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夕:年年年尾接年头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8-21 发布于上海

作者:李晓愚

年前有位朋友问我有没有好春联,我便想起了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的一副对子。据说某个中秋夜,金先生把酒对月,心有所动,得出了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可下联怎么对呢?想来想去一筹莫展。待到大年三十晚上,还是他自己对上了,“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这只是个文字游戏,未必多么高明,但我对“年年年尾接年头”这句格外喜欢,读来大有光阴流转、岁月如梭之感。年尾是大年夜,旧岁的终了;年头是正月初一,新岁的开端。立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我恨不能也像孔老夫子到川上去吼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年三十的学名叫“除夕”,这个名字很有趣。民间传说把“夕”形容成大怪兽,《吕氏春秋》里说新岁前一日,人们“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除夕”就是驱除恶魔,民间的想象力真是好玩。可如果要为“除”字找个更古雅的出处,就该追溯到《诗经》里的《蟋蟀》一诗:“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蟋蟀本在野外蹦跶,但天气渐冷,就会跑到室内来。蟋蟀在堂屋,提醒人们一年即将结束,若不及时行乐,时光便一去不复返了。“日月其除”的“除”是光阴逝去之义。我们在除夕夜全家团聚,共享美酒佳肴,一起娱乐,便是要抓住光阴的小尾巴,纵情欢乐一番。

除夕也要守岁,过了十二点这个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才能睡。可不同的人守岁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除夕与家人饮》一诗里说:“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小孩子要长一岁,离成年又近了一步,自然欢喜雀跃;可上了年纪的人难免对生命流逝感慨良多。白居易在临近六十岁那年的除夕夜作诗留念:“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他不是因为守岁不睡,是岁数大了加上感触多,所以睡不着;今夜一过,他可就是整整六十岁的人,哪能不感触万千呢!还有一位唐代诗人顾况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春节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可同时来临的还有疾病和衰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猛然惊觉身边的人事变迁,很难欢乐起来。

大过年的不说些“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的讨喜话,却来吟诵这些没什么年味的诗有点儿煞风景。我们挽不住时光的脚步,也不能一味颓唐,总要拿出些积极的样子来。古人倒是提供了两条纾解的途径。一是如宋人扬无咎在《双雁儿·除夕》里说的:“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觥船是盛酒的器皿,我们不妨浮上一大白,好好享受今宵之乐,然后怀揣美好的愿望,大踏步地迈入新年。不管老少,人总可以努力把当下的日子过好。二是学学苏东坡,他在《守岁》诗里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过了今夜还有明年,时间虽说够用,可若虚度,只怕消磨的不只是岁月,更是壮志雄心。何必等到年头立新年愿望,在旧年的小尾巴上就该振作精神,发奋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