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五)诸葛丞相

 金色年华554 2022-08-22 发布于上海

本文作者:尚书小嘉字文可

诸葛恪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稍稍设饵,就钓上来了一条巨型鲨鱼。吴建兴元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下令,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出任都督代自己挂帅,以胡遵、诸葛诞为将统兵七万猛攻东兴,同时由王昶、毌丘俭两路分别出征江陵、武昌。这两路虽然看起来和诸葛诞的计划没有差别,但既没有主力也不是精锐的这两路军队,任务不再是引诱荆州、扬州的吴国方面军,反而是牵制住这两州可能支援主战场的援军,为东关方向的决战创造环境。

文章图片1

[1]东兴之战主战场方向的行军示意图

而在东关一带,魏军的主力可以只面对吴地的东吴军队,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虽然战略上要攻击在东关堤早有防备的吴军要塞略显被动,但巨大的兵力差足以弥补这一点,起码看起来不至于轻易落败。

诸葛恪闻讯,在建业召集四万兵马火速赶往前线支援。而此时的魏军已经先一步抵达了东兴堤,并对周围吴军建筑的二城展开了猛攻。吴军修筑二城时面水居险,占据了地利,胡遵便修建浮桥让大军渡水,利用兵力优势把大军分成数队展开昼夜围攻。东兴堤方面的孙吴守军知道如果要塞失陷,那吴军就再没有主场优势可以凭借,也利用高峻地势拼命挡住魏军的进攻,双方一时打得僵持不下。

文章图片2

[2]光荣《三国志13》中的胡遵形象

诸葛恪知道,虽然吴军布置的城防坚固,但被七万人围攻也终究会有失陷的一天,便派遣丁奉、吕据、留赞、唐咨四将带领前部先走一步,支援东兴。孙吴悍将丁奉或许是认为现在吴军的支援速度还是太慢,亲自请命带领三千员精兵,脱离大部队先走一步抵达战场。当时正是十二月深冬,丁奉借助向北猛吹的寒风,两天就到了东兴堤一带,和魏军前部接触。胡遵知道吴军支援必经此地不敢怠慢,亲自统领诸将在附近的堤岸上守株待兔。听说吴军救兵飞速到来,胡遵着实吃了一惊,可实际一看却让他大为意外,这些昼夜兼程赶往前线的吴军不但兵少,而且因为一路上趟风冒雪拼死赶路,几乎冻成了雪人!

此时的胡遵、诸葛诞等魏军将领,正在大雪中吃着火锅喝酒取暖,一见这么可怜兮兮的吴军,不由得纷纷笑出了声,冬天这么强行军还怎么打仗?哪怕来的个个都是施瓦辛格,到了这也早成了强弩之末。而吴军不顾天气来到前线,看见魏军在战场上大办派对更是倍感愤怒,我们日夜兼程不顾天候赶到这,路上能吃的只有梆硬的干粮,魏寇却在这喝酒吃肉,像看猴子一样看着我们!

丁奉出身低微,本是一员偏裨小将,全是靠着作战悍勇不怕流血才能在吴军诸将中节节攀升占据一席之地。惯于执行危险任务的他,立马察觉到魏军前方兵少无备,可以趁着现在大赌一把,回身对士兵们说道:“立功封侯拿爵位赏赐的机会,就在今天(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

如果说方才魏军还有那么一点担心吴军反攻,那丁奉等人接下来的行动就把他们的戒心降到了零:这些吴军居然脱了盔甲和上衣,放弃了长柄武器,只拿盾牌和钢刀试图攀岩上堤!

胡遵带了这么久的兵,从来没见过有人这么打仗,其他魏军看了也笑得更欢,没想到这队吴兵一到前线,立刻就开始给他们表演自杀行为。魏兵本以为这些人过一会儿就会因为寒冷自己冻僵,但不久就察觉到了情况似乎不对。怒火和重赏点燃了他们的身体,只有三千人的吴军不但没有自己折腾死自己,反而还越来越起劲!

