制度更接近于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军队。其中陆军军常服军衔制由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日本和大财团,超越了西方国家,因此陆军军常服军衔章偏向日式,而官佐礼服军衔制保留了德式风格,外观造型上变化较小。

3 结 语

受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尚的影响,民国时期四次陆军军服法令改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变革,由模仿到革新的转变,既继承了本国军服体系的传统元素,也借鉴西式军衔章独特的造型风格。这种多元化融合具有时代特殊性,形成了民国时期一套独特自有的军服体系,加速了中国传统军服制度走向近代军服制度的过程,在中国军服服装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PDF下载

参考文献:

[1]徐平.中国百年军服[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35.

XU Ping.Chinese Century Military Uniform[M].Beijing:Jincheng Publishing House,2009:35.

[2]佚名.陆军总长段祺瑞[J].华侨杂志,1913(2):插页.

Anon.Duan Qirui army chief[J].Overseas Chinese Magazine,1913(2):Insert.

[3]佚名.陆军官佐礼服制[N].政府公报,1912(176):3.

Anon.Army officer suit system[N].Government Gazette,1912(176):3.

[4]佚名.直隶督军曹锟[J].同德,1917(1):插页.

Anon.Warlord Cao Kun[J].Tong De,1917(1):Insert.

[5]佚名.陆军军常礼服条例[N].军政公报,1929(7):29.

Anon.Army dress regulations[N].Military and Political Bulletin,1929(7):29.

[6]佚名.新任察哈尔代理主席张自忠[J].东方杂志,1935(32):23.

Anon.Zhang Zizhong new acting chairman of Chahar[J].Oriental Magazine,1935(32):23.

[7]张少庸.傅作义将军[J].良友,1936(122):2.

ZHANG Shaoyong.General Fu Zuoyi[J].The Young Companion,1936(122):2.

[8]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42.

Shanghai Library.Original Photos from the Shanghai Library[M].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2007:142.

[9]佚名.陆军服制[N].政府公报,1912(176):5.

Anon.Army uniform[N].Government Gazette,1912(176):3.

[10]佚名.奉天督军张作霖[J].东方杂志,1918(15):2.

Anon.Warlord Zhang Zuolin[J].Oriental Magazine,1918(15):2.

[11]江玲君.中国近代军服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5.

JIANG Linjun.Research on Chinese Modern Military Uniforms[D].Shanghai:Shanghai Theater Academy,2015.

[12]佚名.第二司令长官阎锡山[J].良友,1929(37):2.

Anon.Second commander Yan Xishan[J].The Young Companion,1929(37):2.

[13]佚名.释迦圣诞纪念大会名誉会长袁世凯[J].佛教月报,1913(2):插页.

Anon.Yuan Shikai,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Shakya christmas memorial conference[J].Buddhist Monthly,1913(2):Insert.

[14]蒋中正,谭延铠.陆军服制暂行条例[J].军事政治月刊,1926(4):3-4.

JIANG Zhongzheng,TAN Yankai.Interim regulations on army service system[J].Military Politics Monthly,1926(4):3-4.

[15]佚名.陆军服制条例[J].法令周刊,1936(291):2.

Anon.Army uniform regulations[J].Decree Weekly,1936(291):2.

[16]佚名.谢晋元将军[J].永安月刊,1941(27):插页.

Anon.Xie Jinyuan general[J].Yong an Monthly,1941(27):Insert.

[17]佚名.民国大事.[N].政府公报,1912(176):3.

Anon.Ev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N].Government Gazette,1912(17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