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飞机、导弹的年代,施琅何以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台湾?

 老羊铲史 2022-08-21 发布于河北

接:“金鸡一叫,龙种全收”,一句谶语,竟验证了收复台湾的时间

1.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成功地收复了台湾,整个过程绕不开这个人物:李光地。

李光地,福建安溪人,比康熙皇帝大十二岁。李光地自幼聪颖,五岁就学。刚刚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写完了《性理》《四书解》《周易解》等著作。康熙九年,成二甲第二名进士。康熙也喜欢理学,所以深受康熙器重。

李光地去世的时候,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知之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者亦无有过于李光地者。

知音呀!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李光地的认可和器重。

从李光地所著《榕村续语录》里,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决策过程。
剧照
2.
最初,李光地对施琅的印象并不好。在北京,施琅亲来拜访,说以他的本事,“海上可平”。李光地没在意,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施琅太过骄狂,未必能成事,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有什么本领。

此时,施琅赋闲在京。此前,时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坚决主剿,他分别于康熙六年十一月和七年四月连上《边患宜靖疏》和《尽陈所见疏》,强调“乘便进取,以杜后患”,“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只因此事“关系重大,不便遥定”,康熙皇帝遂召施琅进京面议。

朝廷在台湾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和谈还是出兵两个观点,康熙皇帝也一直拿不定主意。
这次朝议的结果,主和派占上风,以“风涛莫测,难以制胜”的理由,否决了征台论。随后,清廷裁撤福建水师提督,焚沉战船,施琅则留京任内大臣。
作为一名水师提督,没有了舰队,心有不甘,所以,施琅随时在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他来找老乡李光地帮忙,可惜,李光地没在意。

又过了一天,李光地在另外一个老乡富鸿基家,又说起丁酉(顺治十四年)年施琅在南京抵御海寇的事,侍郎富鸿基夸赞施琅的智略。

富鸿基的赞扬,在李光地的心里,对施琅的印象应该有所改变。

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施琅请李光地在康熙面前为儿子施齐请功,说施齐在台湾,欲为内应降我朝,为贼所杀。

康熙问:施齐果以内附为海上杀耶?

李光地答:施琅既来,琅海上所畏也,恐我朝用之,故彼用其子,以生我疑,不用其父耳。施齐后得便来降,复为海上所得,知其必不能一心,故杀之。

康熙又问:施琅果有什么本事?

李光地回答说:施琅自幼在行间,经历得多,又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

上点首而已。
所以说,千万不要得罪领导身边的人。

这个时候,福建总督姚启圣、提督万正色及喇将军皆争言海贼可平。

这是李光地记录的与皇帝的对话。事实上,在福建和台湾的问题上,康熙皇帝真的非常重视李光地的意见,《康熙起居注》里还有这样的细节: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上御乾清门,诸事奏毕。又福建总督姚启圣复请分别议叙投诚官员杨异宝等,兵部题覆无容议事。
康熙问李光地:杨异宝、江吉原系何人?
李光地说:此系海贼投诚,最不良之人也。

康熙说:杨异宝、江吉原等即着速遣来京。
康熙皇帝要亲自了解台湾方面的情况。
3.
在康熙朝,解决台湾问题最关键的是决心,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决心。因为“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道,不可不察也”。能不打最好不打。直到下令武攻的最后一刻,他也还对和谈抱有一丝希望。

到了五月,大臣们都来上奏折,说海寇不可平。按照李光地的分析,这些大都是畏难有六分,而养寇以自重亦有四分。

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更有《三难六不可》之奏疏,其中有一条是说台湾方面的将领刘国轩志勇不可当
康熙皇帝看后非常生气,怒道:我仗他有本事,委之以重任,而他卻畏服贼將,不成说话。
七月的一天,上朝完毕,康熙又单独把李光地留下,问他:海贼可招安否?
还是对和谈抱有一丝的希望。

李光地说:不能。
康熙问:为什么呢?

李光地说:台湾那帮家伙凭借海上风涛的险恶,一说招安,就提出“不削发、不登岸、不称臣、不纳贡,约为兄弟之国,我们国家如此盛怎么能和台湾称兄弟呢 ”

康熙皇帝又问:既然和谈不可能了,那么现在用兵攻打可以吗?

既然和谈无望,那么只好出兵了。

此时,刚刚三十岁的康熙皇帝决心已定,接下来就是如何打、何时打、派谁去打的问题了。
4.
李光地看出皇帝的心思了,于是就给皇帝提供了下面的情报:

李光地说:听说郑经死了,他们的军师陈永华也死了,现在到了用兵的时候了。俗话说,三世为将,道家所忌,他们已经三世为贼了。但北方来的满洲兵不习水战,上舡便晕,却去不得。必须用南兵,习于舟楫,知其形势,乃可用。
康熙皇帝又问:听说澎湖有重兵守之,其地又无井水可以驻军。且台湾去澎湖甚远,即得到了澎湖,也还是无可奈何呀。

李光地说:是在得其人耳。井少不能久驻兵,至几日尚可有水用。澎湖是台湾的门户,澎湖一失,必內乱来降。
康熙问:你心里有熟识的可以为将的人吗?
李光地说:命将大事,皇上圣明神武,臣何敢与?
康熙说:就你所见,有可信任者,何妨说来。
李光地说:此非小事,容臣思想数日后,斟酌妥即覆旨。
康熙说:很是,汝去想。

李光地也是一个老滑头,明明心里有人选,却还要推脱。
5.
又过了几天,皇帝派明珠来问。

李光地说:仔细考虑,最合适的还是施琅。首先,他全家被海上杀,是世仇,其心可保也。其次,他熟悉海上情形,亦无有过之者。第三,其人还有些谋略,不是一勇之夫。此外,海上所畏,惟此一人,用之,則其气先夺矣。

于是,皇帝就把畏战的万正色调为陆路提督,由施琅任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
施琅上任以后,李光地又想起了那句谶语:“金鸡一叫,龙种全收”,就想施琅是辛酉年出生,海上是辛酉起事,都与金鸡相合。而施琅出京,又即是这一年的八月,按照十二地支,八月为酉月。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最重要。

6.

