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舥艚历史名人丨叶益:修建江南垟最长的桥——新桥

 厚德丶载福 2022-08-2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编者按】

       “地美多俊木,水秀育英才”。千年舥艚,人文璀璨、风华绝代。在龙港市政协文史组黄孝图先生主编的《龙港历史人物》一书里,记载有70多名龙港历史名人中,舥艚更是占了18人,可谓群星闪耀。“舥艚公社”经前期策划,精心组织了一批稿源,现专门开设专栏,陆续推出一个个舥艚历史人物故事,以飨共勉。让我们穿风越雨,溯古及今,共赴舥艚人文之旅。 

图片

舥艚新桥 林传帅 摄

新桥之名

走进龙港市舥艚新桥村,只见诸水环绕,俨然一派水乡风光,真乃膏腴之地。其东面之河尤其深广,水晰若镜,波澜不惊,静水流深。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桥,似卧虹划过,飞架于河面之上。在桥之畔,旧桥墩仍存,显然是古桥遗迹。
新桥村,古称浦源,属金舟乡二十一都。据《新桥林氏宗谱》(2012年)记载,(浦源)东有琵琶山之胜,南有狮山之瑞,灵峰列于西,横阳江枕于北,且三浦萦回,四壁平畴。故将此地命名为浦源,恰如其分。
新桥之名的的出现,与一座桥有关。据安置于新桥村头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古碑《重建桥记》记载:“……吾乡东南界交以大河川,潆洄两江,东有桥名环浦。源长而渊深,渊深而桥圮。野人多跋涉之忧,行旅有偾车之虑。是亦斯桥创建之不能已也。溯是桥肇兴自叶,其再建自夏公……”
这块碑文清楚地记录了建桥的原由和建桥者。发源于将军岭和荪湖的江南垟水系至阴均陡门注入东海,而浦源正是多水汇合之地。这些河流源长渊深,形如大江,随着年月长久,在湍急的水流持续冲击下,桥梁屡屡毁坏。浦源地处江南垟交通要道,若无桥梁沟通,则行人跋涉艰难,所以历代以来,河上的桥修了坏,坏了修,代代接继,延续至今。
据碑文记载,新桥的始建者乃是叶氏,此后相继者为夏公,可见,正是叶氏修了此桥后,新桥才取代了浦源之名。正如明代福宁教谕章参(龙港市章良人)在林氏谱序中写道:“昔以浦名,今以桥名,沧海桑田之变,信有以也。”

图片

  该图片缪志木提供

叶益修桥

那么这位始建新桥有姓可查的叶氏究竟是何人?他为什么要修这座桥?查康熙《平阳县志》可知,造桥者乃是叶益。
据《叶氏宗谱》记载,新桥叶氏的始迁祖为叶润,字得泽,宋末时自闽入迁平阳县金舟乡东魁里叶处(今龙港市七二村叶处),生子二:培、坦。长子叶培早卒,次子叶坦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以荐举任应州推官,升广西副使。他曾游览南雁荡山留下《踞虎峰》一诗:天产山君石,威陵百兽先。只愁逢李广,射杀向谁怜?”叶坦生五子,叶益为其次子。
叶益,字德谦,元至正五年(1345),以文学而被荐举,任处州录判。叶家是官宦人家,经三代经营,到叶益这一代,已是富甲一方。叶益生性乐善好施,凡见无力安葬亲人尸骨的乡邻,他会热心出手援助。据县志记载,当时新桥地方有数十户人家去世,曝尸野外,无人掩埋。叶益见状,心生不忍,遂设立义塚,出面雇人收拾遗骨放置塚内。每逢饥荒之年,叶益会开仓赈济,帮助灾民活命。
叶益的家门前就是大河,河上的木桥年久失修,官府又置之不理。村民出门要绕远道而行,背负行囊的客旅途经此地,只能望河兴叹。
叶益决定亲自出面主持修桥。此前旧桥大多是用木头搭建而成,虽然简易方便,但很容易朽坏。这次叶益希望能修一座抵御岁月侵蚀、流水冲刷的永久坚固的石桥。
叶益修的是十六间的石桥,修这样一座桥,需要在河中打17根梁柱,以一间9块石板计,则一座桥起码要144块桥板。我们无法想象当时修桥的情形,因叶益所修的不是寻常小桥,而是一座长桥;更何况在河面深广,水流湍急之上修桥,其难度可想而知。试想在元代的农村,这需要动用多少人工?要耗费多少银两?

