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马恩河之战

 梦想童年594 2022-08-20 发布于江西

巴黎以东,马恩河畔,一战爆发的第一年,一场战役曾改变了整个西线战事的进程,也令马恩河变得名闻遐迩。1914年9月的马恩河会战拯救了摇摇欲坠的法兰西,使得德军妄图迅速夺取西线胜利的美梦彻底破灭。时过境迁,4年之后,一战的最后一年,另外一场大战在马恩河畔打响。这一次,抢先进攻的仍然是德国人,而获得胜利的依旧是法国人。

先守后攻

一战进入1918年后,西线战场的局势对德国越来越不利。美国在1917年加入欧洲作战,此举令久疲的英法军队获得了数十万人的新锐增援力量,以及大量的作战物资。当然,美国人完全进入状态尚需时间,因此德军力求在美军增援部队完全到位之前,就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打败英军和法军。

这年春天,集中重兵的德军发起了孤注一掷的进攻,史称“春季攻势”或者“皇帝攻势”。采取新颖战术的德军在进攻初期一度得手,但随着战事推进,顽强的英法军队逐渐站稳脚跟,而后续乏力的德军功亏一篑,徒劳无功。


投入1918年春夏战役的德军补充兵员

1918年7月,德军“春季攻势”过去几个月之时,得到了适当补给的西线德军打算再一次进攻,实际握有德军最高指挥权的鲁登道夫将军打算再次尝试席卷马恩河地区,继而进取法国首都巴黎。

不过,这时西线战场的主动权已经在另一方,也就是协约国的手里。英军和法军都已经厚集兵力,加之上一年参战的美国远征军的一批部队也已首次部署到前线上,协约国联军的总司令法国人福煦将军便开始筹划着自己的进攻,打算与当面之敌做最后的清算。

在之前的“春季攻势”中,德国人在法国东部的苏瓦松地区打出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它延伸到兰斯和马恩河河岸一线,有如悬在法军阵线上的一柄铁锤,时时威胁着周边地区。福煦将军就打算朝这个突出部动手,以两路钳形攻势来消灭它。

不过在随后的会议上,福煦的部下,法军的总司令贝当将军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德军正在谋划向巴黎发起最后的攻势,协约国军队应该等着德国人先进攻,然后通过持续的阻击消耗其力量,待其力竭之时再转入反攻,一举消除苏瓦松突出部。

尽管有几位法国的集团军司令对贝当先守后攻的战术表示质疑,但是福煦却在研究后采纳了贝当的建议。于是,前线上的协约军各部抓紧筑强阵地、补充装备物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考验。

两军对垒

法国人会商的同时,德国人正在准备他们的新攻势。鲁登道夫将军把这次进攻定义为“和平攻势”,意思是此战将为德国带来最后的胜利,从而实现欧洲和平。他对这次进攻寄予很大期望,对步炮协同等战术方面关注尤多,可是却忽略了一点:德军基本丧失了行动的突然性。

一方面,协约国对德军的这次进攻已有预判,另一方面,这次德军的保密工作做得很不好,以致于在7月5日,法军方面就已经基本掌握了德军的进攻情况。情报显示,德军将在7月10日打响主攻,在多个地段跨越70米宽的马恩河。

德军的进攻兵力有27个师,另有近20个师为预备队,他们面对的是法军中央集团军群的45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法国部队分布在兰斯东面和西面,兰斯以东是高拉德将军的第4集团军,以西是贝瑟洛特将军的第5集团军以及德高特将军的第6集团军一部。兰斯以西的部队还加强有2个美国师(兵力编制是德、法步兵师的2倍)和2个英国师。另外,在苏瓦松突出部的西北侧,法军还部署着以第10集团军为主的24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其中4个是美国师),这将是福煦用于反击的力量。

以非凡的炮兵将军布鲁赫缪勒为首的德国炮兵占有优势,其野战火炮和协约国火炮数量之比是3:1,而大口径重炮数量为2:1。不过法军占有空中优势,贝当还集中了346辆坦克用于反击,德国在坦克方面的实力则非常薄弱,仅有约20辆能够参战。


协约国军队的领导们:(左起)法国人贝当、英国人黑格、法国人福煦、美国人潘兴

鉴于布鲁赫缪勒往往能够采用非常高效的炮火压制敌军,贝当提出了加大防御纵深的概念,即在受到炮轰的一线阵地仅部署少数机枪点和机动火炮,主力部队全都部署在敌火射程以外的二线阵地。战事证明了贝当此举的高明,不过开战前许多法军士兵对新的防御计划并不乐观,因为他们必须放弃马恩河南岸的既设阵地。

一边倒的战斗

法军从一名德国俘虏口中得知,德军已经将进攻日期从7月10日推迟到7月15日,法军甚至掌握了可靠的情报,德军的炮击将于15日0时10分开始。这天0时刚到,早已准备就绪的法军炮兵就抢先发起了炮击,这让德军大为震惊,亲临前线视察战况的德皇威廉二世更是气得说不出话来。

随后,德军还是开始了进攻,由于贝当的纵深防御战术,德军的重击毫无建树。据一名德军联络官描述:“法国人在前线全无抵抗,战区里既无步兵,也无炮兵。我们炮击着空荡荡的战壕,我们的毒气弹落在空无一人的炮兵阵地,只是偶尔有一两处机枪阵地以及不断射击的德国士兵。我们前进了3千米,不曾见着1具法军尸体,也不曾缴获任何大炮,但我们却损失惨重。”

