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临证精华》—— 荨麻疹诊治经验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2-08-22 发布于四川

本病临床极为常见,患本病者,以中青年为多,女性似更多于男性。中医谓之瘾疹、痒疹、风丹、游风。其病因主要与风邪密切相关,如由外感风邪,郁于腠理,欲出,表气闭郁而门户不畅,欲进,里气尚未大衰而道路不通。邪气进退无路则郁于膜腠,膜腠外通肌表,内联五脏,是津气升降出入的道路。风邪羁留腠理,膜络挛急,外不得疏,内不得泄,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以致气滞、血郁、湿阻。攻于皮肤,与卫气相搏,即成风丹。

受年龄、性别、体质诸因素影响,临床所见,本病有风热、风寒、血热、湿热、血虚、气虚、阳虚等多种证型。观今日中医临床之风气,则多不深究病因、病性,概以血热、风燥论治,所用以凉剂、润剂为多,是愈治而表气愈闭,里气愈结,正气愈耗,邪机愈陷,终成积年难愈的顽固性病证,甚至转化为肌肤顽麻、关节肿痛、经筋挛痹、心脉阻滞、肾气衰损等重证、难证、怪证。

吾师指出:本病见证虽多,但每次发作时大多都因感风寒而起,此际治疗多应以疏散风寒为主,首选方为局方消风散。更有久病不愈,或发作欲死之重顽型荨麻 疹,多为血虚、阳虚之证,只要见证确凿,血虚者养血通络息风,归脾汤为首选;阳虚者温阳活血息风,真武汤为首选。化裁运用,自有奇功。

【病案讨论】  表卫郁闭风丹案

廖某,男,8岁,四川宜宾人,其父为某医院儿科医生。1975711日,因全身起风疙瘩就诊。时逢吾师正在当地带学生毕业实习,巧遇应诊。

家长代述:此子一个多月前突发风疙瘩,遍身皆是,奇痒难受,西医诊断为荨麻瘆,认为属花粉或其他过敏原所致,经抗敏治疗,病情减轻,但继而频繁复发,或三五日,或一二日一发,发则团块累累,遍布全身,瘙痒难耐,哭闹抓挠,终无宁日。数用抗炎抗敏西药、凉血息风中药及民间单方,百无一效。今天上午9时许在玩耍嬉戏中又突然发作。

问诊:大便溏薄,小便正常,风丹多发于玩耍打闹之际,或暮夜时刻,发作时心中烦躁,团块局部有刺痒感。望诊:舌尖微红,苔薄黄而润;切诊脉浮滑。

诊断:风丹。

辨证:风邪郁于腠理。

治法:疏风开郁。

方药:局方消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

羌活 12g    防风 15g   荆芥 15g

川芎 15g    厚朴 10g   茯苓 15g

陈皮 10g    僵蚕 10g   蝉衣 5g

连翘 15g    赤小豆 15g

    水煎服,21

1剂未终,丹块退尽,服完1剂后药不再进。此后吾师在多次回家省亲时追访,仅此1剂中药之后,风丹从此未再复发,其父叹为神奇。

讨论

[1] 患儿风丹发于嬉戏打闹之际,或夜暮之时,对诊断辨证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动则生阳,阳动而丹发,是知表卫有气机郁闭,膜腠有风邪郁滞,由舌尖较红可知郁久而有化热之象,阳动则正气鼓动于内,邪气骚动于中而有外向之势,然表卫不开,邪不得泄,外达不能,气津凝闭而成丹块痒疹。暮夜为阴气渐升之时,阴愈升则阳愈遏,阳愈遏则邪愈闭,邪愈闭则津气升降之机愈碍,机体正气欲祛邪外出以恢复正常生理机能的要求愈益强烈,此丹发实闭而生变之征。

[2] 8岁顽童,稚阴稚阳之体,生机正旺,且病程并不太长,正气未伤,或所伤亦微,故凡补益之品皆不用,只要顺势而为便能腠开邪达。

气血两虚风丹案

赵某,女,21岁,199342日风丹反复发作两年就诊。

自述:近两年多来,全身起“风疙瘩”,反复发作,每发成团成块,灼热瘙痒难忍,严重时头面团块密集如肿,西医诊为荨麻疹。曾服抗炎抗敏西药及凉血疏风止痒中药多剂,每次服药后团块即逐渐消退,但疗效不巩固,移时又发。今晨骑自行车外出办事,约1小时后返家,即又复发。