这个时候胡遵再想布防严阵也晚了,缺少防备的魏军火锅会里闯进了吴军,就如同老虎进了羊群,魏兵的大部队居然被丁奉带领的三千人冲得溃不成军。后面的魏军部队看到了前面的同伴溃逃,还以为吴人的主力大部队到来,再也控制不住军心,纷纷向后越过浮桥逃命。可浮桥本身就是临时建造的工事,哪禁得住这么多人抢先拥挤?夺路之下浮桥崩塌,魏国大军一下子被分成了两段!这下可苦了尚未过桥的魏军,他们成了丁奉和随后而至吕据前部的美餐,投水后淹死、自相践踏而死的魏军更是不计其数,一时间,东关成了魏军的活地狱。

文章图片3

[3]光荣《三国志12》的丁奉形象(虽说是“雪中奋短兵”也不可能这么短吧)

诸葛恪亲自领军赶到的时候,战争已经打完,只剩下魏军丢下的战利品物资堆积如山。格外让吴军振奋的是,孙家宿将韩当之子、叛国贼韩综,这个屡屡出卖吴国情报、侵犯边境烧杀抢掠的恶棍也在这场战斗中成了吴军的刀下鬼。

诸葛恪跟随孙权日久,知道韩综虽然作恶多端,但因为二世祖身份一直被孙权宽宥,可最后他还是叛逃魏国,以一种相当彻底的方式做了吴国的祸害,孙权当年每次提起这个名字都恨得咬牙切齿。得到韩综的首级,诸葛恪立刻下令将其送往孙权太庙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王昶、毌丘俭两部得知主力失败,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意义,纷纷解围退走,胡遵、诸葛诞二人也只得回去向主帅司马昭复命。司马昭突然听说大军突然溃败,气得七窍生烟,问行军司马王仪这种情况下该怎么论罪。也不知这王仪是聪明过了头还是老实到了家,居然回答说该由主帅本人负责,司马昭闻言暴怒:“你想把罪都甩给我吗!?”竟直接将王仪处斩。

而司马师知道了前线战况以后更是大感棘手,这一战本就是刚刚上位为了积累威望,打得这么烂怎么向朝野交代?无奈之下,司马师只好总结道:“这一仗失利,完全是我没有听取公休(诸葛诞)建议的缘故,和诸将无关”,随即只取消了弟弟司马昭一人的爵位,其余诸将官职不变,只是互换防区,结果和王仪当初所料一致。

文章图片4

[4]光荣《三国志14》中的司马师形象

经此一战,诸葛恪在吴国朝野的声望到达了极点,并在回朝之后加封丞相,真正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功成名就的诸葛恪意识到,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有趁着现在自己的空前声望,把孙吴目前达到峰值的能量积蓄,作用发挥到最大。

在吴国朝堂上,诸葛恪提出了北伐魏国的提案。毫不意外,此举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诸葛恪也直接面临了困扰孙权几十年的问题:江东望族占主要成分的吴国自守有余却不想进取,该怎么让他们同意最高统治者的积极决策?

此意已决的诸葛恪,写了一篇文章劝谕全国,这篇文章很能体现诸葛恪本人的性格作风,权且摘取《通鉴》节选部分翻译收录如下:

“自古以来敌国相争,也就是仇敌之间想要除对方而后快的事情而已。如果有着仇敌却任由其发展壮大,那么灾祸不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也会留给后人,因此不能不做长远的打算。”

“当年的秦国只有着函谷关以西的土地,尚且能够吞并六国,今天的曹魏土地是秦国的数倍,而蜀吴的土地加起来,还比不上六国的一半。可现在之所以能够势均力敌,是因为曹操时候的士兵众多,现在却大都遣散退伍,后继者还没有成熟长大的原因,现在正是贼军衰弱未盛的时候。而司马懿诛杀了王凌之后,自己也接着突然死亡,他的儿子幼小弱势又接管了他的大权,即使有智谋多计之士,也还暂时不能发挥他们的功用。若趁现在加以攻伐,正好能赶上他们穷困的时候,圣人急于抓住良机,正指的是今天这种情况。如果迎合众人的心情,做苟且偷安的打算,认为长江的天险可以传给后人,不管魏国的兴衰状态,用今天的一时顺遂来忽略长远的大计,不正是值得人长久叹息感慨的事吗!”

