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蔓萝花 2022-08-22 发布于安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又一段大分裂时期,出现了合称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正统朝代,以及合称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南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十个地方割据朝代,一共15个朝代。

       那么大家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又有多少了解呢?五代十国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呢?

       所以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十大历史事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清流关之战

早在北宋建立前夕,赵匡胤的大名就威震江南,尤其是江南的南唐帝国。

事情还要从后周世宗皇帝在在位初期说起。

柴荣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因此登基不久,先是挫败北汉和契丹的入侵阴谋,紧接着,又把目光对准了割据江淮的南唐帝国。

此时的南唐皇帝还不是李后主,而是李璟。

李璟和李煜一样,平日里热衷写诗填词,因此对于磨刀霍霍的后周,还没完全认清。

因此,当后周军队大举进攻南唐的时候,后周军队可谓长驱直入,很快攻占南唐大片土地。 南唐皇帝慌了手脚,急忙派遣十余万唐军前去迎敌。

而周军虽然武力强大,但毕竟此时在人家南唐地盘上,南唐军力虽差,但毕竟占地理优势,因此,南唐军队发挥长处,在清流关(今滁州境内)安营扎寨,利用有利地形,抵御周兵。

柴荣听说南唐军队驻扎清流关,也知道清流关一时半会儿难以攻克,因此犹豫了——这战争还要不要继续进行下去?

此时,赵匡胤前来请命:表示愿意率领两万军队,攻陷清流关。

虽然赵匡胤主动出头,但柴荣还是犹豫:毕竟清流关地势险要,而且关内指不定有多少南唐精锐…… 倒是赵匡胤有一番分析:南唐方面无非依靠有利地形,倘若关内真有精兵,只怕早就出关迎战了,也不至于这样躲在关内。

柴荣认为赵匡胤分析的有道理,于是命他派人攻打清流关。 赵匡胤领兵出来以后,倒也不急着攻城,而是趁着夜色,偷偷带兵埋伏在清流关附近,等第二天天亮,清流关的唐兵探子出关的这个机会,赵匡胤趁机冲入关内,因周兵进关。

南唐军士对此一切毫无准备,如今闻听周兵入城了,立马军心溃散,可怜十余万唐军,死的死、降的降。

这一战,南唐损失惨重,而赵匡胤也凭此战威震江南。


九、柏乡之战

五代初,后梁太祖朱晃(即朱温)与据有河东的晋王李存勖为扩展各自势力,加紧争夺河北诸镇,矛盾日益加剧。柏乡之战就是河东晋王李存勖援助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在柏乡(今属河北)地区抗击后梁的作战。柏乡之战是梁晋争霸过程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大战,此战败后,梁朝的精锐兵力损失惨重,朱温为之骄傲的“龙骧”“神捷”军全军覆没。河北的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王镕、王处直全面倒向李存勖,梁朝从此一蹶不振。李存勖基本控制了河北地区,后晋的优势越发明显。

朱晃早疑王镕与李存勖相通,深恐其日后势强难以控制,欲尽早除之。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一月,朱晃以讨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为名,遣杜廷隐率兵3000进驻深州(今深州市),杀王镕所属该城守兵,王镕乃遣使乞援于李存勖。适值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亦遣使自定州(今定州市)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晋源镇),欲共推李存勖为盟主,合兵攻梁。晋将疑其有诈,李存勖认为疑而不救,正中梁计,遂遣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率部出井陉口(今井陉东北),屯赵州(今赵县)。

十二月初四,朱晃闻晋、赵联兵,命宁国军节度使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潞州招讨副使韩勍为副,自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率兵4万北上,会魏、洺、邢(今大名东北、永年东南、邢台)等州兵3万,于二十一日进抵柏乡。王镕再次向晋告急。李存勖亲领大军经赞皇(今赞皇县)东进,二十五日,至赵州与周德威会合;王处直亦派兵5000支援。二十七日,晋军进至柏乡北五里之野河北岸待机。

李存勖急于取胜,主张乘后梁军不明晋军虚实,出其不意,速战速决。周德威鉴于彼众己寡,后梁军闭城不出,晋军难以发挥骑兵之长,建议退兵高邑(今高邑县),诱其出城,突袭破之。李存勖纳其策,退兵高邑,并遣游骑袭击出城刈草之后的梁兵,致梁军断马草,坐骑多死。

