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茶饮”全盘溃败倒计时!谁在为“立顿王朝”敲响丧钟?

 安喜的空间 2022-08-21 发布于上海
文︱一茶派·策略研究团队
“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全世界就有1252杯立顿热红茶被饮用,119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而立顿每年销售的茶叶净重量相当于约1.4万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
这就是立顿巅峰时候的实力!在全球建立基地和茶厂,有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的原料,在英国的拼配中心拼出固定的口感,一年四季,永远一个立顿的味道。
百余年来,不产茶的立顿,做到袋泡红茶世界第一,不得不承认,立顿缔造了传奇!
然而,终究还是难掩江河日下的窘境,被母公司卖掉。其实,立顿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西方茶饮大溃退,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
01
西方工业降维打击中国传统茶叶?
小偷而已!
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
罂粟果实经加工提炼制成的鸦片,在18~19世纪的东亚作为麻醉毒品被广泛使用。鸦片的种植和加工均在印度——这片由诸多王公国家组成的次大陆,于1757年臣服在大不列颠的王旗之下。在英帝国的庇护下,印度鸦片的经销由东印度公司全权负责。
山茶叶经采摘加工可冲泡饮用,通称为茶。一直以来,中华帝国几乎完全垄断了这种“清澄碧玉”的所有产销环节: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及其他加工方式、批发、出口……一切一切,皆由此一国独享。
▲1840年鸦片战争及其后签订的
《南京条约》
当时的欧洲贵族,没有中国的丝绸穿不了衣服,没有中国的瓷器吃不了饭,没有中国的茶叶喝不进水,促使海量的金银珠宝涌到中国。
为了遏制这一现象,某些国家就开始玩“脏”手段了。
1848年,受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30岁出头的罗伯特·福琼化身“茶叶大盗”从香港来到上海,准备潜入内陆盗取“东方树叶”。
罗伯特·福琼,对植物异常痴迷,见到上海柳杉的第一眼,就想着怎么把它们带回家,偷树是额外的,他目标是——茶叶!
白皮肤、短头发的罗伯特·福琼怎么看都知道是外国人
因此为了避人耳目,他换了衣服,留了辫子换装成一个中国“土财主”,他到了黄山,去了浙东、游览武夷山,在中国人鼻子底下窃取茶叶机密,他搜集很多茶树和茶种运回印度。
在1848年~1861年
罗伯特·福琼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武夷山考察红茶制作工艺,带走了上万株优良茶树,并招募数名制茶老师傅到印度。
1866年时,英国只有4%的茶叶来自印度;
到1903年,英国有59%的茶叶来自印度,而我国销售给西方人的茶叶中,所占比率下降了整整10%。
由于出口减少,中国茶叶大量囤积,因此,洋商在收购中国茶叶时,往往以各种理由联合杀价,可怜的中国茶农们只能卖出从前价格的20%,为了生存下去,茶农只能降低成本。
如此下来,茶叶的质量变低,而下一次洋商会以质量不佳为由,出价更低,如此恶性循环,摧毁了中国茶叶的品质,茶业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可惜,在巨大的危机面前,清政府毫无察觉,中国茶叶错失了近代化的良机,曾经的辉煌,被无情的历史湮灭了。
即便到今天,中国茶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仍不及印度和斯里兰卡。
自从印度开始生产茶叶之后……
1872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
1874年,W.S.莱尔发明世界第一台揉捻机;
1876年,世界第一台切茶机问世;
1877年,维尔·大卫发明墙炒机;
最厉害当属,1930年出现的CTC红茶切茶机
从粉碎到筛分,只用一个半小时涩涩青叶就变成美美的红茶!
新技术的出现让红茶产量提到了新的高峰,加快全球茶产业向机械化发展。
英国人助力茶叶走遍世界的功绩不可抹灭!但偷盗中国茶叶不光彩的历史,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令人讽刺的是,盗窃中国茶叶的罗伯特福琼,不仅被世人誉为印度茶叶之父,还光明正大地出版书籍,毫不避讳自己是如何盗取中国茶叶的。
这样无耻的行为,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美国作家萨拉·罗斯还专门写了本书名叫《茶叶大盗》。罗斯在书中直言:“福琼从中国成功盗走茶种及其相关技术,制造了迄今为止世人所知的最大一起盗窃商业机密的事件。”
02
七万中国茶企不敌一家立顿?
笑话而已!
立顿,世界第一袋泡红茶巨头。
中国茶客眼中的笑话,中国茶企眼中的神话!
