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别麓公的故事 ![]() 汉阳晴川阁大门 在讲别麓公故事前,先说说繁华汉阳这座千年的古城。宋代诗人林頵 在《汉阳》:“西来汉水接江流,大别山前旧沔州。看到夕阳无尽兴,一行飞鹭下汀洲。”此诗将山水汉阳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景,是诗如画,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来客往喧嚣的显正街上,原唐朝汉王李旦府邸①的气派,元末红巾军“天完政权皇宫”的金碧辉煌,明朝“萧园”“王园”的典雅,清代“江氏林园”的俊秀,“宋园”藏二宝(银杏树、灵芝峰),“春茂花园”似朝野更迭衰败;白云苍狗岁月不居,私家林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中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特别是唐·汉王李旦与汉阳才女凤娇的爱情故事②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大别(龟山)山麓旁用青石(条)铺就的街道,现已换成柏油马路,其景仍和重前一样,车水马龙人来客往凸显“热闹”二字;临街的酒肆、山岚的楼台、湖畔的亭榭均翘首葳蕤的绿茵间,摇曳的树叶与招展酒旗相映生辉,好一个楚管蛮弦的南国风光;月湖,墨水湖、和已桑田的南官湖,早已是代马不思越,汉阳已是荆南祀梓,往日的辉煌均留在文字和脑海中;就连蛮烟瘴雨龙阳湖,现已成三环内的宜居区。 ![]() 汉阳府龟山现状(江中所拍) 俗话说:“岁月流逝,传承不老。”千年古镇汉阳(城)③得天独厚人杰地灵,孕育出“高山了流水盼知音”、“关云洗马长江情”、“南官湖畔李白诗”、“崔颢'黄鹤楼’诗千古名”、“兵戎相见争天下”、“辛亥一枪定乾坤”“汉阳军民齐守城”“共勉牌坊下的读书人”等诸多扑朔迷离的故事。物宝天华的汉阳(城)钟灵毓秀,文人荟萃,浓郁的学习环境在民间早已是蔚然成风。 江风吹湖碧玉动,横笛洞箫响道中。 桅杆如林飘恕柳,遗簪堕翠满香都。 汉阳显正街上原署衙、学府房舍林立,酒肆、栈房铺席毗连。当年显正街系府衙、府学、县学和孔院、祀庙的所在地,它是古汉阳城上的一条主干道。东西贯穿汉阳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家住汉阳西门外三槐里的贡生别麓公(讳仲璜)④,当年正在府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某一天,原本和其兄鹤湄公(讳伯琮)一块上学的别麓公,因先生有事留校而晚回家,眼看天色已晚,不由得加快脚步往回赶。哪知刚出校门,就遇到同乡前辈学者熊伯龙⑤、大学士吴正治⑥和另外一位不认识的先生一块进校门,别麓公连忙上前躬身行礼道:“熊伯伯、吴伯伯、这位先生好!”和他两一同而行的王举人道:“这是谁家的公子可谓彬彬有礼一表人才......”没等王举人说完,熊伯龙和吴正治异口同声道:“吾辈中,此人定会出人头地。”王举人不解继续问道:“两位兄台何出此言?”熊伯龙进言道:“此乃,绍兴知府禹木公的二公子,莫看他乃弱冠之人,聪颖好学,有过目不忘之本领;小小年纪竟博览群书,他思路敏捷,还下笔惊人......”就是这位满腹经纶的仕子,竟在秋闱科考中累累失利,只落得以贡生⑦的资格,入选任为中书舍人⑧,选授广西梧州府同知。 ![]() 鸟瞰梧州府江景 兄弟二人长期在外为官,父母年迈三弟尚小,每次离家赴任心情都格外沉重。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八十一岁的禹木公(讳三异)赋诗寄给远在梧州任上的别麓:“自儿之出矣,缓步向阶前。拭泪迷花眼,摊书懒校研。荒城衔夕照,废井护残烟。赖有知心者,偕予上钓船。”别麓收信看后心如刀绞,面对为臣者世代倍受皇恩其职责,和在外不能为父母尽孝道而深感愧疚,忠孝不能两全的苦愁让他思绪万千,甚至有点忐忑不安举棋不定...... 家父的一次慎言,如黄钟大吕时常响彻别麓公耳边,并铭刻入心。