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是宋金元明时期一类十分重要的瓷器品种,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生产钧瓷的中心窑场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和以神垕镇为中心的众多窑址,生产钧釉瓷器的窑场还有汝州、鹤壁、焦作等河南中、西、北部地区以及河北、山西等地,甚至南方浙江地区(例如金华铁店)等个别窑场,也烧制类似钧釉的器物。 河南博物院藏钧瓷共138件正式藏品,从来源上说以窖藏出土和移交居多,收购征集较少,1925年鄢陵县城内窖藏钧瓷25件,据《河南博物馆馆刊》记载:民国十四年十二月,河南教育厅据鄢陵县知事张聚奎呈称:寄居本城旧当典院郁川人魏书成家,于本年十一月间,在院内掘红薯窖,得宋瓷盆碗盘碟酒杯数十件,暗招开封古玩商出售,地方攻诘,此项物品已由古玩商运汴,勒令河南图书馆馆长何日章查追此项物品,当由何日章呈覆,以七百零四元,向古玩商赎出,归图书馆保存,旋经古物保存所及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移交本馆,这些瓷器构成了最早的院藏钧瓷。其后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移交30件,包括 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大碗及洗2件,禹县白沙水库采集的钧瓷罐等;还有 1972年禹县老寨沟采集矮梅瓶;1981 年河南省登封县冯湾村窖藏瓷器23件;1984年郾城县十五里店窖藏瓷器7件;1992年淅川县城关西门外丹江水库沉船出土的单柄洗;郑州海关或公安局移交钧瓷4件;河南省文物商店拨交12件;开封市文教局移交、开封市民捐献、开封文物商店收购等24件;1998年从各地市博物馆、文化馆、文管所等机构调入9件。 河南博物院所收藏的钧瓷,从器物类别来说,涵盖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如碗、盘、碟、洗、罐、瓶、炉、缸等,其中碗、盘、碟、洗类居多,瓶、炉、缸类较少,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亦有花盆、盆托等陈设器皿,普通常用器皿有花口、菱口、菊瓣、莲花等式样及大小的变化。 河南博物院藏钧瓷从装饰手法来看,基本上素面无纹,单一的天蓝色、蓝灰色、月白色、灰白色釉,釉面匀净程度有差异,有乳浊和流釉现象。金代时期的钧瓷天蓝釉居多,釉色纯净光亮,元代以月白釉居多。金代早期的红斑装饰显得随意不固定,效果不可预知,形状无规则,如有的是大片的红斑弥漫在天蓝色或天青色的釉中。金后期及元代,彩斑是有规律地点画在釉上,可能是圆盘中的一点、一块、两块或三块对应的彩斑,可能是器物肩部、腹部等对应位置的彩斑。 钧窑天蓝釉彩斑菱花口折沿盘,金代,高3.3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8厘米,1976年方城县拐河菜园出土;板沿,菱花口,浅腹,圈足,通体施天青色釉,有开片,足端露浅褐色胎,盘内大片玫瑰紫色彩斑。月白釉敛口盘,金代,口径 17.3 厘米,底径 5.8 厘米,高 3.5 厘米,1963 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敛口,浅腹,圈足,通体施月白釉,足端露胎。天蓝釉浅碟,金代,高 1.9 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4.3厘米,1925年鄢陵县城窖藏出土;窄平口,口沿微外翻,浅腹,小平底,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蓝灰釉折沿碟,元代,高2.7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 5.3 厘米,河南省文物队工作移交;平折沿,浅腹,圈足,通体施蓝灰釉,外壁施釉不及足。天蓝釉折沿洗,金代,高 7 厘米,口径26.3 厘米,足径 12.5 厘米,1959 年汝州市大峪乡班庄出土;宽折沿上翘,深腹,腹壁圆曲,大环形矮圏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足端露胎,胎色赭灰。钧窑天蓝釉圆洗,金代,高7.2厘米,口径 27.7 厘米,足径18.5 厘米,1978 年长葛石固窖藏出土;圆唇,浅曲腹,大环形矮圈足,底部有五枚支钉痕,布局不甚匀称,通体施天蓝釉,匀净光润,有稀疏的小棕眼,口沿釉较薄,呈黄绿色,器表釉层较厚,有流釉现象,足端露胎部施棕黄色护胎釉。 月白釉荷叶形单柄洗,金代,高 5.9 厘米,口径17厘米,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砖厂出土;体呈6瓣荷叶式,口部微敛,口部一侧出葵式折沿,沿下附耳,耳与腹部相连,通体施月白釉,满釉支烧,底部有三支烧痕。月白釉单柄洗,金代,高7厘米,口径17厘米,1966年从开封市文物商店购买;尖唇,口微敛,浅弧腹,圜底,底部微凹,口沿一侧出菱式折沿,沿下有一环形耳与腹部相连,通体施月白釉,满釉支烧,外底有三个支烧痕。钧窑月白釉花瓣洗,金代,高7.5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11厘米,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砖厂出土;体呈莲花花瓣式,尖唇,瓣片较深,口部微敛,圆曲腹稍外鼓,平底;通体施月白釉,满釉支烧,底部有五个支烧痕,釉面有细小的棕眼,釉层略薄,流动感较强,口沿和花瓣凸棱处釉层最薄,略露胎色,洗内底积釉较厚。钧窑天蓝釉菱口大碗,金代,高12 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8.3厘米,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出土;圆唇,直口,菱花瓣形圆曲弧腹,小圈足高而直,此碗制作精良,仿金银器造型,模制而成,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局部有小气泡,布满小开片,有星散的铁斑,口沿及菱瓣凸起处釉薄,略露胎色,足端露胎,施棕黄色护胎釉。钧窑蓝灰釉大碗,金代,高 11.8 厘米,口径25.7厘米,足径9.4厘米,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出土;圆唇,直口,深弧腹,平底,圈足,通体施蓝灰釉,内壁釉色匀净,外壁有流釉痕迹,细小开片,胎呈浅灰色,胎质坚固细密。