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街的发展变迁

 二马仔 2022-08-22 发布于北京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是北京市的东西轴线,也是北京最重要的一条街,被誉为“神州第一街”,在我国政治生活和全国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神圣的地位,体现着首都和国家的形象。

长安街溯源

长安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大都城墙建成后,在南城墙内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顺城街,全长约6. 7公里,宽度约20米。顺城街就是现今长安街的雏形。

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时,将内城的南城墙向南推移了约2华里,原城墙位置变成了街道,这便是最早的长安街,东起崇文门内大街北口,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北口,全长约3. 7公里。该街东西各有一门即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其名得自盛唐时代的都城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长安街即以此得名。此时的长安街由于中间有T型广场的阻隔,东西长安街并不相通。

清朝沿用了明朝北京城的布局。顺治时期,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改名为东长安门、西长安门。在今北京饭店前建东长安牌楼,在今府右街南口建西长安牌楼,在今东单和西单还建有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东长安门以东到东单牌楼称为东长安街,西长安门以西到西单牌楼称为西长安街。乾隆时,在东长安门与东长安牌楼之间(今公安部办公大楼门前)建有三座门,称东三座门;在西长安门与西长安牌楼之间(今国家大剧院门前)也建有三座门,称西三座门。

明清时期的长安街与其他街道一样为土路,皇帝经过前要先“黄土垫路、净水泼街”。1905年,东长安街修成石砟[zhǎ]路,1907年,西长安街修成石砟路。

民国时期的长安街

民国时期,长安街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阻隔变为贯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皇家走向大众。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影响的日益深入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的城市布局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时任内务总长朱启钤[qián]等人的推动下,古老的北京城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长安街的格局随之亦被打破。为方便交通,191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边的红墙被拆除,仅剩门阙。从此,天安门广场向普通百姓开放,东、西长安街得以贯通。随后又开辟了府右街,打通了南长街和南池子,开辟社稷坛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1917年,长安街建成柏油路,成为北京城的一条主要交通道路。

为了城内与东西郊交通便利,1939年在长安街东、西两端城墙处各辟出一门,东侧为启明门(今建国门),西侧为长安门(今复兴门)。后来又修建了向东、西两侧延伸的道路延长线,分别是从建国门到西大望路和从复兴门至玉泉路。这一时期,东、西长安街分别被更名为东、西三座门街。到北平和平解放前,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尽管是北京的主要交通干道,但其通行状况并不顺畅。

长安街的规划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北京的城市建设,先后多次组织力量对长安街进行规划,对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进行改扩建,最终使其成为城市的东西轴线和宽阔的交通干道。

新中国成立至1959年

这个时期的长安街是在人民政权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开始建设的。为巩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长安街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进行了一系列市政道路建设和城市建设。

1952年8月,拆除了原来仅存的长安左门、右门门阙;1954年8月,拆除了西长安牌楼和东长安牌楼,形成了东单至西单的长安街雏形;1955年拆除了庆寿寺双塔及其周围建筑;1956年5月至11月,打通了长安街向西道路,修建西单至复兴门35米宽的沥青路;1958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中央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彻底打通长安街,把长安街从东单、西单往东西方向分别延伸到建国门、复兴门,并建设十大国庆工程;1959年,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的长安街全部拓宽为35—80米的大道。与此同时,一系列公共建筑和各部委行政办公建筑也开始兴建。到建国10周年前夕,长安街两侧共建设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文化宫等12座大型建筑,使长安街成为了一条最重要的政治性大街。

20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

1964年,在万里副市长主持下,北京市政府组织市规划局等6家在京设计单位对长安街进行了全面规划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完善了长安街规划。但由于历史原因,该方案未能实施,长安街的建设处于停顿状态,这期间只建成了毛主席纪念堂、长话大楼和北京饭店东楼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首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长安街的规划与建设又成为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1985年,首都7家设计单位及专家共同制定了《关于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规划综合方案的建议(草案)》,明确了长安街作为政治性、文化性大街的规划原则,长安街的建设进入快车道。

在道路建设方面,80年代修建了复兴门立交桥、建国门立交桥、大北窑立交桥,提高了长安街交通通行能力;在天安门广场北侧建设了地下通道,解决了行人横穿长安街与机动车相互干扰的问题;90年代修建了公主坟立交桥和木樨地立交桥;沿长安街修建了地下通道和人行过街天桥,保证了行人与行车安全。

在城市建设方面,80年代长安街上新建的建筑有9座,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国际饭店、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大楼等,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90年代长安街上新建的建筑有21座,如长安俱乐部、商务部、中粮广场等,建筑面积约266万平方米,建设总量是前40年建设总量的4倍。到20世纪90年代末,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两侧的建筑格局大体完成。

这个时期,长安街两侧的建设以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为基本特征,行政办公和文化类的公共建筑比例减少了,金融机构、商业财团投资建设的商业金融类建筑明显增多。90年代新建的21座建筑中,属于行政办公和文化类的有7座,占总数的33%;属于商业金融和写字楼类的有14座,占总数的67%。这一变化真实反映了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时代特征。

199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进行全面整治。经过近一年的整治,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面貌为之一新,道路交通、环境景观、照明系统等各方面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庄重、素雅、大方、协调的长安街风貌。

新世纪的长安街

进入21世纪,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新时代,长安街的规划建设也进入提高完善期。为进一步提升长安街的环境品质,以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京市总结了2008年奥运会前环境整治的经验,从2009年初开始对长安街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包括路面大修和景观提升两大项工作。这次整治强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多的展现了长安街和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

2010年6月,长安街西延道路工程规划方案获得批准,长安街向西延长到门头沟的石担路,使长安街长度达到51.4千米。2013年,长安街西延线项目破土动工,百里长街终于名副其实。不断延伸的长安街,不仅从空间上拓展了北京的功能,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带动了北京的进一步发展。

新世纪,长安街的定义被逐渐扩展。随着首钢搬迁至唐山曹妃甸,长安街西段开始进行更新,科技感十足的永定河大桥于2019年建成通车,成为长安街上的新地标。随着北京重要政府机关搬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为长安街东部沿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安街历经了600多年的岁月变迁。随着伟大祖国日益繁荣昌盛,长安街必将以一个更加欣欣向荣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诉说着历史,也诉说着未来。

来源:“北京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作者:孙刚;原文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