图片

舥艚新桥 池长峰 摄


但在叶益的主持下,石桥修成了。这座新桥一字排开,让河堑变通途,可以想见,这是何其壮观!村民是多么欢欣,当如碑文所云:“是以观成有日,巩固千秋,过往多人,行通万里。停看长虹跨岸,非同野渡横舟;咸欣阵雁排波,无事乘舆济洧。”
这座新桥可能是当时江南垟最长的桥,它的出现,从此浦源有了新的地名——“新桥”。叶益修桥铺路,利济行人的行善之举,官府和民众给予不吝的表彰。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叶益)初居金舟乡,增尝于宅前巨港建桥十六间,人谓'新桥叶氏’。”
新桥叶氏”的慈善之举,至此在江南流传,为世代乡民铭记。继叶益之后修桥的是夏公,据《建桥碑》记载“......幸有夏八美国学夏毓龙好施善心,喜舍白银一百两重建斯桥,通地士农工商,莫不悦舍乐助,因之挨处募化,捐成□事。”这里的“夏公”即是夏八美国学生夏毓龙,他延续了叶益善举,于乾隆廿六年(1761)重修此桥,从元代至正到清代乾隆,历史跨度达400多年;也就是说,叶益所建的新桥,让行人受益了400多年。

图片

2021年3月16日《今日龙港》副刊

高风永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益后人多英杰,他们延续了祖辈的慈善英风。叶益有五子:定、寰、察、容、宽。
长子叶定,字叔安,洪武六年(1373)由岁贡得荐举,由儒士授遂昌教谕。次子叶寰,处士,生子三:忞、怛、志。其中三子叶志,字存耕,洪武间由太学授光禄寺署丞,他致仕后迁居平阳县城南东山下。
据民国《平阳县志》中的《叶衡传》记载,叶志次子叶衡,字廷衡,号宜休,自幼能文,以岁贡知河南省浚县。浚县是案子多发之地,叶衡到任后,清正如水,官吏不敢欺瞒,小人不敢使坏。曾有盗贼窃子贡之墓,数十人被抓住,叶衡以计审讯,盗贼均服帖。彰德府守将放纵士卒入城,胡作非为。叶衡当机立断,派遣指挥三人,百户十人入城,将这些士卒制服,保护地方平安。叶衡是一名能吏,在任县令期间,断案如神,且操守廉洁,被百姓称为“叶青天”。叶衡的才干受到上司赏识,纷纷向朝廷举荐。但叶衡以年老多病上书朝廷,请求恩准其归家养老。居家期间,号为“宜休居士”,有若干卷诗文遗留。
叶衡之女系张元积之妻,太常博士张真的孙媳妇,24岁时守寡,仅一女尚在哺乳,矢志不渝。张真,字行素,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历官太常博士,湖北省安陆州判官。

     图片

图片缪志木提供


新桥叶氏的崇德行善之风在后代子孙中延续。叶衡长子叶铉,以尚义补散官承事郎。三子叶镗,贡生,早逝,平阳县令王约撰墓志铭,后县令冯彬赠诗:青云远去白云乡,为读残碑泪两行。今日昆阳山下墓,野花幽草焕文章。叶镗之子叶涝,素有才名,有诗集《东山樵唱》传世。
叶铉之子叶溥(1454—1510),字逊周,又字舜周,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遗余力。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叶溥在象口(今昆阳镇象口村)购置渡船,以利行人。又出资修筑万全塘桥。弘治年间,平阳大灾,他与弟叶盛、族弟叶涝一起出粟助赈,救济百姓。又据明童器在《故义官叶公墓志》记载,“(叶溥)以亲老不愿求仕,其孝于亲,友于弟,睦于宗,足为大夫家楷范。性尤好善乐施,或桥于津,或舟于渡,或饭于荒,岁饥馁之徒皆人耳目所共见闻。议者谓有父祖遗风焉。”
叶溥的族孙叶耿,字纯仁,诸生,平阳教谕林近斋、刘鲁桥的弟子。他安贫乐道,为文搦管立就,著有《尚书翼训》《春秋要略》《越东樵语》诸书。
从叶益所修的新桥开始至今,不知道修了多次。但这世上哪有新桥?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要是桥,总是会旧的,甚至会消逝。但是新桥叶氏的建桥利民、乐善好施的高风却在石碑和志书中流传,为百姓所铭记,并激励后世子孙,以及有识之士投身于慈善利民的事业之中,我想,这种义心才是千年常新,至今延续,所以世上说的新桥总是存在的,并永久传承。

该文首发2021年3月16日《今日龙港》副刊

标题为本公众号编辑重拟

读友叶德闯、谢芳推荐

作者陈文苞,笔名芦苇,高级经济师,龙港市政协委员、市作协副主席,龙港城市文化客厅负责人,业余从事文史研究。著作有《思想的芦苇》《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郭心崧传》《锦绣江南垟》《陈定模回忆录》《鳌水苍山》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