“现在听说有的人认为百姓尚且贫困,想要使用休养生息的国策,这正是不知考虑大的危亡问题而贪图小作为的想法。当年汉高祖已经得到了三秦,为什么不闭关自守自给自足,还要出关攻楚,搞得自己满身伤痕,铠甲和头盔生了蛀虫虱子,将士们也厌烦了劳苦征战,难道说汉高祖是喜欢冒着刀锋拼命而不想享受安宁吗?只不过是(他)考虑到长久情况之下仇敌不能并存而已。每次考虑到荆邯游说公孙述图谋进取的说辞,近来又看到叔父(诸葛亮)陈说和贼军争竞之大计的上表(也就是著名的《出师表》),没有不喟然叹息的时候!”

“我整夜辗转反侧,所思虑的都是这个问题,因此姑且上疏陈述自己愚钝的见解,想要达到有识之士的一两成微末见识。倘若有一天身死,志向和计划没有成功,也可以让后来人知道我所担忧的原因,能够在将来提供思考和借鉴。”

一直以来,因为中国“善善恶恶”和“以史为鉴”的传统史观,诸葛恪往往只以一个刚愎自用而狂妄自大,只会耍小聪明逞能的形象见诸史册,是一个给掌权者的典型反面教材。《资治通鉴》中引用到这篇文章时,胡三省在注文中毫不客气地几乎看一句批一句,对他的主张和抱负嗤之以鼻,即使在拙文中,之前的诸葛恪也只是一个格外会忍的实用主义政客。

文章图片5

[5]《三国志14》中的诸葛恪形象,不难看出其人设定位相当鲜明

然而早在刚受重任之时,诸葛恪也曾经给在外出镇的弟弟诸葛融私下致信,在这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自信才子的另外一面:

“……我受了顾命大臣的重任辅佐幼主,自忖并没有霍光一样的才能,却接受了周公一样的托付,心怀畏惧地姑且接受了丞相(指诸葛亮)辅佐汉室一样的任务,唯恐损害了先帝的识人之明,因而忧愁惶恐,所虑万端。况且现在的民众厌恶上层,我的一举一动又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的情况下欲有作为)谈何容易?现在我以愚钝的资质,坐到了三公的位置上,任重多艰而智谋寡少,可哪里又有人可以和我相互依赖扶持,形成唇齿一样的关系?”

“……弟弟你所在的地方,和贼寇犬牙交错,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整顿武备,激励将士,抱有万死之心,如果需要以身报国,只好当仁不让……周边各个将领各有防区,我已经严加约束,不会私自(因为你的请求)前来救援。虽然我也怆然不忍,但是国事重大,特此来信以正亲疏,阐明古人的劝诫。”

通过这一公一私两封书信,我们或许可以得知诸葛恪真实性格的一部分。不难看出,诸葛恪虽然宦海浮沉了大半辈子,但初次站上历史舞台的他终究还是那个自信自怜,又自许高目的才子性格,以至于在官方的劝谕文书里也不忘加进孤芳自赏的怨艾词句。同时,他也是真心对那个远在西蜀,同为丞相的族叔崇拜得五体投地,这封给弟弟的书信中不仅化用了《出师表》自述境遇的原文,更能够看出他对昔日蜀汉那种“开诚布公”无私境界的尽力仿摹。他性格里比重很大的这些才子心性有正也有负,而正是这些特质的共同作用,才将他推到了这个自认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风口位置,从而发动了这场豪赌一般的北伐。

平心而论,孙吴此时伐魏,确实不失为一个机会。司马师虽然并不像他说的“幼弱”,但他刚刚执政就收获了一场大败,不得不牺牲威望来维持局面,这时也很难说是什么“雄才大略”之主。况且此时的曹魏也确实处于伤筋动骨,尚未痊愈之时,事后的发展,更证明了此时的吴国未必没有正面拿下合肥的实力。

就这样,诸葛丞相利用自己空前的权限力排众议,带领总数量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出师北伐,并让同为托孤大臣,实为自己副手的滕胤负责留守后方。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如日中天又各怀心思的吴军,踏进了孙权几度梦断的淮南,向着让自己父兄们数次折戟的合肥进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