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桂和珅甘肃平叛遭大雨,汇报后乾隆震怒:地方官上报的可是旱灾

 历来现实 2022-08-22 发布于北京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发生一起农民起义,乾隆帝委派爱将阿桂率一万兵马前去镇压。同时,让宠臣和珅也随军出征。

此次农民闹事的规模较小,乾隆的用意也简单,让两个心腹大臣前去解决,肯定不会出岔子,也让他们多攒一点军功,以后要提拔他们的时候,比较方便一些。

却不料,这场仗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这一股农民起义军并非不堪一击,尽管人数不多,但战斗力相当顽强,大有宁死不降的气势。

两个月下来,起义军一直在兰州城外的华林山上抵抗,让阿桂的大军怎么也攻不上山,多次进攻都无功而返,还损失了不少人马。

战局一时无法取得进展,双方就此僵持不下。

阿桂有些恼火,心里很烦躁,我一个堂堂军机大臣,指挥一万多清军竟然奈何不了区区数百农民起义军,这事要是传出去,脸面往哪儿放?!若是被皇上知道了,肯定要问罪不可。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并且一连下了三天。

阿桂心里一琢磨,这暴雨来得太及时了,正愁不知该怎么跟乾隆汇报军情呢,这不是老天爷给了一个天大的理由吗?

于是,阿桂跑回大帐里面,拿起纸笔,洋洋洒洒就给乾隆写了一封奏折。

“本月初六日,大雨甚是滂沱,初七、初八连绵不止,直至初九始晴,未能按时剿灭匪情,请皇上问责……”

因为担心不下雨了,阿桂停笔后,即刻命令600里加急送往京城。

乾隆打开一看,并未生气,也知道这暴雨之下,山路泥泞不堪,大军行进困难,那就把日期往后延迟一些时日亦无妨。

想着两位心腹大臣在外打仗辛苦,乾隆提起笔来,打算写一些安慰的话,想来想去,突然就觉得不对劲了。

前几天才刚刚收到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发来的奏折,说是甘肃再次遭遇严重旱情,请求朝廷拨银赈灾,他们到底是谁在说谎呢?

由此,一桩清朝惊天贪腐大案徐徐拉开了序幕。

自乾隆39年起,整整连续7年,西北大省甘肃送来的奏本,都说是遭遇灾情,而且是同一个原因,那就是严重旱灾。

陕甘总督勒尔谨、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现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这三名大臣均口径一致,都表示此事千真万确。

乾隆因而习惯成自然,在他的印象里,甘肃就是久旱之地,根本不可能下暴雨。如果谁要是说甘肃下雨的话,那就是信口开河,说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所以,乾隆接到阿桂的奏折,立即起了疑心,以为他在说谎,于是派密探前去甘肃打探,查查两人究竟谁在说谎。

不久,密探回来禀报,甘肃近来确实连日下雨,并无旱情。而宠臣和珅也在此时发来密报,说是暴雨不停,导致“平叛困难”。

乾隆龙颜大怒,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竟敢谎报旱情,简直是胆大包天!难道甘肃连续7年的旱情都是假的吗?如果是,这一帮贪官简直无法无天,罪不可恕!

愤怒的乾隆即刻写了一道谕旨,让阿桂暂时先别平叛了,直接转任钦差大臣,奉旨查甘肃连续7年旱灾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从粮仓查起。

那为什么要从先查粮仓呢?这件事还要从7年前说起。

乾隆39年,甘肃大旱,粮食欠收,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请求赈灾。

乾隆有些为难,国库当前也并不充裕,于是把群臣召集在一起商议。可是商量来了许久,也没有人想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勒尔谨就给乾隆出了个主意,说要不咱们“捐纳监生”。

所谓“捐监”,实际上就是让有钱人家的子弟向朝廷捐助一定的钱粮,充实地方的粮仓,而朝廷作为回报,给捐助者发一个监生的身份。

也就是说,这些人算是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

可别小看这个身份,要知道按照朝廷的律例,监生不但可以直接参加高级别的科举考试,甚至还可以直接当官。

简单来说,相当于就是“买官鬻爵”。

乾隆开始并不同意这一种搞乱朝政制度的行为,如果这样的风气开了先例,其他地方也会不断效仿,到时并不好收拾。

勒尔谨就开始劝,说这并不是直接买官卖官。因为这监生虽说是可以做官,但他毕竟不是官,而只是一个学位,性质不一样。

此时国库毕竟不宽裕,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大概算下来需要150万两银子去甘肃赈灾,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乾隆经他这么一说,又考虑了许久,觉得这赈灾钱若是地方官府能够解决一大半,朝廷不用全部承担的话,也确实是个好办法,也就同意了。