五年正月初二,晋诸将率精骑迫后梁军垒门诟骂,后梁将王景仁、韩勍被激怒率军出战。晋军且战且退,将后梁军引至高邑南,时晋将李存璋已以步兵阵于野河之上。后梁军横亘数里,争先夺桥,被守桥之赵王军和晋军力战击退。李存勖欲亲自率军反击,周德威以为后梁军士气尚锐,难以力胜,建议待其饥疲而后战,为晋王所纳。两军对峙自午至暮,后梁兵饥渴,士气锐减,王景仁引东阵兵稍退。晋将周德威见势大呼“梁军败逃了!”晋军大喊而冲击,后梁军惊怖溃退。周德威、李嗣源从东西两翼夹击,李存璋亦引步兵奋力追杀,后梁军仓皇败逃,死2万余,精兵损失殆尽,杜廷隐等闻讯,也屠掠深、冀二州而去。周德威等乘势南进,连克数城,于二月退兵。


八、湖广内乱

湖广一带有荆南、楚、武平、南汉和静海。荆南又称南平国,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为后梁太祖的将领,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治所为江陵。荆南地小势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其君主高季兴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

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公元924年被后唐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正式立国,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后唐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署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孙儒部将马殷带部分人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907年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即武穆王。其势力涵盖今湖南与广西北部,对外臣服五代各朝,对内平定乱军、强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

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即长沙府。楚文昭王马希范时期扩地至今广西东北部,国势颇盛。然而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国势大乱,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

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他们拥护宗室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以刘言为武平军留后,率军占据朗州(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拥立。

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后,南唐元宗趁机于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楚国亡。同时间南汉北取桂州(广西桂林)一带,占据整个岭南地区。隔年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区。

刘言被后周封为武平节度使,由于与王逵对立而被王逵与周行逢所废而死。而王逵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为止。

南汉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907年被后梁封为彭郡王,后又先后封为南平王、南海王。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龑继位。刘龑再统一岭南后于917年称帝,即南汉高祖。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隔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高祖与邻国和好,推广科举制度。然而本身残酷奢侈,每视杀人则喜,宠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宁。

942年南汉高祖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南汉殇帝贪图享乐,当时有张遇贤叛乱,隔年被其兄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虽然夺取楚国容州(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是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先后有15个兄被他杀害,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

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其间静海(今越南北部)开始脱离中国统治。西汉第一次统治交趾,而南汉是最后一次统治这里。


七、白藤江之战

白藤江之战(越:Trận Bạch Đằng)指的是938年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因发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

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

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刘岩自己则屯兵海门(今广西省博白县),为刘弘操的后应。

南汉崇文使萧益认为此节气多雨且又道路难行,劝谏刘龑暂时放慢进兵的速度,多用乡导带路。但刘龑不听,仍命令刘弘操率水军进兵,从海口(下龙湾)进入白藤江。

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大罗城(Cổ Loa),杀死矫公羡。在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制造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的江心里,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涨潮而上升,淹没了这些木桩。吴权当即命令部下率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向前攻击,吴军佯败而退。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军追击,到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

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暴露了出来。许多南汉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继纷纷沉没,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吴权的伏兵四起,趁机驾小船袭击南汉军,与之展开白刃战。

南汉军大败,损失过半,主将刘弘操阵亡。在得知刘弘操阵亡后,南汉君主刘龑恸哭,率残部回国。

吴权击败南汉军后,在939年称王,建立吴朝,都城古螺(Cổ Loa)。从此以后,南汉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开始走向自主独立发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从中国独立。


六、高平之战,又称巴公原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县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市与泽州县交界处的巴公镇)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


五、郭威灭汉

郭威灭汉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也算是一次政权的更迭。当时说来也是神奇,这后周的开国 皇帝 郭威原本是后汉建立的主要开国功臣之一,因此受到了汉高祖刘知远的极度宠爱,并且受任他崇高的职位。

后来在刘知远病重之际,他就委托郭威成为了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君主。奈何现今的地位已经不能使郭威得到满足,

因此他便发动了政变,最终覆灭了后汉政权,自己登基为帝,建立了后周,这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

