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乡贤忽悠了,他们才是乡村振兴和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王炸

 新用户0893HZZX 2022-08-20 发布于湖南

乡村振兴这事确实很难,但只要提出来,本身就是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即使放在历史的经纬中去看,也是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的。

其核心在于实现农村有效治理,这恰恰是古代社会最头疼的问题。在古代,大家对于越不好弄的事情往往就越糊弄,最好的糊弄是不管,或找人代管,谁去代管呢?

对,乡绅代管,就是村里有话语权的主事人。不同时代,对他们有不同叫法,秦汉叫父老,唐宋叫乡贤,民国叫乡约。

乡村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落,而且是固定式聚落,就是大家生在一个村,死在一座山。这种情况下,维护关系就很重要,一家有事白家忙,大家得互帮互助,否则很多事情都搞不定。

文章图片1

城市上班族生病了,最多请假扣点钱。但村里不一样,你可以生病,但节气不等人,种地不能停,只能找村里人帮忙,否则就会没收成。

最典型的是办丧事,这事很大头,大到一家一户根本没法办到。所以,村里为这事都有明确分工,挖坟的,抬棺的,吹鼓手,搭棚的,流水席厨子,甚至放炮的,都有固定的人。

谁家有人去世,孝子最先要做的就是报孝。在我老家,孝子最先登门报孝的就是村里的主事人。进门不说话,见人就扑通一声跪地上,给人磕头,磕完再说事。

这种跪拜磕头就是求人办事的态度,如果主事人觉得没问题,就会赶紧把人扶起来,盘算村里谁在家谁出门,谁能干啥,把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果孝子平常对老人不孝顺。那主事人可能就会不搭理,或者提条件,否则对村里人和亲朋娘家人没法交代。

比如,跪拜时膝盖下撒碎玻璃、碎瓦片,啥意思呢?就是得让别人看到惩罚和报应,以此来惩戒后世不肖子孙。遇到这种情况,孝子们再不乐意,也只能咬牙答应。但这种事村干部管不了,也办不了。

办事就得花钱,而且“死者为大”,但过去的农民往往没这么多钱。这时就需要大家帮忙凑钱先把事办了,等下回别人有事,你也得帮别人凑钱,这就是份子钱最初的来历。

这种主事人,要么是退休官员,要么是当地豪强,要么是家族长者,一般都是当地的富户,在村里的利益最大,平常维持乡村秩序。打起仗来,他们还要负责交涉和谈判。

比如,刘邦初入关中约法三章,跟谁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开篇就表明是“与父老约”。这里的“父老”就是各村主事人。

文章图片2

约法三章一般被解释为安定民心,其实只说了一半。刘邦千里迢迢带兵入关,肯定不只是送温暖。既然我保护你们,那你们也得表示下诚意,把各村交粮任务认领一下。

“父老”把任务领回去,就摊派到各家各户,如果有刺头抗交,就族规家法走起:体罚有罚跪、掌嘴、杖责,死刑有自尽、勒死、打死、活埋和沉潭,应有尽有,还赠送唾沫星子淹死人。

这些族规家法都跟军法似的,为啥?因为它本身就是军法,宗族就是半军事化武装团伙。

历史上,北方宗族观念淡,所以比较少见。南方宗族观念强,加上历史上几次客家人南迁,经常为了争夺资源跟当地人干仗,由此导致南方某些地方属于传统的武德充沛。

比如,湖南的湘中地区就属于传统武德充沛,起于湘中的曾国藩湘军就是由各村械斗团伙组成的。戚继光的戚家军、李鸿章的淮军也都是这样。

碰上乱世,这种村寨武装团伙很可能通过联姻和兼并迅速膨胀,成长为地方豪强。地方豪强最拉风的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北方,被游牧民族轮流折腾;南方,逃难的北方权贵和当地豪强互相博弈。

文章图片3

但整体风格都是空降,啥意思呢?就是南朝皇帝大多是北方人,北朝皇帝大多是更北的游牧民族。有点像现在的大公司空降CEO,两眼一抹黑,那就得和公司中层搞好关系,否则啥都干不成。

所以,当时的地方豪强特别受欢迎。然后,豪强又把亲朋子弟安插到各部门,就形成了所谓的“门阀”。当时的门阀强大到什么程度呢?

公元547年,豪强侯景投降梁武帝,被拜为大将军,为了提高下自己的格调和地位,就跟梁武帝申请娶“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但因为身份太土炮,直接被拒。

侯景心眼小,人狠话不多,没过几天就反了,史称“侯景之乱”。率兵攻破建康(今南京),不仅囚杀梁武帝父子,还把王谢等门阀世家屠了个干净,这才有了后来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然门阀世家如此强大,那咋办呢?