施琅在战后总结时,首先也是说到了天时。

他说:台湾最大的对手是刘国轩,但从智力来说,我和他差不多,但我们比他多三个优势:

一是我朝刚刚平定了三藩,气势正盛。
二是我们拥有天下的财富,财大气粗,而台湾不过区区一隅
三、以我之众,百倍于彼。

在具体的作战方略上,更显出施琅之与众不同,以奇兵致胜。他说:况且“予非坐待天之成命也”。

熟悉海上的情况,对于施琅来说,这是最大的地利。

人往海上,多用北风,避暑热,吾反由广东饶澎湖南,而用南风。六月十四日,自铜山发兵行。十六日,至澎湖。廿二日,告捷。俱极热時候。以南风缓,夜更靜,海中无泊舡处,夜间以舡旋转于波上,谓之拋洋。不敢直进,停五六日,用间谍侦探,知其的实,便可进兵。
施琅估计:刘国轩精兵不过万人,而自己有精兵五万。刘国轩派副将吴山率精兵三千守炮台,施琅派一文官率老弱数百,日日擂鼓搖旗作登岸状,吴山果不敢下岸助水战。万人去三千,置之无用之地,军势所以益孤。又计吾战舰五倍于贼,遂下令军将,能据上风,用甲乙两船钩住一贼船,先从吾乙舡顺风放火烧之,俟两舡火炽,士卒并来甲船中。如此不须俘获,不须首级,便受上赏。若不能烧其船,有俘获首级,吾斩之。

谋略在胸,信心倍增。二十二日,施琅下令全军进攻,命都督陈蟒、魏明等率船五十艘入鸡笼屿、四角山为奇兵夹攻;命总兵官童义、康玉等率船五十艘人牛心湾作疑兵牵制;亲率大船五十六艘分八队居中进击,直指郑军娘妈宫阵地,并留船八十余艘为后队支援。

刘国轩也亲率大小船舰二百余艘倚险列阵迎战。自辰时开战,双方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己刻,南风大作,施浪令火器船乘风纵发,以火桶、火罐进攻,郑军大败,船舰或被击沉,或被焚毁。

刘国轩率残部退回台湾,施琅遂克澎湖。

是役,施琅军俘敌船三十五艘,击沉焚毁敌船一百五十九艘,郑军征北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等将领三百余员、兵士一万二千余阵亡,郑军果毅中镇杨德等一百六十五员将领率兵四千八百五十三名倒戈投降,澎湖周围三十六岛皆归顺。刘国轩仅剩大小船只三十一艘逃走。

二十四日,刘国轩等到达台湾,会见郑克塽、冯锡范、陈绳武等,述其失败经过,台湾震动。郑军守将何祐、林亮、董腾、蔡添等密与清军通谋,请施琅速攻台湾,愿为内应。

7.

刘国轩逃跑了以后,施琅于是命人捞救贼之落水半死者,共得数百人,医疗亟遣之回。治好了伤送回去了。

为什么要送回去呢?很多人都这样问。

施琅说:我分析刘国轩逃回去后, 没有更多的计策,只有说我施琅要为父亲报仇,到台湾后大开杀戒,鸡犬不留。以此来使众人恐惧,从而尽力死守。我把从水里捞起来的人,问清楚谁是藩下人、谁是冯侍卫人,谁是刘将军人,告诉他们说:

断不报警,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

因折箭为誓,厚赏之银钱而去。

施琅又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刘国轩。买通刘国轩的亲信捎信过去说:
我决不与为仇。他肯降,吾必保奏,而封之公侯。前此各为其主,忠臣也。彼固无罪,吾必与之结姻亲,以其为好汉也。

       亦折箭立誓。

两军交战,攻心为上,打过仗的人都懂。
8.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基本也就算打完了,剩下就是等着受降了。

闰六月初八,刘国轩决计归降,郑克塽派礼官郑平英、宾客司林惟荣往澎

湖,请削发称臣,仍居台湾,以“承祀祖先,照管物业”。施琅不允,令刘国轩、冯锡范二人亲诣军前,“将人民土地悉入版图,其伪官兵遵制削发,移人内陆,听遵朝廷安辑”。

七月初五,刘国轩启郑克塽: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当请将听天,勿贻后悔。

郑克塽从之,令修降表,台湾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在后来分析澎湖战斗过程时,有这样两个事情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件事是战前康熙皇帝都担心的澎湖岛上淡水不足问题。澎湖十七峙,皆海水,苦碱,惟一处甜水,仅可饮三千人。而施领兵三万屯其中,时正六月,又不雨,皆以为忧。忽遍地皆生甜水,许不信,试以手刨沙,皆甜水。

第二件事更是彻底打败了刘国轩的信心。施兵入,刘国轩望海天有黑云起,大喜曰:不须布阵,试开筵饮酒,坐见敌兵覆没也。

因为在平时,云起即作飓风,风作,虽万船可顷刻尽,除非遇雷则解。刘国轩正喝酒呢,忽听有声,就问:此何声也?

当确定是雷声时,刘国轩推翻酒筵而起,说:天意如此,谁能违之!

遂败。

接下来,就是韦小宝戏弄郑克爽的故事了,我也喜欢看《鹿鼎记》。

后人对李光地的评价不一样,孰是孰非,都是旧事,但在施琅收复台湾的事上,他应该是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古今多少人和事,是是非非,谁能分得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