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六、南汉: 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破广州,广州牙将、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刘谦在抵抗起义军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因此被授为封州(广东新兴县)刺史、贺江镇遏使,经略梧、桂,部下有一万余军队,在岭南沿海一带很有声望。 乾宁元年(894年),刘谦去世,长子刘隐起先居丧在贺江,没有出仕;后来清海军节度使刘崇龟召刘隐入藩镇,任右都押牙兼贺水镇使,以刘隐代替刘谦担任封州刺史。 乾宁三年(896年),刘崇龟去世,李知柔继任清海节度使。广州牙将卢琚、谭弘玘作乱,抗拒李知柔入境。刘隐发兵斩杀谭弘、卢琚,迎李知柔进入广州。李知柔任命刘隐为清海军行军司马。 后来,李知柔调任,徐彦若继任清海节度使,继续重用刘隐,上表朝廷任命刘隐为清海节度副使。天复元年(901年),徐彦若去世,遗表中举刘隐代理清海军留后。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弑杀昭宗、改立昭宣帝,控制了中枢政权;刘隐以重贿交结朱全忠,以求获取更大权力。朱全忠也想收伏刘隐,于是以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 至此, 岭南地区的军政要务尽归刘隐所有。 ![]()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全忠代唐自立,改名朱晃,建立后梁。刘隐因首先上书劝进,以拥戴之功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任侍中,晋爵大彭郡王。开平三年(909年),刘隐晋封南平王。 刘隐刚占领岭南之时,宁远节度使庞巨昭、高州防御使刘昌鲁都不服,屡次和刘隐交战。后来,刘昌鲁等人估计终究打不过刘隐,又不愿意低头,因此携土归附了楚王马殷。 乾化元年(911年),刘隐病重,后梁加封其为南海王,兼中书令。三月,刘隐病逝,年三十八岁,其弟刘岩继承了兄长的职位,称权知清海留后。后梁朝廷加封刘岩为清海军节度使,南海王。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岩称帝,改名为刘䶮,建国号大越,追谥祖父(刘安仁)、父亲(刘谦)、兄长(刘隐)三代为皇帝。次年,刘䶮改国号为大汉,自称大汉皇帝,这就是南汉政权的开端。 自刘䶮立国开始,南汉历代国主大多暴虐残戾、治国无能,因此南汉国力不强;不过,南汉远在岭南,四周没有强大的对立政权,因此才可以长期保持国家存在。 而中原政权的更替过于频繁,基本顾不上远在南方偏僻之地的南汉,所以,刘氏政权一直没有经历过多少存亡危险。刘䶮之后,其子刘玢、刘晟先后继位。 后汉乾佑元年(948),刘晟趁楚国内讧之际,发兵攻楚境,先后克贺州、昭州。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汉在南唐灭楚的时候趁火打劫,发兵攻克桂州,再连续攻克宜、连、梧、严、富、昭、柳、龚、象等原属楚国的州县,将楚国势力彻底逐出岭南地区,并乘胜北进,拿下了楚国的郴州,将疆域扩张至湖南境内。 刘晟时期的南汉,疆域含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全部,以及云南一小部分,海南全岛,湖南南部;另外,还一度占有越南北部(即静海军节度使辖地),不过很快失去。 ![]()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刘晟去世,其长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刘鋹庸懦无能,毫无治国能力,政事都委托给宦官、甚至宫女、巫婆掌管,南汉朝政愈发紊乱。 当时,后周以及继立的北宋都将征伐的重心放在北方以及江南等地,南汉远在岭南,距离遥远,所以才暂时没有遭到中原王朝的攻击,刘鋹的统治勉强能够维持。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北宋已经先后灭后蜀、南平、湖南,随即出兵攻打南汉,连夺南汉的贺州、昭州、桂州、连州,刘鋹居然以为这四州是湖南的属地,宋军既然已经拿下,就不会继续南下,攻击南汉了,愚昧至此。 开宝四年(971年),宋军克韶州,节节进逼,包围了兴王府;刘鋹慌不择路,准备了十几艘大船,满载珠宝,预备渡海逃走;但宋军尚未发起进攻,准备好的船只都被刘鋹的亲信宦官们盗走,走投无路的刘鋹只有出城投降,南汉就此灭亡。 七南平(荆南): 南平,是陕州硖石(河南三门峡)人高季兴所建立。高季兴,本名高季昌,早年是汴州富豪李让的家奴。中和三年(883年),朱全忠任宣武节度使,驻军汴州,李让向宣武军献出大量钱财,被因此得到了朱全忠的赏识,被其收为养子,改名朱友让。 后来,朱全忠在朱友让的府中发现了高季昌,见其容貌非凡、气度雄壮,便让朱友让收其为养子,改姓为朱。此后,高季昌从宣武镇牙将,逐渐升迁为制胜军使、毅勇指挥使。 天复二年(902年),高季昌随朱全忠入京畿道,攻打挟持昭宗皇帝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因为献计有功,帮助朱全忠大败李茂贞,顺利夺回了昭宗,高季昌被朱全忠授命为检校司空、权宋州(河南商丘)刺史,再升为颍州(安徽阜阳)防御使,恢复了高姓。 天祐三年(906),朱全忠攻取襄州,赶跑了荆襄节度使赵匡凝,于是任命高季昌为荆南兵马留后;后梁开平元年(907)四月,朱全忠(朱晃)受唐禅,建立后梁,登基称帝,以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驻荆州。 ![]()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后梁太祖朱晃被次子朱友珪弑杀,第四子朱友贞再攻杀朱友珪,夺取帝位,后梁国势在内讧中日益衰弱。高季昌因此逐渐开始自立,割据荆南,一度断绝对后梁的贡赋。 后梁末帝朱友贞因忙于应付北方对河东的战事,无暇顾及高季昌的小动作,对荆南采取了优容政策,并于贞明元年(915年)封高季昌为渤海王,赐衮冕剑佩。高季昌由此又恢复了对后梁的贡赋。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高季昌得知后,立即向后唐称臣,并以避李存勖祖父李国昌名讳的名义,将名字由“高季昌”改为“高季兴”,随后亲自入洛阳朝觐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一度想要扣押高季兴,但思考再三后放他回了荆南。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庄宗晋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兼尚书令;从此,荆南由中原王朝的藩镇,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即南平国。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明宗因为高季兴在兴教门之变(后唐庄宗因此丧命)后,截留了后唐灭前蜀时,从蜀中沿江船运回洛阳、途经荆州的财帛,还杀死运货的使者,于是出兵讨伐高季兴,攻取荆南的夔州、忠州、万州。高季兴大怒之下,以仅存的荆州、归州、峡州三州之地,叛离后唐,转而向南吴称臣,被南吴封为秦王。 后唐天成三年十二月(929年1月),高季兴去世,由长子高从诲继位。高从诲奉行“事大国以保其业”的政策,交好各邻国,以求南平的平安,继位后立即上表向后唐明宗请罪。长兴元年(930年)),后唐明宗重新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追封高季兴为楚王。 南平的国土,是十国之中最小的,鼎盛时期,也没超出今天湖北西部、以及重庆市的范围。大多数时间内,南平疆域只有荆州、归州、峡州三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市、宜昌市、秭归县一带。 ![]()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子高保融、高保勖、孙高继冲相继承任南平王。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虽然没有多少雄心壮志,但都能遵循先王的遗训,以保境安民、事大守礼为立国之本,因此始终保持着南平国的稳定。历代南平王都没有称帝,而是以中原王朝的臣子自居。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二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去世,部将张文表趁机发动叛乱,宋太祖命慕容延钊、李处耘领军南下讨伐张文表,并“借道”于南平。南平王高继冲年少懵懂,不敢得罪宋太祖,于是迎宋军入城。慕容延趁机率军控制南平国都江陵(湖北荆州),高继冲惧怕不已,只得纳土归宋,南平国灭亡。 八、后蜀: 后蜀,是后唐大将孟知祥所建立。孟知祥是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年轻时得到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赏识,担任左教练使,并成为了李克用的女婿(或侄女婿)。 天祐五年(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逝,长子李存勖继位为晋王,孟知祥得以成为为中门使,随后改任为马步军都虞候。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即后唐庄宗。后唐定都于洛阳,将旧都太原府升格为北京,孟知祥升为北京留守、太原尹。 ![]()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以枢密使郭崇韬为招讨使,奉魏王李继岌(庄宗之子)征讨前蜀。郭崇韬出发前,向后唐庄宗推荐孟知祥为平蜀后的蜀中镇守使。后唐出兵七十天后便灭亡前蜀,于是后唐庄宗正式任命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派他出镇蜀中。 不过前蜀灭亡不久,后唐庄宗因为郭崇韬功劳过大,心中猜忌,于是遣使处死了郭崇韬,魏王李继岌无力控御局面,蜀中因此大乱。后唐庄宗便派孟知祥急驰入蜀,以宣抚地方,稳定蜀中人心。 孟知祥抵达蜀中后,李继岌按计划引军北归,但还没到洛阳,中原就发生变乱,后唐庄宗死于兴教门之变;李继岌无所可依,随即也自杀身亡。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平定了叛乱,即皇帝位,即后唐明宗。 此时,已经控制了蜀中的孟知祥见中原混乱,帝位更替,于是产生了割据蜀中、自立为王的打算。此后,孟知祥多次拒绝后唐明宗的贡赋要求,还诛杀了朝廷派来的监军,又出兵兼并了东川,基本控制两川。 后唐明宗曾经在长兴元年(930年)派兵进攻蜀地,但没有能够降服孟知祥,反而被孟知祥击败。后唐明宗为了息事宁人,和孟知祥和解。之后的三四年,孟知祥经营蜀地、扩张军队,更加稳固了统治。长兴四年(932年),后唐明宗任命孟知祥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成都尹,晋封蜀王。