钧窑蓝灰釉彩斑碗,元代,高 7.5 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2厘米,1984年郾城县十五里店乡小赵村窖藏出土;碗呈鸡心状,敛口,斜腹,小圈足,通体施蓝灰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露褐色胎,外底有挖足痕迹,釉面不匀净,有黑色杂质及缩釉点,内腹壁有一块窑变紫红彩斑。月白釉撇口出沿碗,元代,高 6.5 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6厘米,1956年开封收购;侈口,深腹,圈足,内外施月白釉,外壁不及底,釉面有开片。钧窑月白釉碗,金代,高9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5.1厘米,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碗敛口,斜腹较深,圈足,通体施月白釉,足底无釉,施釉均匀,胎质坚硬。金代的敛口斜腹碗一般施满釉,足端施酱色护胎釉,做工精细;元代的此类碗一般施釉不及足底,削足痕迹明显。钧窑撇口斜腹小碗,金代,高 5 厘米,口径 12 厘米,足径 3.5 厘米,河南博物院旧藏。墩式碗,金代,高6.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8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敛,圈足,通体天蓝色釉,玻璃质感略强,釉层薄处显青色,釉层厚处有流釉痕迹。钧窑月白釉红斑缸,元代,高1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0.5厘米,1984年郾城县小赵村窖藏出土。敞口微内敛,深腹微弧,近底处内折,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外壁对应位置有紫红斑两处做装饰。内底无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足。钧窑蓝灰釉双耳罐,元代,高9.2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6.9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敞口,短颈,肩部置对应小圆系,鼓腹,宽圈足,通体施蓝灰釉,釉不及底足。钧窑月白釉彩斑罐,元代,高 17.8 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7厘米,禹县白沙水库采集;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胫部斜收,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外壁施釉至胫部,肩部对应位置有彩斑两块作装饰。钧窑天蓝釉三足炉,金代,高 13 厘米,口径14.3厘米,腹围47厘米,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尖唇,直口,平折沿微上翘,短直颈,圆鼓腹,圜底,下承三兽足,通体施天蓝釉,釉面光亮匀净,除足底外施满釉,内底有三片无釉,用于套烧,露胎部施棕黄色护胎釉。钧窑灰白釉板耳炉,元代,高 14.2 厘米,口径10厘米,1996年河南省华源文物发展公司调拨;平口,板沿,鼓腹,圜底,外底部隐圈足,削足痕迹明显,下腹部承以三足,肩部附二板耳,板耳的空隙处分别贴塑双系,做工较繁复;通体施灰白釉,釉色暗淡无光,外底有垂釉痕迹,内外底及三足均无釉,胎质较为粗糙。
▼元 钧窑彩斑碗匣钵 钧窑彩斑碗匣钵,元代,高10.4厘米,口径26.3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整体呈漏斗状,直口,折腹,下腹斜收,匣钵内有一钧窑彩斑碗,碗敛口,斜腹,圈足,通体施月白釉,釉色略暗淡,口沿部有彩斑装饰,外足底露胎,削足痕迹明显,有乳突。鼓钉式盆托,高 9.1 厘米,口径 21.9 厘米,足径15厘米,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梨园地出土;直口方唇,弧壁浅腹,平底,下承三个如意形足,口沿与近底部有两周鼓钉装饰,通体满釉,内天蓝釉外茄皮紫釉,釉层光亮,足端及外底有酱色护胎釉。 六角形花盆,高 13.5 厘米,口最长 24.5厘米,口最宽14厘米,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梨园地出土;整体呈六方形,下承六如意形足。底部有 6 个小圆孔,分布均匀,为渗水之用;通体满釉,内天蓝外茄皮紫,足端和外底有酱色护胎釉,底部有支烧痕迹,底部有数字“六”,为烧造时所刻,以标示花盆形制的大小。 钧窑蓝灰釉胆式瓶,元代,高28.3厘米,口径 4 厘米,足径 6.8 厘米,河南省文物商店拨交。圆唇,小口,长细颈,颈中部微收,卵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蓝灰色釉,釉层微薄,釉面布满细碎开片及铁黑色的细纹,足端及足底露胎,圈足部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有挖足痕迹。钧窑月白釉花口瓶,金代,高 18 厘米,口径 6.5 厘米,足径 5.6 厘米,1962 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五瓣荷叶形口外侈,细长颈,折肩,瓜楞腹,上腹鼓,胫部斜收,胫部近足出有一凸棱,高圈足外撇,通体施月白釉,花口口沿及胫部凸棱处釉层薄,略露胎色,圈足及颈部凸棱部有积釉、垂釉,圈足外近足端及圈足内施有酱黄色护胎釉,外足心满釉。 钧窑荷叶口大瓶,元代,高 64 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22厘米,1976年临汝县纸坊乡赵西村出土;六瓣花口外侈,瓣片圆折下垂,两个瓣片相接处尖锐锋利,长颈,中部微束,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喇叭形高圈足,足端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呈流动状,尤其是下垂的瓣片、颈部莲瓣下及凹弦纹处釉质凝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