问诊:每次发作,均在受风遇冷之后,如月经期遭遇风冷则其发最剧,无口渴、便结、尿黄;望诊:头面、四肢散在顶部苍白、四周淡红之团块,舌红,苔微黄、滑腻;切诊:六脉浮滑,重按无力。

诊断:风丹。

辨证:气血不足,风寒郁表。

治法:祛风散寒,佐益气养血。

方药一:消风散化裁。

羌活 12g   防风 15g   荆芥 15g

川芎 15g   厚朴 10g   茯苓 15g

人参 5g    陈皮 10g   紫苏 15g

藿香 15g   大枣 15g   生姜 10g

  水煎服,11剂,连服3

二诊时,患者谓:服前方1剂即块散痒消,但仍谨遵医嘱,服完3剂。服药期间小便清长,大便畅解呈条状,舌上腻苔已退,审六脉浮细无力,是邪气已尽,表郁已解,但气血不足,表卫不固,故遇风冷则发。

方药二:拟归脾汤化裁以善后。

人参 10g   黄芪 30g     白术 15g

桂枝 10g   大枣 15g     当归 5g

白芍 15g   川芎 15g     生姜 10g

龙眼肉 10g      炙甘草 10g

  水煎服,21剂,连服15

讨论

[1] 风丹色淡,苔润,无口渴,尿黄、便结是本案辨证要点。遇风冷则发,经期发作尤甚,也是重要的辨证依据。治疗要点贵在及时疏散外来之邪气,最忌寒凉抑遏,闭门留寇!

[2] 丹块灼热瘙痒是风寒外束,表气闭郁,营卫壅遏,邪正相争之象,不可误为风热温毒,更不可误为血热。风热当见口渴气热、苔黄乏津之征;血热当见唇舌绛红、丹色深红、心烦易怒之象。

[3] 风丹反复发作,历时数载,是正虚邪恋之象,故风丹退净后当益气养血,佐调和营卫以善后,才能使气血充盛,营固于内,卫守于外,而邪无可乘之机,容留之所。不可一见风丹、痒疹,便谓温毒、血热,妄投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之品,误用则更伤其正,更滞其邪。更不可把“治风先治血”孤立地理解为“凉血”一法,活血、补血、温血皆在其中。

阳虚风丹案

袁某,女,43岁,四川宜宾人。1980年春,因患风丹,每发即昏倒,两度住院,仍未根治,时吾师正在宜宾带学生毕业实习,患者乃登门求治。

自述:23岁结婚,共顺产3胎,自生第一个小孩后不久,即断续散发风丹,开始发作量少,丹块稀疏,间隔时间也较长,用民间新笤帚烘热后在丹出局部刷扫数次即愈。生第二胎后,发作次数增加,丹块也较前增多,民间疗法效果不佳。生第三胎后,丹发越来越频繁,丹块成片相连,心中嘈杂慌乱,继而昏倒,不省人事。经中西医内外科治疗,效果不佳。问诊:此次发作始于今日晨起,只觉心中慌乱不适,尚未昏倒。长期大便溏薄,食生冷易腹泻;望诊:精神尚可,形体略胖,面白不泽;切诊:六脉细缓,沉取略弦。

诊断:风丹。

辨证:阳虚气郁。

治疗:温阳益气。

方药:真武汤加味。

制附片 30g(先煎60分钟) 

白芍 10g   生姜 20g   茯苓 30g

当归 10g   黄芪 50g   人参 10g

白术 15g      炙甘草 10g

  水煎服,11剂,连服3

1剂未尽,风丹完全消散,3剂尽而精神转佳,饮食倍增,大便畅解成形。为求其长治久安,嘱21剂,续服5剂,此后病情从未复发。

讨论

[1] 导致风丹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外感,有内伤,外感中又有风寒、风热、风湿、湿热,内伤中又有血虚、血热、气虚、阳虚等种种不一,单纯外感者少,内伤而兼外感者最为多见。诊断时当详审细察,以明辨其性质,然后对证施治。绝不可以某一法一方通治之!

[2] 今日之时弊,在于一见发疹、发丹、发斑,大多不详加辨证,便主观臆断为火热内炽,草率运用凉血解毒甚至泻下之剂,寒证、虚证误用,或致邪机内陷,或致阴阳两伤,病情加重。

[3] 阳虚发丹相对较少,难辨而又难治,非温阳不能内固元气,非益气不能外固藩篱,非养血活血不能交通营卫,沟通表里,故三法并用,共奏殊功。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