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无败绩,赵云却不招蜀汉集团待见的真相

 李冠0731 2022-08-21 发布于辽宁

图片

长坂坡一役,刘备落得惨败收场。当时糜芳就跟刘备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刘备坚决不信。这是没有经过作者加工的真实历史。史籍中刘备的反应只有一句话:
「子龙不弃我走也。」
短短7字,却在1000多年后,被罗贯中敷衍成了一段刘备与张飞的对白:
「玄德叱之曰:『子龙是吾故人,安肯反也?』
张飞曰:『他知我等势穷力尽,反投曹操,以图富贵。此乃常理也,何故不信?』
玄德曰:『子龙与吾相从患难之时,他心如铁石,岂以富贵能摇动乎?』」
……
血战长坂坡,绝对是赵云的「封神」时刻,8小时救回后主刘禅,一路拼杀,折损曹军战将更是多达65人,三国史上独此一份。
「患难与共」、「心如铁石」、「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史籍《云别传》中说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且还不受美色所惑……,如果要在蓝星上评选出人类种群的杰出代表,翻古今中外所有典籍,赵云一定是一骑绝尘的存在。
一世明主,得此良将,夫复何求?
然而,事实总是让人遗憾的,由始至终,赵云都没有得到刘备集团的重用。
论跟刘备相交的时间,赵云仅次于关、张,总比“姗姗来迟”的黄忠和马超要早很多。战力也排名第一。
但在正史中,刘备称汉中王后,在册封蜀汉最高级别的武官时,竟然没有赵云:
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却只落得个中等杂牌将军——翊军将军,且十年来不受升迁。甚至连魏延、李严和刘琰等这些有着明显人格瑕疵的武将,都比他更受器重。
难道长坂坡一役后,赵云就没有立过战功?
不是啊!文丑、夏侯敦、淳于导、张郃、徐晃、许褚、李典等都是他手下败将。
书中,赵云出战次数多达39场。除与姜维首战不利,其它都奏凯歌还。之所以失利,原是因为小将姜维识破诸葛亮的算计。但求速战速决的赵云见三、五回合不能取胜,便后撤从长计议。

第一次北伐中,马谡大意失街亭本与赵云无关,但他也成了这场失败的背锅侠。
街亭一役,正面战场的主帅为诸葛亮,马谡出任前将军。赵云,邓芝部的执行任务是作为疑兵,负责大张旗鼓地牵制敌军主力,掩护诸葛亮大军突袭祁山。
街亭失守,败于马谡不听诸葛亮节度。马谡是诸葛亮亲点的前将军。作为主帅,识人不察 ,且没有亲临前线指挥,诸葛亮有无可逃避的罪责。挥泪斩马谡后,诸葛亮自降三级。
赵云据险固守,确实做到让曹真大军无功而回。按说他的战略任务就已达成,却被贬职为镇军将军。
半年之后,年迈的老将军在抑郁失意中怅然离世。

三国时期,以仁义著称的两位风流人物——刘备和诸葛亮,竟然都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赵云。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志不获展的赵云,最让人气急的不是后世读者,最先忍不了的还是姜维等蜀汉后期的将军们:
公元260年秋九月,蜀汉政权追谥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等已故将军,赵云竟不在列。大将军姜维率众将士上疏刘禅,请求追谥赵云:
「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尊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应谥云曰『顺平侯』。」
刘禅迫于无奈,不得不在第二年(261年)春三月,特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史家中最看不下去的是陈寿。《三国志》中,他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四位上将合传,足见他在陈寿心目中的位置。
能让当朝史官不惜违背秉笔直书的职业操守,为其改写历史,想必在他看来,赵云身上一定背负着不得不声张的委屈。
而让赵云真正活过来的,还是罗贯中的生花妙笔。
客观事实对赵云太过苛刻,所以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时常把最激情四射的场面给了赵云,现实对赵云的亏欠,终于在历史小说中得到补偿:
他写赵云救主:
「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大将军横在征尘中,杀气到处,乱砍军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
「只见前面喊声大震,朱然军纷纷落涧,滚滚投岩,一彪军杀入,前来救驾。先主听知,大喜曰:『朕复生矣!』」
赵子龙冲锋陷阵的场景,读来让人心旌摇荡:
「子龙大喊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子龙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操惊问众将曰:『此将何人也?』有识者告曰:『此乃常山赵子龙也。』操曰:『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
既有赛过冰雪的清操人品,又有不可胜数的战功累累,赵云却在蜀汉混得这么,到底是什么原因?