兰斯以西的情况有所不同,马恩河南岸相当数量的法军并不情愿退出构筑良好的阵地,因此在布鲁赫缪勒历时3小时的炮击下损失颇重。在炮火掩护下,德军突击部队以各种方式抢渡马恩河,法军打得很顽强,号称“马恩河磐石”的美第3师还发起了适度反击,不过当天晚上,德军就已经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德军在16日继续施压,开始朝兰斯方向攻击前进,但是在法军飞机的频繁投弹下,马恩河桥头堡却变得危险,德军的进攻势头也随之减缓,最终仅剩下一个步兵团保持着前进态势。

17日,兰斯以东战场的法军发动了反攻。第4集团军司令高拉德以勇猛闻名,曾经在加里波利战役中失去一条胳膊。在反攻中,他率领14个师冲出二线阵地,使得德军措手不及。受到冲击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不得不在午夜同意各部队向桥头堡撤退。

与此同时,在周边树林的掩护下,法第10集团军也正悄然向攻击位置开进。在这场反击中打头阵的是善战的摩洛哥师,美第1师和第2师分居其左右,这些部队在灵活的雷诺FT-17坦克支援下冲锋陷阵,大举突破。

据美军的哈伯德少将回忆,当天天气晴朗,十分炎热,上午10时,他的师已经前进了6千米,“深深打入德军战线后方,缴获了50门大炮,俘虏了2000人”。美国远征军的官方战史亦记载道,“一整天的战斗都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鲁登道夫在18日中午接到了报告,他只得下令各路德军退向马恩河,力保苏瓦松突出部的安全。夜幕降临时,尽管当日参战的八成以上的坦克已经被击毁或者因为机械故障动弹不得,但是反击的法军已挺进至苏瓦松以西,直接威胁到德军的突出部。

胜利大进军

德军在19日天亮后加大了抵抗力度,攻击方也不断加大兵力,法军第5和第9集团军在20日上午投入战斗,全线进入血战。2个新投入交战的英国师损失很大,第62师记载道,“交叉火力笼罩在我们前方,很显然之前我们的炮火准备对敌人全然没有影响,几乎到处都有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德国机枪手很巧妙地藏身在树林和田地中,不停地把子弹射向约克郡的战士们”。

这一天,第6和第10集团军奋力突进,尽管没能拿下苏瓦松,但是德军已经无法使用那里的火车站调动部队和物资。面对来势凶猛的反扑,鲁登道夫不得不在22日下令逐步放弃苏瓦松突出部。不过在鲁登道夫的严令下,战场上的德军各部仍然步步为营,且战且退。

协约国方面,贝当渴望在原有参战部队的基础上,再投入新的生力军以加大压迫力度,并一举终结此役。这些新的生力军就是美国远征军,自开抵法国以来,其中多数人精神饱满,装备精良,未经受过残酷大战的考验。7月28日~29日,美军第3、28、42、34步兵师和第4师一部,全部开入法第6集团军的战线,投入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直到31日,美军展开了持续不断的猛攻,虽然尚没有获取太大的进展,但是那种勇猛的攻击势头很令德军吃惊。当然,美军在德军猛烈的火力阻击下亦损失惨重,马恩河地区被美军内部称作“自南北战争格兰特将军的冷港之役以来最血腥的屠场”。


握有德军最高指挥权的鲁登道夫

受到持续重压的德军只得不断退却,8月1日,受到美军和法第6集团军联手进攻的德军防线松动,同时,处在战场另一翼的法第10集团军和伴随其作战的英军也有所进展,一天内就前进了8千米。当然,这些成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参战英军折损了大量军官,而营级部队普遍减员至编制数的一半左右。

尽管伤亡不断攀升,但协约国军队达到了战役意图,德国人终于开始从苏瓦松战场上向维斯勒地区全面撤退。8月2日,法军展开了大进军。第6集团军的一名军官写道,“一个团接着一个团,穿着蓝色制服的法军步兵不断走过,长长的卡车队牵引着野战炮行进着,观察气球在空中俯瞰进军场面”。

接下来的两天里,在马恩河得胜的法军部队继续向维斯勒推进,然后在那里等待下一次战役的到来。8月6日上午,贝当将军正式宣布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结束;同一天,联军的总指挥福煦被晋升为法国元帅。

单纯从战果上看,发生在马恩河的第二次会战或许并未起决定作用,但是从其深远影响来看,此役对协约国而言来得正是时候。协约国军队在此战中俘虏了3万德军,缴获793门大炮和3000挺机枪,而自7月15日开战以来,德军的兵员总损失已经接近17万人。更重要的是,由于消除了苏瓦松突出部,整个西部战线因此缩短了45千米,法军的正面战线长度也首次降到了480千米以下。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彻底解除了针对巴黎-马恩地区的所有威胁,简而言之,此战是德国一系列胜利的终点,是协约国一系列胜利的开始—3个月后,这样的胜利达到了顶峰。

版权声明:本文刊载于《军事文摘》杂志2016年第11期,作者:鸿渐。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