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越反击战历史真实:开战3天解放军就全线突破了越军防御

 猎户座的文件夹 2022-08-22 发布于四川

关于1979年发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几十年来流传有很多说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次作战解放军没有打好,既不了解战区地理,也不了解敌情民情,麻痹大意,盲目乐观,制定了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在实战中接连遇挫,损失惨重,没有教训了敌人,反被敌人所教训等。

客观而言,上述的这些观点包含有部分事实,但整体论调偏于极端,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外电报道。当年,国外诸多媒体都发表了对这场战争的分析,其中有不少是戴着有色眼镜评论我军的作战过程,所作出的结论并不都是客观的。例如,我军在作战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也付出了血的代价。然而以总体战况而论,我军发挥得还是不错的,攻占了所有想攻占的预定目标,粉碎了浅近纵深越军的抵抗,达到了自卫反击作战目的,实打实教训了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教训。

1979年开战之初,越军的防御体系分为三线。其中一线是边境20公里纵深内,越军苦心经营多年,构筑了不计其数的明碉暗堡和地下工事,组织多重火力配系,主要以地方部队和民军守卫,采取节节抵抗方针,竭力迟滞我军推进并消耗我军力量;二线是2050公里纵深内,除建设大量永久、半永久和野战相结合的阵地工事外,还将主力部队机动展开,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增援、阻击和进攻等作战,配合一线部队夹击我军;在50公里纵深外,越军依托城市构建防线,采取坚守战略,并抽调南线侵柬作战主力回援北方,以扭转及稳定战局。

如仔细考察便可以看出,越军的上述作战方针有其明显的弊端。即苦心经营一线阵地,企图在这里拖住我军,最好就地挡住我军,控制或结束战争。因此,越军的战线划分明确,二线机动主力部队不会轻易前往一线增援,而是固守本战区。同时一线部队注重支撑点式环形火力坚守,通常未计划也不鼓励以兵力互相支援的机动作战。如此一来,越军从战略到战术都显出了消极倾向,面对解放军50多万部队的大兵团攻击,一线部队各自株守,互不应援,结果只能被我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实战结果非常明显。从217日打到19日,在3天时间中,东线高平方向我军斩断3号、4号、166号公路,包围朔江,攻占东溪、复和,打到博山,威逼高平。谅山方向我军已攻占同登大部地区,正围攻几处核心阵地群之敌。在七溪、禄平方向,我军分别歼灭班腮、长条山、支马、龙头地区之敌,粉碎了越军一线防御;西线红河以西方向,我军攻占谷柳、保胜、坝洒,歼灭守敌,正向纵深谷珊、柑塘地区发展进攻。红河以东方向,我军攻占老街、班菲、拔坡、孟康,围攻发隆,也基本突破了越军一线防御。

也就是说,开战不过3天时间,我军就全线突破了越军经营多年的一线防御阵地,大部夺取敌阵地,小部正实施最后围歼。越军一线部队损失惨重,或是被歼,或是溃散,基本丧失了成建制抵抗的能力,只好钻山入林,变阵地战为游击战。至此,我军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自卫反击战的大势已不可动摇。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并不是外电报道和坊间揣测所能撼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