不过,乾隆虽然同意勒尔谨的建议,同时也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是只能捐“本色”,不能捐“折色”。所谓“本色”,就是指黄灿灿的粮食,比如说小麦、大豆这些东西。而“折色”当然就白花花的银子,要粮不要钱。

二是乾隆要亲自钦点一位靠谱的清官去甘肃监督,并且还要掌管一省的财政大权,这样就可以杜绝贪污腐败的现象。

当然,这样的人并不好找,必须有财务能力,最好以前有在甘肃工作的经历,这样做起事来能很快上手。最重要的是此人必须清廉,不能见钱眼开,否则一切免谈。

在乾隆看来,那些“捐监”的人,捐的都是实打实的粮食,如此一来能够就地赈灾,让受灾百姓有粮食吃饱肚子,同时也可以防止官员贪污。

毕竟贪官总不能把一车一车粮食往家里搬,就算他死命搬也搬不了多少,更何况还有一个朝廷命官在那儿监管呢。

那么,该选谁好呢?乾隆选来选去,最后选了浙江布政使王亶望。

王亶望是山西人,举人出身,按乾隆的要求,拥有一定财务能力,曾经在甘肃当过知府,至于清廉方面,乾隆也有自己的判断。

这个王亶望的父亲,曾经做过江苏巡抚,为官一生,两袖清风,那是老百姓心目中有口皆碑的好官。

因而,乾隆认为有这样的家风,王亶望的人品肯定也错不了。

就这样,甘肃有了“捐监”的政策,朝廷也放心很多,认为一切顺利。

即使甘肃连续7年上报旱灾,乾隆也一点都不担心,也从来不怀疑,因为甘肃可以自行解决大部分赈灾问题。

直到阿桂前去平叛,说是一直下雨,这件事情才突然出现了大反转。

阿桂接到谕旨,按乾隆的旨意,开始动身去甘肃全省各地粮仓查访,却发现里面不仅没有监生们捐献的粮食,甚至连国家储备粮也是严重亏空,这让他吓了一大跳。

于是,阿桂立即把此事上报,把乾隆气得浑身发抖,亲自提笔拟旨,命令阿桂马上查案,一定要追查到底!

无论是何方神圣,阿桂都必须奉行不可畏难、不可姑息、不可做好人的三个原则,将他们绳之以法,彻查审问。

不久,陕甘总督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等甘肃省级大臣均被擒获,全部分别押解到京城刑部大堂,接受审讯对质。

三人却连连叫冤,说自己哪敢贪腐,罔顾圣恩,对于为什么没有监生捐献的粮食,他们解释说是监生太少,捐献的粮食不够多,而灾情又过于严重,已经全部都发给灾民了。

至于国库粮食亏空,那都是下级官员做假账,自己只是失察而已,请朝廷明察。

事情都到这一步了,这三人还互相串供,死不认罪。却不料,阿桂自有办法,并且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

不久,甘肃平庆道的道台福宁也被抓到京城,阿桂不由分说,就先命人赏了他四十大板,才问他是否知罪。

福宁是王亶望的亲信,一顿重重的板子打下来,屁股早已皮开肉绽,立马就开口求饶,把所知道的一切都招了。

原来,甘肃七年旱灾,实际上都是“捐监冒赈”。一直都是假冒灾情,然后官员们集体侵吞赈灾的钱粮。

乾隆那“只捐本色,不捐折色”的规定,到了甘肃就没有实现过。

自开捐之日起,全部都是收“折色”,从来不用交粮。当然,这些白花花的银子,最后全部都进入了贪官们的腰包。

据福宁招供,各地报灾分数,俱有藩司议定,具奏补取道结,获取空白,由藩司填空,从未亲往验看,放赈亦不监视。

就是说,那评定灾情严重与否,完全由王亶望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官员只要把空白的报灾单,放在他的面前,想填多少就填多少,这简直是令人发指!