记得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禹木公遭人诬陷,被免去浙江绍兴知府后旅寓杭州的日子。心胸洒脱的家父带自己畅游于西湖灵隐、天竺之间;娱情山水,寄意诗哦。五月家父在杭州西泠客舍撰《廿一史弹词·註·题辞》。素爱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的家父,视为读史津梁,日手弹词一编吟歌不辍,还续著《明史弹词》。此乃,胸中无灸冰兢,时有月到风来。 ![]() 重建梧州府衙图 有天,家父指着桌上刚杀青的《廿一史弹词·註·题辞》慎重道:“杨慎先生放废滇南时,胸中抑郁,仍怀忠君爱国之心,无可寄,寄之歌词。一弹再鼓,隐寓夫劝惩来世,扶正人心之旨。予编註再续明词,俾无缺漏,惟词意檃栝,恐读者按词忘事,其于劝惩之旨。终觉展卷茫然。汝其综此两书,祥註而梓之,以公同好,可耳?”别麓公奉命,历经寒暑而註几成,后数次回乡易其稿,请父亲订正,终因忙于社稷,在父亲去世前未能付印。“张三异被诬陷平反后,福建总督深知张三异在福建任职时的政绩,打算疏整委以重任。张三异回答道:'吾母九十二矣,今幸离陷阱,归侍吾母余年,吾愿足矣,尚复涉宦海狂澜耶?’”那年张三异六十有六。摘自:张明祥编撰《张三异年谱》 由于父亲年事已高,孝顺心细的别麓公,深知,父母在不远行之理,外加家中诸事缠绕,越怕展现此话的真谛。看到老父亲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在油灯下编辑撰写文章,瑟瑟艰难的情景,回想父子两一块註解、编撰、商讨时的乐趣,真不忍心离开,并产生放弃仕途,助老父一臂之力想法。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最终作出一个让全家人惊叹的举动,即准备上奏折辞掉官职,留在家中帮父亲整理书稿尽快付梓(《廿一史弹词注》已倾注父亲数十年心血),已完成父亲多年以来的夙愿。 此想法一经说出,全家噤若寒蚕,反映最强烈的者,恰恰是痛爱自己的老父亲。禹木公对义正辞严对别麓公说道:“忠孝不可两全,国家社稷之大,事不可违。汝辈应遵守祖父母(恢浩公,讳士彦)遗训:“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并且再三叮嘱道:“宜缄默,毋自矝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见才者必遭忌,无过者即为功,惟谦和,以宽以恕。”在父亲再三坚持和勉励下,孝顺听话的别麓公,勉强答应收拾行装,即日奔赴梧州走马上任。但坚持留下自己的妻子,要求她替自己在家侍奉年迈的父亲,一切安顿稳妥后,独自启程驱车前往梧州而去。 ![]() 《廿一史弹词·註》视履堂刻版 哪知一到梧州,正值流匪难民在那里聚集,梧州城内的大小街巷,难民充塞匪祸四起,不时还出现流匪扰市霸街现象。被抢的庶民投诉无门,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得知新来的张同知廉洁奉公,能替百姓申冤作主,这才敢跑到衙门击鼓喊冤。随着时间推移,张同知帮助申冤的人逐日增多,市民有人撑腰,胆子逐步大了起来,伸张正义之人,竟然主动站出来抓抢匪(难民),并扭送到衙门,交给张同知以求公道。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用现代话说就是“人的毛病,在于充能,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这样一知半解,自作聪明的断案,往往会出错。新上任的张同知截然不同,牢记父亲的教诲,带着张家那颗敦厚、豁达爱民的心,热情接待每一位上访者,认真审理每一件案子,以事实为依据,朝纲为准绳,认真审理严格办案。 古人说王道,实际上指的就是仁政,俗话说:“治国平天下者,不可不重视社会福利事业,”这就是孔孟道意所在。张同知在处理难民问题上,从道义上很下功夫,采取多建房块收留,生活上给予帮助的怀柔政策,对待好逸恶劳,偷懒耍滑奸佞小人和抢匪,坚决给予打击和取缔,并提出“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开明政策,惩办匪首情况下,对胁从人员一律送回原籍,通知地方政府加强管教治理。 