1890年,汤姆森立顿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两年之后,站在英国工业革命下的风口上,率先在芝加哥开了分店。开始了全球扩张,逐渐把品牌卖到全世界。
1972年,立顿全球扩张80年之际,全球最著名的个人消费品集团联合利华,收购了立顿的全线品牌。从此,立顿在联合利华这棵大树下,开始了更为强势的扩张之路。
1992年,不产茶的立顿终于进入茶叶始祖的中国。那时候的立顿,实力有点膨胀,它根本没兴趣了解中国茶文化,也对中国的茶叶传奇故事没兴趣,甚至对西湖龙井、铁观音都没啥概念。
立顿看来,中国茶没那么复杂,不管你是什么茶,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一种能喝的饮料,对身体有好处,卫生、快捷、方便、实惠就好了。
茶文化、茶故事,它通通不管,在中国采购茶叶原料,在中国销售立顿红茶。口号还是1890年的: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中国茶企今天打的旗号)。简单粗暴一句话,两个意思:原生态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中国茶企一脸嫌弃的看着立顿:不讲故事、不讲茶文化,你也叫茶叶,呸,垃圾货。
立顿用实力说话,借着改开的春风,趁着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追捧。当时的白领,多以喝立顿为荣。5年之后,就做到了中国茶包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并且,之后很多年,在华业绩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那时候的立顿,可谓是风华正茂。
以至于2008年,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一篇《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的文章,让整个茶行业都为之汗颜。
2007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298.8亿元。然而,立顿一个企业,在全球一年就卖了230亿。
当时的中国茶企,仰望着强大的立顿,只能无奈的叹息。自此,有了7万中国茶企不如立顿的魔咒。
不过,被捧到高处不胜寒的立顿显然有点找不到北了。2012年,立顿曝出9种农残超标的新闻:立顿的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均含有禁用农药灭多威。
那几年,正处于食品安全的风口浪尖,立顿用农药也就算了,居然还隐瞒不报,玩中西方双标。一个农残,一个隐瞒,一个双标。终究还是资本家的茶企,只对钱有感情,对中国人没有感情。立顿在作死的路上,渐走渐远。
当人们再次关注立顿的时候,是2019年11月,网上传出联合利华要卖掉立顿的消息。联合利华赶紧出来辟谣。
2020年1月,联合利华又说,要看立顿的业绩,才决定卖不卖。到了8月,终于下定决心,剥离印度和印尼之外的茶业务。
终于,2021年11月19日,快消巨头联合利华宣布:将以45亿欧元(约327亿人民币)的价格,将其全球茶业务打包卖给PE巨头——CVC资本。立顿也在其中。万物皆有周期,没有永远不败的茶企,只有时代的茶企。百年红茶巨头,终于沦落到被打包出售。
回想这市场开放的三四十年间,立顿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外来者,做到了细分领域的第一。
可问题是,立顿有不可替代性吗?
好像并没有,同样的价格,工业化的原叶茶,可以做到更低。
高端市场,立顿从未触及;
传统市场,与立顿无关;
新式茶饮,立顿入局无门;
从过去到现在,立顿好像只是在时代的推动下,被白领们短暂的偏爱了一回。
而这种偏爱,也并不源于立顿的“标准化”,而是源于对那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时代变了,立顿被淘汰出局也是一种必然。
茶行业,是产业的角逐,产业的背后,是生产力的较量。
20年前,我们从纺织业做起。给发达国家做衣服,一件衣服挣几美分,硬是用汗水和勤劳换来了最基础的原始积累。
然后,又用市场换技术,依靠家电等轻工业万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了钱,买重工业设备,虽然有点落后,但以此为基础研究,也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们有了重工业体系。
我们吃下了最全工业体系,积累了技术,才有了今天在尖端领域的冲刺。局部领域,我们还落后,但整体而言,中国生产力已经超过西方。
生产力反超,作为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就是这一领域,本土企业开始崛起,西方企业走向衰落(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比如茶,2007年,立顿创造230亿财富,而整个中国茶产业,只创造了298.8亿元的财富。
但是,到2021年,立顿仍然是230亿的销量。而2021年的中国茶产业,全国干毛茶内销额就达到了3120亿元。立顿还是当年的立顿,中国茶叶,却增长了十几倍。
天道有轮回。历史,饶过谁!
03
中国茶叶凭什么再次征服全世界?
自信而已!
在中国还是世界中心的明朝,西方人追求的饮品,始终是中国的茶叶,那时候,有几人会追葡萄酒。
西方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逐渐超过东方。生产力外溢到各领域、各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繁荣,才让葡萄酒、奢侈品等西方文化传遍世界。
如今,中国人对西方红酒的追捧,就像明清时代,西方人对中国茶叶的期盼一样。
当中国生产力重新超过西方的时候,西方葡萄酒的好日子、奢侈品也就到头了。所谓奢侈品包、红酒,未来都将中国市场逐渐衰落下去。
终有一天,中国茶叶、要么茶文化,要么深加工等科技领域,要么其它茶领域,必然又对西方形成吊打。
经济是一个整体,茶只是其中的一个循环。生产力发展,创造大量的工业品赚到钱,赚到钱的人才会产生消费,带动消费业的发展,这样一环带一环,大家都有钱了,才会喝杯好茶。
我们要做的,不是模仿葡萄酒,模仿其他谁谁谁的,而是立足于自己的需求,立足服务好国内茶客,等时机到来,再用先进的生产力对外国茶叶形成吊打。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
中国的茶跟外国的茶,客观上已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类型。
国内对茶叶的需求是一种非标品,是工艺品,是文化载体。
就像西方人喝葡萄酒是喝产地年份,酿造工艺一样,我们喝茶是喝茶种,发酵,炒茶技术,是一种非标品。
高端非标品产品,需要大量的附加价值,需要附加值年份,产地,品种,工艺来附加价值,才能形成共识打造品牌。
说起红酒,都知道波尔多,可波尔多是地名,不是品牌名。
高端红酒品牌,大众能认识几个?
作为一种“文化承载物”,中国茶的“价值上限”极高。
正如今日之中华,大街上随时能看到唐制、明制、汉服,越来越多的人抛弃葡萄酒,静下心来品味一杯中国茶。
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行,让茶文化也走向繁荣,这都是生产力发展之后,文化自信的表现。
未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茶叶的美好。
那一天,相信一定不会太过遥远。
幸运的是你我皆处于时代高速发展的洪流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杯茶,敬过往!
凌云壮志,不负韵华。一杯茶,敬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