公元950年,时任后汉枢密使兼邺都留守、天雄 节度使 的郭威正式带领 军队 起兵攻入了东京,覆灭了他一手辅佐创建的后汉政权,开始了他的统治。

根据历史记载,在汉高祖刘知远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隐帝刘承祐继承了皇位。对于郭威这位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也很是尊重,拜他为枢密副使。在郭威的帮助之下, 他成功的坐稳了皇位,也开始对国家的事物精心处理。

公元948年,河中地区以及陕西地区的割据势力相继带领军队反抗后汉政权的统治,郭威接受任命,前往平定这些混乱。

这郭威本来就颇有军事才华,因此等他到了之后不久便成功地结束了这些叛军首领的性命。在这个过程中,郭威所展露的军事才华以及对士兵们的关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爱戴,这也为他后来覆灭后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乾祐三年,后汉统治者本就年轻,因此对于朝中人的意见来者不拒,尤其喜爱他人的谗言,因此在小人的刻意冤枉之下,竟然不顾忠臣含冤杀害了一批先帝时期的有功之臣,并灭他们九族。甚至在这之后又暗中让军队中的人前去暗杀郭威,以及其他朝廷重臣。

后汉皇帝害怕这件事情泄露之后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便急忙命令各地方的节度使立马率领军队进入京城护驾。所有的一切都在顺着皇帝的安排所进行的,却不料他所派遣前去刺杀郭威的人认为郭威忠君报国,实在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不愿意杀害他,反而劝他带领军队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入京,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

郭威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将此人作为前锋率领骑兵在前面先行,自己则率领着主力部队跟在后面。他们沿着黄河一路南下,

等到皇帝知道兵变的消息传来之后,就急忙派遣手下将领赶往河南一地阻击。当时郭威的军队已经到了澶州,当地的节度使李洪义竟然不战而降,并主动带领着自己的军队跟在郭威身后。

在这之后,陆陆续续的也有其他官员效仿,就这样,郭威在行进的过程中力量不断扩大,令皇帝害怕不已。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皇帝急忙派遣了左神武统军袁支、前邓州节度使刘重进等人率领京城中的禁卫军埋伏在赤岗一带。

等到郭威到了之后,便与他们形成了对峙之势。由于敌我情况不明,因此谁也不敢贸然出兵,都选择按兵不动。

第二天皇帝前来前线慰问军队,没想到军中一将领慕容彦超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竟然直接率领军队对郭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郭威也毫不畏惧,立马让人前去迎战。在这场战争中,慕容彦超的坐骑不慎跌倒,仓皇之下只好选择撤兵。

与此同时,郭威还派遣了另外一股军队直捣黄龙,打进了皇帝所在的大本营,最后皇帝也被乱军所杀死,郭威就这样顺利的进入了东京,邀请太后临朝称制。也是在这一年,辽朝军队前来掠夺,得知消息之后,郭威立马奉命出师抵御辽人入侵,等到军队到了州,将士们不满郭威现今地位,便决定拥护郭威为皇帝。就这样,后周代替后汉,后汉正式灭亡

实际上自己登基为帝只不过是郭威的一个安排罢了,他早在北上抵御契丹人入侵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彻底的打算,只不过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得到天下人的支持罢了。

郭威灭汉,最终导致后汉灭亡,并建立了五代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也就是后周。这也宣布着五代十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后周时期。

作为一个较为强大的王朝,后周的出现为北宋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极大的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四、洛阳兵变

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

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

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

三、朱温篡唐

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建都东京汴梁,称洛阳为西都。

简介: 唐哀帝天祐二年十月(905)年,朱全忠因急于谋划篡唐自立之事,遂返回大梁。 天祐三年(906年),朱全忠为控制河北,对割据幽、沧(治今北京,河北沧县西南)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与其子刘守文发动进攻。占据河东的晋王李克用乘机攻占战略要地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朱全忠被迫烧营而退,恐内外离心。

天祐四年(907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开封称帝,国号梁(后梁),改元开平。自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时期。


二、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个事件对宋朝立国和国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指中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契丹建国后,就是我们说的907年至916年时,虽然常常向南侵扰五代的北部边境,但是阿保机称帝时曾派使者向后梁称臣以求得册封,后梁封契丹为“甥舅之国”。后梁取代的是唐朝,之前契丹一直是向唐朝称臣的,据说建国后还是很畏惧后梁的。

