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选错了学习教材,也许你用错了学习方法”我说, “有效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你学了多少,而是你从学习中带走了多少,并且用到了多少。”月初,和一群想在沟通上精进的小伙伴,建立了非暴力沟通小组,重新刷这本书,获益良多。《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有3个学习阶段,看看你在哪个阶段。有时候的暴力沟通是自己“发起”的,刻意练习减轻和减少,这是开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像书中提到的,我们并不能要求沟通的对象也懂它,但是,我们很难不在乎对方。有时候暴力沟通是别人发起的,我们要刻意告诉自己,他是无意的,他只是表达一种评价,他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想顺利通过这个阶段往往并不容易,它是舒适区和练习区的接触地带,也是灰色区域。灰色区域意味着各种不确定、混乱,焦虑、怀疑、失望、责备、放弃~ 感受和需要是开启一个人关注内在自我的开始,所以这个阶段的练习,非常温馨和感动。一起练习的小伙伴,大部分都在这个阶段,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持续的练习,会有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 别人会说,你好像变了一个人 爱人会说,你变得更温柔,更理解人了 孩子会说,你脾气变好了
 大部人会后悔,后悔自己不该那么冲动,后悔自己小题大做,后悔自己管不住自己,结果却是动了手。 大部分人会后悔,后悔自己没必要,后悔自己太过敏感,后悔自己不能这么做。后悔一件事,通常我们会将自己处于道德评判、做比较、推卸责任、强人所难的位置上,通常伴随内疚、羞愧、愤怒的情绪。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方面我们需要压抑自己情绪,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强迫自己做原本就很难做到的事。选择跟孩子动手满足了什么需要?满足了我希望孩子理解和认同父母的需要,满足了我保护孩子未来不受伤害的需要。想到这里,责备自己的心释怀了一些,反而升起了对自己的疼爱之情。现在后悔满足什么需要?满足了我希望可以跟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需要,可以采取一些平和的教育方式的需要。想到这里,我感觉等下我需要跟孩子说点什么,做什么。 有人问我:学长,遇人见事总爱评价坏,这个习惯怎么改?哎,这是个好问题! 10年前,有一位老大哥写了一篇逐字稿,邀请我们3个小伙伴一起来挑毛病,每当挑出来一个问题,那感觉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相互之间还比拼着,看谁挑得毛病多,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挑毛病。 结果,我们挑出来了80多处的问题,老大哥在结束后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挑别人的毛病过瘾是过瘾,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不好啦”。 确实是,评论一件事的坏,并不能让自己有所长进甚至还会让自己沾沾自喜,看不见自己的局限,也不能带来一毛钱的收益。 关注哪一点做得好,值得自己学习,怎样有助于拿出行动和结果,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教育孩子同样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