赵云才一出场,即旗帜鲜明地表明心志:
「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
赵云想要的是什么?
当然不是富贵和靠山。他希望能追随明主,匡扶天下。只是在爱民救国、以安天下的路上,赵云一波三折。
他本属袁绍下辖之人,见袁绍胸无大志,转投公孙瓒;没曾想,公孙瓒跟袁绍却是一丘之貉,大失所望后断然离开,奔走四方。孤穷漂泊之际遇得刘备,加入刘氏集团。
刘备便是他苦苦寻觅的「仁义之主」。从此后,他将所有的寄望转化成了对刘备的不离不弃,这是对志同道合者的心悦诚服。
故而,在初攻刘璋,刘备以国库百物来利诱蜀汉士众攻城略掠地时,他坚决反对蜀汉群臣瓜分益州人民的田产,认为此举不利于蜀汉的长治久安:
「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方可使出赋役,自然心服,不宜夺之为私爱也。」
赵云狷介耿直、是非过于分明的个性,难免得罪同僚。
他是孤胆英雄不假,却从不计较个人恩怨,黄忠与他争功,他采取退避,不与冲突。他以蜀汉事业为重,对黄忠忍让退避,并表示将全力配合黄忠作战。
黄忠身陷重围之际,他主动杀入重围,救出黄忠等蜀汉将士,之后二人协同作战,大败曹军阴谋,取得了汉水阻击战的全胜。
大是大非上的坚定立场还展现在他刚正不阿的处事态度上,较之关羽、张飞、法正、刘封、李严、魏延、杨仪等同僚或与部属之间的关系紧张,赵云在处理内部矛盾上倒是显得格外从容。
「须待天下都定,然后各还乡里,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赵云性情淡泊,从不争名逐利。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无欲无求,所以他也就从来都没有得到过。
蜀汉在夺取汉中后,诸葛亮积极劝说刘备称帝,理由是:
「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有才德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舍死忘生而事其主者,若非为名,即为利也。今主公苟避嫌疑,守义不举,手下之士,大小皆无所望,其心皆惮,不久尽去矣。」
诸葛亮不见得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但从他劝说刘备的理由不难得出,跟刘备一块「搞事业」的蜀汉群臣心中,大多没有匡国为民的崇高信念,更近似为追逐功名利禄而来的分赃团伙。
史籍中记载的蜀汉群臣贪图利禄和享乐堕志,远较之小说中的描写要龌龊得多。
赵云眼光机敏,全力支持诸葛亮「隆中对策」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的战略思想。荆州之战后,关羽被陆逊所杀,彻底触怒刘备:
「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关公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存,岂可忘耶?」
赵云沉着冷静,关键时刻,对主、次要矛盾拧得清,看得明,主张不宜主次不分而轻率伐吴:
「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
在刘备心中,天下是他个人的,万里江山不足惜,为兄弟报仇成全桃园结义,才是「大义」。
赵云却认为,个人恩怨必须服从国家群体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才是「大义」,报兄弟私仇不过是「小义」。
刘备不听劝阻,怒而兴师,不惜倾全国之力伐吴,导致了夷陵惨败。蜀汉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统一大业在即。此时此刻,实在最宜读「三国」。所谓天下大乱,形势大好。70来年的天下分分」,终于走到了合合」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的英雄男儿在数千年的浪花中淘洗不绝,也不断向国人展示着中国历史的全新面容。
鲁迅先生说: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此刻读来,倒是觉得这只是鲁迅先入为主的一厢情愿。
历史是什么?
某位名人曾经说过:历史就是纸上的世界。历史的绝妙,就是客观事实和虚构的完美结合。
三国的纸上世界里,让所有风流人物几乎颜色尽失的,终究只有赵云。
人格上的白璧无瑕和战力上的无可匹敌,刘备及众将,包括目无下尘、恃才傲物的关羽对赵云都十分信任。信赖他,倚重他,却不委以重任,这是一种何等矛盾的内心世界,刘备的长厚从何而来?
我想,战神赵云的悲剧结局,无外乎两个方面:
——他背后没有庞大的利益集团。马超后有强大的西凉势力;黄忠则是刘表故旧;赵云单枪匹马,由始至终只有他一人。既来之则安之。论亲疏,他不及关、羽;跟黄、马相比,根基薄弱,以及他对刘备和蜀汉的绝对忠诚,也他失去了被统战」的价值。
——赵云「以安天下」的理想人格就好像一面镜子。只要走近他,所有人物就会不自觉现出原形。刘备不再宽厚,仁义变为自私,让诸葛亮的光明磊落变成赏罚不分;……如此让人自惭形秽的存在,应该要怎么相处?
刘备,诸葛亮等,无一不是光耀历史的千古英雄,在赵云跟前,却统统被拉下神坛。如果他的存在,只是让所有人颜面尽失,也就无怪乎现实对他如此苛刻了。
诚然,历史不见得都是史实;但,历史自有公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