在上述两种不同措施治理下,梧州很快就恢复往日的平静;和谐的社会秩序,刺激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经济。 《东西湖地方志》这样记载:“张仲璜到梧州后,正值流亡难民聚集,他惩恶扬善,精简政务,严肃政纪,体恤百姓,几个月后,政令畅通,民风好转。” ![]() 梧州府昭忠祠 梧州地处两粤(今福建为东粤、广东为南粤)咽喉,瑶族、壮族等民族杂居,常有大伙强盗聚集在高山密林中,官府屡次派人前往搜捕,均因狡兔三窟加上山路险要无功而返。熟读兵书的张同知,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道理,根据前任失手教训,派出衙役侦访,导出匪首真姓大名,在闹市中逐一张贴布告,大力鼓励获盗者赏;盗者互擒献官府者,可赎死......”致使盗贼互相猜疑,大大涣散匪徒们的军心。探明匪徒住处后,调兵进山围剿。围剿中,采取虚实结合的姿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威逼盗贼就范。起到,盗贼门互相猜疑、倾轧的目的。在张同知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大兵压境下,梧州的盗贼犯“上”作难,他们自己捆绑匪首献给官府。张同知上任数月之余,就有盗贼自己捆绑匪首50余人送于官府。 ![]() 广西梧州境内的西江 他在两次代理梧州府事务时均协助苍梧道工作,此间,潜伏在大蓉山区的草寇顺浔江而下,形势危急。张同知根据侦探密报,飞速命令军队在蓉藤、岑溪等处设伏兵防守,设计诱捕匪首,群龙无首的众匪徒,随即自动解散。大蓉山区的匪患,按照预期效果,得到彻底解决。 康熙三十年(1691年),制府根据张同知上任来的功绩,正欲上折给予保荐,恰遇其丧父丁忧,故保荐而未遂。 张同知告假回家奔丧(丁忧))时,梧州士民沿路设案挥泪送行,出城之道路为之堵塞,不少人竟追随张同知所乘的车马,苦苦相送一百多里,硬是舍不得离去。其后士民为其立碑、建祠,为之纪念好官 张同知。 办完父亲的丧事,由于悲伤和劳累过度,别麓公已是骨瘦如柴形销骨立,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复任,只有告老留乡做名乡贤。乡居间,别麓公手不释卷,仍长期昼夜伏案工作,所作诗文有《焚余草树》、《玉堂集》、《二十一史弹词·注释》不久都刊行于世。 这里要追加一句: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祖孙四代人耕耘的 《二十一史弹词·注》刊行时,已是禹木公逝世后的第一十九个年头。 据史料记载,张三异所辑註的《廿一史弹词·註》附加“明史部分”,后经其儿张仲璜、张伯琮、张叔珽的参入,其孙张坦譲、张坦含、张坦麟、张坦熊、张天忻,和曾孙张任佐等加入校对。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视履堂刻板问世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再版,横亙二百八十九个春秋一直多次再版。这次《荆楚文库》编篆出版委员会又收录入册,共付梓于《张三异专辑》中。加上《张叔珽集》,《张氏宗亲合集》,《荆楚文库》 本次共收录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古籍善本中,现已找到的三十六部(本)。 ![]() 杭州西泠印社不知当年西泠客舍是否在此 别麓公生有五子:正菴公(讳坦含)任罗田教谕;道远公(讳坦宏)为庠生,英年早世;画成公(讳坦麟)内阁学士任仓场总督、郎湖公(讳坦熊)云南布政使;画成公郎湖公为康熙辛卯(1711年)同榜举人;纪楼公(讳坦聪)为康熙庚子(1720年)副榜眼,任云南省路南知州。 ![]() 清代汉阳府城图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