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后唐明宗驾崩,孟知祥和后唐仅存的一点香火情也不复存在(孟知祥的妻子福庆长公主,是后唐明宗名义上的妹妹),自立称帝没有了任何的顾忌和阻力。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国,国号蜀,即后蜀政权。 后蜀建立之时,后唐正逢内乱,明宗养子潞王李从珂与继任皇帝闵帝李从厚兄弟争位,相互攻伐,中原不稳。因此,后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皆背弃朝廷,归附后蜀。 此时的后蜀政权,疆域包括今天的四川(除川西以外)、重庆,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极西部等地。 ![]() 孟知祥称帝时,已经六十一岁,年老体弱,难以支撑,当年七月,孟知祥病逝于成都,其子孟昶继位。 孟昶即位时年幼,没有对外用兵的雄心,只专心于内政。他登基后,铲除了孟知祥时期的老臣,稳固自身统治,但从未参与中原王朝更替时的战事,没有逐鹿中原的雄心,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小利益。 不过,孟昶为人仁厚,大力恩养军士,劝农兴学,使得蜀中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地方富庶安定,蜀地久无兵祸之灾,百姓们安居乐业,三十年不闻兵戈声。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刚刚代周称帝的宋太祖赵匡胤将征伐的第一个目标锁定为后蜀,于是发兵进攻蜀地;而承平日久的后蜀军备松懈、根本抵挡不住宋军的攻势,仅仅六十六天后,乾德三年(965年)正月,成都就被宋军包围,孟昶在走投无路中,出城向宋军投降,立国三十年的后蜀就此灭亡。 九、南唐: 唐乾宁二年(895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时,得到了一个叫做李彭奴的六岁流浪儿,见其聪明伶俐、乖巧可爱,于是准备收为养子,加以培养。 但杨行密诸子很排斥这个不知底细的外来小孩,时常欺辱、针对他。杨行密无奈之下,把他交给亲信大将、右衙指挥使徐温代为抚养;徐温给李彭奴改名为“徐知诰”,亲自抚育,像亲儿子一样对待他。 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杨行密去世,淮南镇左右衙指挥使张颢、徐温迎立杨行密的长子杨渥继承淮南节度使、弘农王。但杨渥为人昏聩、宠幸宵小,不理政务,于是张颢、徐温在天祐四年(907年)发动兵变,软禁了杨渥,改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弘农王。 原本徐温不想加害杨渥,但张颢为了清除隐患,不顾徐温反对,弑杀了杨渥。徐温对此颇有怨言,于是张颢想一并除去徐温。得到消息后的徐温抢先举兵,击杀了张颢,获得了淮南的军政大权。 ![]() 天祐七年(910年),徐温奉杨隆演为吴王,自己则以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侍中、齐国公的名义执掌南吴大权。天祐十六年(919年),杨隆演改称吴国王,徐温则升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太尉、中书令,东海郡王,继续掌握实际权力。 徐温掌权后,因为亲生儿子们大多不成器,而养子徐知诰精明强悍、才华卓越,于是让徐知诰担任升州(今南京)防御使兼楼船副使,掌握地方,作为自己的助力。 徐知诰此后迁任升州刺史、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奉化军节度使,是养父徐温的得力助手,也是南吴最重要的地方实力派之一。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徐温去世,死前准备以次子徐知询接替徐知诰,继承自己的官爵职位,但没有来得及实施就病逝了。徐知诰立即接收了养父所遗下的所有权力,掌握南吴大权,并继承了徐温的东海郡王爵位。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在徐知诰的策划下,吴帝杨溥禅位,徐知诰正式称帝,建立国号齐,追尊养父徐温为齐太祖,以徐氏为齐国宗室。 天福四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即南唐立国之始(李昪改名、改国号之举,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帝位合法性,对抗向契丹称臣的后晋王朝)。 李昪称帝后,行保境安民、弭兵休战之策,国家相对安定,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与其他同时期的割据政权相比,南唐地大国强,文化昌盛,军力强大,是十国中的第一强国。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李昪去世,长子李璟即位。南唐在李璟在位前期,先后灭闽国、楚国,统治疆域达到顶峰。此时的南唐,大致占有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浙江极西部、福建西部,一度还占据湖南(不过很快失去),几乎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抗衡。 ![]() 不过南唐没能将扩张的优势长期保留,在失去了湖南后不久,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后周世宗柴荣连续两次伐唐,大败唐军;李璟被迫去帝号、改称唐国主,向后周称臣,以求自保。南唐原有的江北十四州之地,也被后周所攻占。