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安, 鲁迅的原配夫人, 一个愿为爱忍受一切的小人物_网易订阅

 12345csdms 2022-08-20 发布于湖南

2017-07-20 06:59:02 来源: 顽石契约  

在一段不短的岁月里,鲁迅的原配朱安,曾是中国鲁迅研究中的禁区。在大部大部的鲁迅年谱中,在一本又一本的鲁迅传记中,都避而不谈有过朱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曾在鲁迅一生中有过不小影响的女人。

这或许出自这样一种革命的愿望:鲁迅是圣人,是现代革命的圣人,怎么会有—个原配夫人呢?这怎么向人民群众说清楚呢?于是就搬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瞒和骗”的手法,力图抹去朱安这个历史的存在。

但历史从来不会被抹掉,朱安不应该是一个被遗忘的人,我们应在朱安孤独的一生中,读懂她对爱的诠释。

一、朱安其人

朱安的出身于哪一年,未有定论。一说生于1878年,比鲁迅大三岁;一说生于1879年,比鲁迅大两岁。朱安是一个旧社会女性,拥有一双三寸金莲,不会读书识字。朱安小时候由长辈们口授,一字一句学习《女儿经》:“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们,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

可惜的是《女儿经》里那些相夫教子的至理名言,朱安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用上。

《朱安小传》中写到:“夫人生而颖慧,工女红,守礼法,父母之爱不啻若掌上珠,因而择婿颇苛,年二十八始归同郡周君豫才。”女子二十八才结婚,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晚婚了。依照当时绍兴的风俗,“对年长待字的闺女,不研究因何耽误的原因,凡是年逾二十以外,概目之为老大姑娘。对老大姑娘的估价都认为无论是任何原因总或多或少的有其缺点。要挽人做媒就只好屈配填房,要想原配,那就无人问津”。

二、婚事由来

朱安的父母,顾不得挑三拣四,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成为人家的填房,所以很原意将唯一的女儿嫁给家门破落的鲁迅。鲁迅的母亲鲁瑞定了婚约之后,才告诉远在日本的鲁迅。

鲁迅当然不愿意这门婚事,从日本写信回来,叫朱家姑娘另外嫁人,而鲁瑞则叫周冠五写信劝说鲁迅,强调这婚事原是她求亲求来,不能退聘,否则,悔婚于周家朱家名誉都不好,朱家姑娘更没人娶了。鲁迅在日本迟迟不归,使得周朱家的长辈都很焦急。不得已,鲁瑞托人打电报给鲁迅,称她病了,要鲁迅速归。

鲁迅回国时,房已经修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作新郎了。鲁迅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接受了当新郎。朱安与鲁迅举行的是旧式婚礼,结婚那天,戴着一顶罗制的简帽,装着一支拖出在帽下的假辫子,身上的服装用袍套,外面罩上纱套,脚上穿着靴子。鲁迅晚上被人扶进洞房,见了鲁瑞,一声不吭,阴沉着脸。婚后第二天,鲁迅就睡鲁瑞房间外的一张床,第四天,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

三、苦心期盼

鲁迅虽然像木偶一样,完成了旧式婚礼的所有程序,但他那时心中已打定主意:结婚前一切听他母亲们的安排,结婚后一切他自己做主。对于朱安,鲁迅曾对许寿裳说:“这是我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就这样,从他们结婚到鲁迅去世,鲁迅给朱安的就只是生活费,对朱安只是只言片语,甚至有些厌恶与反感。

而朱安对鲁迅呢,一直小心翼翼地想讨他欢心,让鲁迅回心转意,自以为只要好好地服侍丈夫,孝敬婆婆,终有一天鲁迅能幡然悔悟,发现从前是错待了她,能跟她圆房,能好好地过日子。

他们结婚那天,为了让鲁迅高兴,朱安特意穿上大一号的鞋子,里面塞满棉花,假装大脚。可花轿进门,掀开轿帘,朱安的一只绣花鞋就掉下来了。在周家人看来,新娘鞋子掉下来,很不吉利的。在鲁迅眼中,朱安的用心,只是弄巧成拙。

鲁老太太曾问鲁迅:“她有什么不好?”鲁迅说:“和她谈不来。”鲁老太太问他怎么谈不来,他的回答是: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他举了个例子说: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他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的。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其实朱安只是不想扫了鲁迅的兴,想鲁迅多跟她说说话,才说她也吃过,鲁迅却不明白朱安的心思,或许他是假装不明白,只是为了反感朱安。

四、小人物的抗争

鲁迅在北京迁入砖塔胡同不久,就病倒了,朱安对鲁迅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鲁迅当时不能吃饭,只能吃粥。据俞芳回忆:“大师母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

而一次朱安生病,住在山本医院,鲁迅去医院,一进门就问:“检验过了没有?”朱安说:“检验过了。”鲁迅转身就走了,一点不愿在病房多逗留一刻陪伴朱安,也不愿多说一句安慰温存的话。

在砖塔胡同,鲁迅的书桌是放在朱安的屋子里的,鲁迅白天的案头工作,一般就在这桌子上进行,因为这里光线好,安静。朱安白天常在厨房里张罗饭菜等事,轻易不去打扰他的工作。有时同院的俞家姐妹有些吵闹,朱安也提醒她们不要吵鲁迅,有时甚至是恳求她们:鲁迅回来时,你们不要吵他,让他安安静静写文章。

当然,朱安也曾对鲁迅的冷暴力发出抗争。鲁迅全家迁北京后,一次逢鲁老太太寿诞,请些宾客来家宴。开席之前朱安忽然穿戴整齐走出来,向亲友下了一跪,说道:“我来周家已许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可朱安的抗争与努力,除了在家中得到大家的同情外,在鲁迅那里得到的只是反感。

朱安一直小心翼翼的希望能走进鲁迅的世界,可鲁迅毫不犹豫地关上了那扇门。1929年,朱安从别处得到鲁迅和许广平同居并且有孩子的事,这一刻她才明白,她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五、失去希望的绝望

当俞芳问她以后怎么办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朱安吐出了自己的心事:“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朱安不是没有力气爬了,而是那扇墙倒了,她没有爬的机会了。她这只蜗牛,只能一辈子跌落在地上,找不到属于她的那片天。

这一次,所有的苦只有朱安一人承受。朱安能咋办呢?没人询问她的感受,没人征求她的意见,朱安只能怅然地接受现实。她一如既往的侍奉着鲁瑞,手脚依旧勤快,态度依旧恭敬,可她的神情更加委顿了,默默地度着她的余生。

1947年6月29日,朱安走完了她孤独的一生,她死时,身边无人陪伴。朱安死前立遗嘱要葬在鲁迅之旁,至死,她还是幻想着能在鲁迅的身边,希望在死后还能被鲁迅接受。可这世界谁理解她呢,朱安一个人被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

朱安的一生,寂寞地活着,又寂寞地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
鲁迅的世界,没有朱安;朱安的世界,全是鲁迅。

朱安用她的一生的等待诠释了爱情,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为了她生命中这个唯一男人能够真正地幸福为此,她宁愿只在他身边停留那样短暂的一段,自己却为此献出了整整一生。

她没有得到鲁迅的爱,可是她的爱情本身,已让所有人折服。她安静的接受鲁迅给他的一切,自己的痛,深深地埋在心里。她从没有埋怨过鲁迅,她对旁人说:“大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