契丹与中原王朝是朝贡的关系,但契丹的势力不断壮大,武力已完全可以抗衡中原,只是还没有机会长驱深入中原。唐朝时契丹就经常会骚扰农业地区,从北部草原深入到中原,深入到南部农业区,但是当时的军队或者说是藩镇,还是能够抵抗得住它的。

公元936年,这是一个历史的拐点,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河东反唐自立,反对后唐,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此时的辽太宗只有三十多岁,而石敬瑭已经快五十岁了,但是石敬瑭为了恳求辽太宗出兵,就称辽王为父王,他们以父子称呼。后来,后晋的灭亡也是因为石敬瑭的后代不愿意称比他晚一辈的人为父亲,不听从辽朝,辽朝出兵把后晋给灭了,这是后话。作为条件,两年后(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这对辽朝的发展非常重要。契丹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主要生活的区域就是现在的内蒙,它没有真正的农业区,到农业区只是来骚扰。

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因为北京也称为是燕,所以说燕云十六州就是大同到北京这中间的一大块地方。在历史上这个地方应该是比较富饶的,农业还是比较发达的,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

十六州中间有七个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和任丘、涿州到保定这一块在太行山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就是我们现在山西的那些地方,也包括张家口那边。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约120,000平方公里。它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收复它。我们说宋朝的经济文化很发达,但是宋朝的军事武力不行,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与燕云十六州的失去有很大关系。宋朝军事比较弱有两个客观原因,一是防御游牧民族的天险没有,二是宋朝一直处在一个农业区,它没有草原,如果跟少数民族决斗的话,一定要组建骑兵。

汉武帝时期和唐太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武功强盛的时候,他们那时候强盛就是因为有草原,有河西走廊,有坝上草原,这些草原使得中原王朝能够组建一支骑兵。再加上农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这样就能够把少数民族的侵扰危害减低到一个最低程度。

宋以后的王朝在骑兵建设就明显不行了,所以明朝比宋朝要强多了,但是还是不能跟少数民族相比。割让燕云十六州主要是让中原王朝的北部失去了天险。

辽朝占领十六州以后把皇都改为上京, 把原来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要注意的是,北京视为中国的首都就肇事于辽朝幽州,后来金朝又继续在这里营建都城,然后再到元朝在这里建立大都,再到明朝北京、清朝北京都是首都。

所以中国历史上北京作为首都可以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但是那个时期是割据纷争的,燕只能作为一个小国家,不能作为是一个中原王朝或者一个盛大王朝来讲。所以北京的建立就可以追溯到辽朝在这里建为南京。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是致使中原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近二百年。


一、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此时他七岁的儿子继位,朝政由他的母亲管理。这时边境传来辽军压境的消息,太后不知所措问计于宰相。宰相范质不明真假,急令赵匡胤领兵御敌。

但是赵匡胤却以兵少将乏为理由不想出兵,不得已,范质给了赵匡胤权力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马,赵匡胤这才答应了下来。

陈桥兵变的故事发生于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着兵马出了京城。当大军到了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的时候,部队便停下不走了。此时军中有人故意散布谣言,说当今皇上年幼,他们辛苦的功劳会被忘记。

这天晚上一批将士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假装醉酒的赵匡胤的身上,并且高呼万岁。此时的赵匡胤半推半就的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求,但是对将士们约法三章:进了东京城,一定不准烧杀劫掠,不准扰民。将士们都齐声答应了。

后来赵匡胤就带着这批军队回到了后周的京城,由于朝廷里面有内应,所以赵匡胤很容易的就占领了京城,接着赵匡胤又平定了一些拥有重兵的节度使的反叛,以上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了。

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介绍: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变,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兵变,陈桥兵变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员的伤亡和战乱的影响。

隋唐之后,中国版图再次混乱不堪,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的纷争中不管哪次兵变都是伴随着流血和牺牲,而陈桥兵变却是通过近乎和平的方式让皇帝选择了禅位,成就了兵不血刃进行王朝更迭的奇迹;因此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同一般的。

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在于改变了政权的争夺方式,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争夺过程中,轻则掳掠,重则屠城,而这种通过多方政治手段,如此平和的兵变实属罕见。除了争夺方式的变化,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