按照清政府的规定,捐纳一名监生,至少需要捐43石粮食,相当于现在的三吨多粮食。而王亶望直接改成了捐银55两。

王亶望如此胆大妄为,抗旨不遵,就不怕东窗事发掉脑袋吗?

只能说,人在金钱面前,全都会保持贪婪的本性。

王亶望亦不例外,经过一次“试水”以后,胆子逐渐变得越来越大。

原来,王亶望到达甘肃三个月之后,就向乾隆汇报了关键的战果,共计收监生2万余名,粮食80余万石。

乾隆自然十分高兴,对勒尔谨、王亶望等人夸赞有加,说:“实力为之,勿始勤终怠可也!”

当然,乾隆还是有所怀疑的,毕竟甘肃土地贫瘠,以往全省一年上缴国库的粮食也不够50万石,而王亶望三个月就收了80余万的粮食,比以往一年多出一半多,这显然不太正常。

于是,乾隆派钦差前往甘肃开始调查。钦差跑去一看,甘肃各地粮仓确实是处处冒尖,装得满满当当,完全没有问题,这才没有继续再查了。

实际上,王亶望早已在钦差大臣来的时候,就命令下面的官员们,在每个粮仓上方都装了一层隔板,板上堆粮食,表面看起来满满的,下面却是空空如也。

王亶望见朝廷官员如此好糊弄,胆子就大了起来,有了第一次,后面就开始了贪得无厌的“捐监冒赈”计划,并且一干就是七年之久。

阿桂奉旨偷偷查访粮仓,才将他的计划彻底暴露!

那么,竟然是谎报灾情,无中生有的事情,为何七年来,甘肃上下如此多的官员,就没有一个正直的官员,将这件事告上朝廷呢?

这就要从清朝灾情汇报的流程说起。但凡地方遇到灾情,都必须层层上报,而不是由地方官员直接向朝廷上奏折。

就是由县报到府,府报到省,再统一汇总到布政使那里,最后由王亶望这种省里的高级财政官员对灾情进行反复核实,然后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赈灾份额。

不过,甘肃很多地方官员很快就发现,如果真有灾情上报,却怎么也报不上去,因为根本就见不着王亶望。

当时,甘肃有一段民谣:“一千见面,两千留饭,三千射箭,否则就两个字:不见!”由此可见,王亶望的坏名声,早已到了众人皆知的地步。

除此以外,王亶望还公然明示地方官员说,谁要带他好,给他塞银子,就给谁多一点赈灾份额。谁要是待他“平常”,就算有灾也不报。

这样一来,全省的地方官员顿时来了精神,因为只要得到更多份额,那官员们也同样能挣到更多钱财。于是,他们也心甘情愿贿赂王亶望,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多,就能获取更多的份额。王亶望就这就样无法无天的发了大财。

如此恶性循环下来,甘肃的天灾,就演变成了人祸!全省地方官员们贿赂的钱不能白送,大灾成了小灾,无灾成了有灾,最后全省上下所有官员无一不贪,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就有了乾隆46年的农民起义,一些无法生活的人忍无可忍,开始拿起武器进行反抗。

据史料记载,7年来,甘肃共计有274,450人报捐监生。官府共计收银15,094,750两。而这些大部分被全省官员侵吞,只有少部分用在灾情上面。

案件到处水落石出!乾隆看到这个结果,立刻就下了谕旨,说:“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干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就是说,这帮贪官太可恨了,只有让他们人头落地,方解心头之恨,全部杀无赦。

乾隆也是一时之气,真到了定罪杀头的时候,还是犯难了,这要为什么呢?

按照大清朝律例,官员贪污1000两银子以上就要处死。此案经过一番调查,却发现甘肃全省知府以上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低于这个贪污数字。

如果要是严格按照当时律法执行的话,那么甘肃的整个官场,恐怕就为之一空,陷入无官可用的尴尬境地。

乾隆听了奏报,对此颇有些无奈,不得不重新下谕旨,说:“若概予骈诛,朕心有所不忍,自当赃私之多寡,以别情罪之轻重。”

就是说,把你们全部杀掉,还是有些于心不忍,只能按照贪污的多少来定罪名的轻重。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计算,乾隆才最后传旨阿桂,把那些贪污2万两以上者处决,而这个标准高出了大清律例整整20倍之多。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日,兰州刑场被全城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争先恐后要看看平生难得一见的大场面。