隋文帝杨坚搞了项制度创新:开科举,绕开门阀直接从基层选拔人才,还规定九品以上官员由朝廷任命。而且为了防止在当地生根发芽,还必须异地上任,三年一轮换。

这种朝廷任命的就叫“官”,因为三年一轮换,又叫“流官”。官员到地方上任,就得找具体办事的当地人,这些当地人就是“吏”。看到没,“官”代表朝廷,“吏”代表地方势力。官员一般只管大事,具体执行和小事就由吏员负责。

这种模式到现在也没咋办?前些年,县和乡镇级的一二把手都是空降的,副职大多由当地人担任。现在,几乎整个县和乡镇级领导班子都是空降的。

但村这一级始终没啥好办法,为啥?主要是数量太大,成本太高。截至2021年,全国仅行政村一级就有近70万个,所以村支两委都是由当地人担任。

在古代,朝廷一般只管到县,村里的事由乡绅管理,只要村里把税赋交了,爱咋弄就咋弄。这是最经济的一种管理方法。

但这玩意有利就有弊。最大的弊端是上面不了解下面,所有信息都来自乡绅。这些人上下其手,隐匿人口和土地,朝廷收不上粮食,也只能干瞪眼。

碰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农村巨大的资源没法调动,赶上天灾人祸,乡绅还趁机搞土地兼并,让灭亡加速度。所以,王朝灭亡往往都是先有内乱,然后招致外敌入侵。

唐朝就不说了,典型的亡于地方藩镇。宋朝为了防止地方做大,使劲压缩地方势力,最后导致机构庞大,冗兵冗官,军队没有战斗力,被别人轮番摁在地上摩擦。

明朝看似亡于满清,实际上是朝廷没钱。崇祯帝哀求众臣捐款,最终才捐了200万两。李自成进京,仅一个多月,就劫掠了7000多万两白银。

正因为大家对乱世的深深恐惧,所以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分久了总会有人站出来把大家捏合在一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土改。土改其实并不仅仅是重新分配土地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打烂了乡绅地主阶级,去掉了这个存在千年的中间商,把基层党组织建在村里,实现了对农村的直接管理,才把农村的潜力真正释放出来。

这也是为啥我们刚建国,就可以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开打,东北打美帝,西南剿匪,越南打法国,游刃有余,就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资源配置和调度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重工业,可以依靠的还是只有农村,所以在农村搞统购统销,搞人民公社,大家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建设。

文章图片4

改革开放后,我们常说人口红利,其实这种红利有一大半都是农村的红利。无论是沿海工厂的打工人,还是大基建的搬砖工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城市里多一个工人,农村就少一个劳动力。

所以,我们历来重视农村建设。但这些年,我们提倡效率优先,放松了对农村的管理,为啥?因为农业本身就是薄利低效产业,很难跟上工业时代的步伐。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这种薄利低效,农村才能容纳几亿农民就业。

过去,我们说农业现代化,后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是缺一农。杜润生老先生曾多次强调,千投入,万投入,不如投入一个农民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的乡村振兴,必须是三农现代化,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必须把农民现代化放在第一位,这是最大的前提,也是坚决不能动摇的前提。

接下来,聊下大学生村官、乡贤、返乡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不一定对,大伙权当一看。通过上文梳理,我们对乡贤有了大致了解,但新乡贤和旧乡贤有很大区别。

新乡贤是从农村走出去,异地发家的一群人,不像以前的乡绅那样寄生本土,靠聚地敛财、巧取豪夺发家。

他们的资源虽然远在城市,但声望却在当地农村,传统的衣锦还乡,让他们返乡显得名正言顺。

但是,因为多年商海沉浮,他们也带有浓厚的资本属性和工业化思维,追求规模化、低成本和高效率,而且要求可控性和可预测性。这一点和古代乡绅并没有本质区别。

但农民已不是过去的农民,他们拥有土地承包权,乡贤没法像过去那样予取予求。而且农民天生缺乏安全感,这与资本所要求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是相冲突的。

所以,乡贤与农民注定会产生各种矛盾,而且很难调和。解决办法是,在他们之间设置一道防火墙,乡贤只与村委会打交道,村委会跟农民打交道。

其实,这有点扯,因为村委会也是由本地农民组成,而且跟其他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年,乡贤回乡喊得很响,但实际回去的没几个。所以,别对这个群体抱太大希望。

再说下“大学生村官”,看名称就知道,他们被称为“官”,那就意味着空降异地。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里,他们人地两疏,本身就不那么名正言顺,所以注定很难干出成绩来。

文章图片5

但这是个非常有益,且伟大的尝试,为啥?因为他们挑战的是农村几千年的痼疾,只要迈出这一步就是胜利。

最后,说下大学生返乡。他们是真正的乡村草尖,不仅聪明,还有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但却是目前城市生活中最艰难的群体,同时也是最难返乡的群体。

客观的说,农村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专科和普通本科,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创业方面,他们又面临没钱没资源的窘境,但农村父母又急迫地希望,他们能够快速地买房、买车和婚育,在城市扎稳脚,并尽快将财富反哺家庭。

作为农一代大学生,我深刻理解这种艰难与无奈,那是真难啊!很多人出生就在罗马,但农村孩子注定要奔跑在赶往罗马的路上。有时候,一辈子奋斗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

很多农村父母终其一生,也许只能凑够孩子去往罗马的路费。所以,农村大学生很难把路费花了,再折回农村去。但不管能否返乡,他们都是与和农村匹配度最高的群体。

一是他们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脑子活,可以充分对接外面的世界,为农村带来新理念、新产业。

二是他们的资源大多在村里,可以最大限度统筹和利用这些农村资源,而且村里人对他们具有天生的信任感。

三是这个群体很大,几乎村村都有大学生,可以形成村村冒烟的局面。而且,他们不像乡贤那样具有资本属性,可以更加平等地与农民合作共赢。

文章图片6

文章就打算写到这里。

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和乡贤这三个群体,到底谁能救农村?返乡大学生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我依然会选择他们。他们才是乡村振兴和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王炸。

同时,也真心希望国家能为他们返乡创造条件、配套政策。

大伙也可以留言,说下自己的看法。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就请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