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第六子李煜继位,即南唐后主。李煜文词艺术水平超然,但治国方面一塌糊涂,在他的统治下,南唐迅速衰败。幸好宋太祖此时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对付后蜀、南平、湖南、南汉等割据势力,南唐得以苟延残喘。 李煜为了不刺激北宋,于开宝四年(971年)去“唐”国号,只称“江南国主”,以此讨好谄媚宋太祖。 开宝四年(971年),北宋灭南汉,江南已被宋朝三面包围,宋太祖以著名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由,又指责李煜拒不来朝,于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发兵渡江伐江南,在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次作战中大败江南军队,李煜的兵力丧失殆尽。 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宋军围攻金陵(南京),经过半年的围城战后,金陵城内外援军断绝,无法继续支持,于十一月二十七被宋军攻破,李煜无路可逃,只得奉表向宋军投降,立国四十一年的南唐灭亡。 ![]() 十、北汉:北汉是十国之中,唯一一个位于中华北方的割据政权(其他九国都在南方,北方基本被五代中原王朝所统治),其实是五代中后汉政权的延续。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为了加强皇权,预备诛杀握有兵权的枢密使郭威,反而被被郭威击败,仓惶出逃中被亲信所杀。郭威得胜入汴京(开封)后,假意提出以后汉高祖刘知远之侄,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刘知远之弟)之子、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意在稳定局面,其真实意图是自行称帝。 但刘赟信却以为真,从节度镇城徐州前往汴京,准备继位登基。郭威对刘赟的不识相、不知趣举动十分不满,抢先一步逼迫皇太后下诏,授自己为“监国”,夺取了后汉朝政大权。刘赟乐极生悲,在半路上就被郭威软禁起来,之后被秘密毒死。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称帝,国号周,即后周太祖。 郭威称帝后,刘赟的生父,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想要将儿子接回太原,但派出的使者却带回了刘赟被毒杀的消息。刘崇闻讯大怒,拒不承认后周的正统,坚持使用后汉乾祐年号,并自诩为后汉政权的继承者,以所控制的河东十二州为“汉疆”,登基称帝,延续后汉传承,即北汉政权。 刘崇因为郭威毒杀了自己的儿子,又篡夺了后汉的江山,因此和后周政权势不两立,即位后便接连出兵攻打后周,连年交战。不过北汉实力弱小、民力疲敝,和后周的作战败多胜少。 见无法单独对抗后周,刘崇便效法石敬瑭,主动向辽国请求归附,向辽世宗称侄,以重金贿赂辽主,希望能得到辽国的援手,共击后周。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刘崇趁机联合辽军南侵,意图一举灭后周(就像当年石敬瑭联合契丹灭后唐一样)。不过刚刚继位的后周世宗柴荣毫不示弱,亲率大军抵抗,在高平之战中之大败北汉军。 刘崇战败后仓皇逃窜,历尽艰辛才逃回太原,北汉也元气大伤,从此再无力南下。刘崇因此忧愤成疾,一病不起,在当年十一月去世,其次子刘承钧继位,改名刘钧。 此后北汉历经刘钧、刘继恩、刘继元三代统治,都是依附辽国,对抗中原王朝,不过一直没有能够占据主动,只能勉强自保。 北汉的疆域,也从来没有扩张到最初的河东十二州之外,只保有今天的山西北部区域(大同还要除外),即太原、阳泉、沁源、代县、娄烦等地,也就是五分之二个山西省。在十国之中,北汉仅仅只比南平大一点点(南平只有三州)。 ![]() 北宋建立后,施行的是“先南后北”国策,首先对南方各政权用兵,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因此,地处北方、又得到辽国支持的北汉得以暂时存留。 开宝八年(975年),北宋灭江南(即南唐),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地方政权并立局面即将在南方结束(此时只有吴越、以及漳泉还留存,不过都将纳土归宋)。因此,北宋即将发起对北汉的用兵,统一从唐中期以来就实际上陷于分裂状况的中华大地。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漳泉、吴越纳土,南方彻底统一,宋太宗御驾亲征,率军讨伐北汉,分四路大军会攻太原。 宋军来攻后,刘继元向辽国请援,但宋军大破辽国援军,使得辽军不敢轻易南下,太原孤立无援。四月,宋太宗亲自到太原前线督战,宋军猛烈攻城,太原西南城墙被攻克。五月初四,宋太宗下诏劝降刘继元,承诺“保尔富贵”。 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刘继元只得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初六,派人向宋太宗递交降表,然后穿着白衣纱帽,出城向宋太宗请降,最后的“十国”政权北汉,正式灭亡。 至此,自安史之乱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终于彻底结束,北宋统一了全国,延续了七十多年的的“五代十国”,正式成为历史。 《十国疆域》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