这一天,十九名贪官被押至这里,跪成一排,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举起大砍刀,手起刀落,人头瞬间落地,老百姓立刻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集体处决,甘肃还接着发生了四起,一直杀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因为依照2万两银子的标准,被砍掉的官员竟然高达56人,其中包括省级官员3人,道一级官员2人,余下均是府、县一级官员,最后都成了刀下亡魂。

此外,还有多达120多人受到流放、杖刑等处置。自此,这次震惊朝野的“甘肃捐监冒赈大案”才落下帷幕,算是对甘肃广大老百姓有了一个交代。

贪官永远是杀不尽的,这起大案后续还牵出了一起案中案。

几个月后,乾隆接到了抄王亶望家产的名录清单,却发现少了几样东西,因而,根本就不相信上报的奏折。

即使这份清单上琳琅满目,其中物品就多达2000多件,册子连起来长达30余米,可是仔细查看这些物品,全都入不了乾隆的眼睛。

众所周知,乾隆是艺术鉴赏家,对于古玩字画、奇珍异宝之类都颇有研究。

因而,当时官员都会在他寿宴之时,或者是逢年过节之际,给他进贡各种奇珍异宝,以求换取加官进爵的机会。

当年,王亶望从甘肃调任浙江任职,就曾经向乾隆进献过不少好宝贝,其中以玉山子、玉瓶最让乾隆爱不释手。

尤其是大块玉山子,经过能工巧匠之手,雕刻成山水景观,玲珑剔透,看上去宛如仙境,一直让乾隆念念不忘。

因为念及王亶望的父亲一生为官清廉,乾隆有些过意不去,最后还是退了回去,让王亶望送给他父亲收藏。

如今时过境迁,乾隆此次仔细查看清单,这几件最爱的东西却并不在上面,自然就起了疑心,料定可能是查抄王家的官员起了贪心。

于是,乾隆又派出阿桂、和珅继续查办。

究竟是何人如此大胆?正是时任闽浙总督陈辉祖。

此人是官宦世家,父亲陈大受曾经位居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务,当年亦是乾隆跟前的大红人。

陈辉祖有了这个爹,子凭父贵,没有参加任何科举考试,就获得了官职,按照当时的叫法,名为荫封。后来,经过他自己多年的努力,逐渐一步步爬到了闽浙总督的位置。

按理说,这陈辉祖也并非愚笨之人,朝廷将这抄王家的大事交由自己全权负责,理应办的得干净利落,不辜负乾隆的信任才行。谁料,陈辉祖还是动了贪心,或者是心存侥幸心理,误以为物品如此之多,弄一些据为己有不会被人知晓,却偏偏掉进了泥沼,再也无法翻身。

这一天,陈辉祖带人进入王亶望的府邸,当手下人把王家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珍奇异宝往院子里一堆,眼睛立刻就看直了,步子也迈不动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贪欲最终还是占了上风。陈辉祖当时就命令手下,把清单上4000多两金子,登记时全部改写成银子,一下子就贪污了8000多两的差价。

这还没完,陈辉祖对于那些古董字画也爱不释手,同样想出了办法,该怎么弄到手。

他命令管家刘大昌跑到卖杂色玉器的店铺,精心左挑右捡了一批玉器,总共花费了30多两银子买回来进行“调包”。

阿桂拿着陈辉祖交给朝廷的册子,然后找到登记册子的人一询问,事情就暴露了。

最后发现,陈辉祖把王家的金子、金叶、金锭共约4748两全部装进腰包,然后从家里拿出来7万银子替代。

至于那些玉瓶、玉山子等稀世宝物,全部用一些玉簪子、玉佩、小玉兽等玩意直接调换。

铁证如山面前,陈辉祖只能低头认罪。据他交代,共替换了玉器、古董字画共13件精品,每样都价值不菲。

如此风口浪尖的大案面前,陈辉祖却选择顶风作案,等待他的只有死罪难逃。

王亶望的下场当然也是身首异处。据史料记载,他共贪污白银300多万两,也算一个大贪官了。

当然,如果他比起后面的和珅来,还是小巫见大巫,这也是后话了。

至于兰州城外华林山上那一股农民起义军,见到朝廷如此诛杀贪官污吏,也没有了反抗的决心,不久后,队伍就自行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