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龙文化】我为诺邓代“盐”

 品书p8o2sehkw4 2022-08-22 发布于云南

每当我轻轻走进诺邓,温润的空气中,偶尔会飘来一丝咸咸的烟火味,那满载着乡愁的味道,总让人回味无穷。“九州之贡盐为首”,西汉元丰二年,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时,因云龙诺邓等地产盐专置比苏县,“比”是白语“盐”之转音。公元863年,唐人樊绰著《蛮书》中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细诺邓”即云龙诺邓井。诺邓载于史籍1100多年。诺邓因盛产优质盐,成就千年沧桑的容颜。

图片

诺邓井曾被誉为“味醇滇南无双卤,体洁迤西第一泉。”每年产优质食盐百万斤,明朝后期,五井盐课提举司上缴中央政府的盐税课银达三万八千多两,诺盐成为滇西乃至缅北人民争相购买的商品。由于盐业经济的兴盛,带来以食盐为主的商业和运输业的繁荣,诺盐向东销往大理等地,向西销往保山、腾冲等地,南来北往的马帮又将腾冲、保山的布匹、大米、红糖等运回诺邓交易,形成滇西重要的经济命脉——盐马古道。

图片

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马铃声,马背上驮出诺邓繁华。当时诺邓大街为初一、十五,小街为初八、二十三。上市交易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街区依山就势,根据交易不同商品划分。因盐业的发展,带来百业的兴盛,诺邓火腿、豆饼、酱油等远近闻名,供不应求。村内有裁缝铺、银匠铺等,手工业相继得到发展。“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行商作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道里,”生动描绘了诺邓当年的经济繁荣景象。

图片

因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的兴盛,诺邓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每日清晨,村内书声琅琅,吟诵相闻,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历经风餐露宿,长途跋涉,进京赶考,实现学优则仕的愿望。至清末,村内有“二进士、五举人、贡爷五十八,秀才四百零,”在云南偏远的小山村,这实属不易,当时有“进京九千九(里),下省一千三百九,”进京赶考要走半年之多,路途的艰辛可想而知,黄云书曾六次进京赶考,最终中了进士。这种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一直激励着诺邓后人,也带来诺邓家学、家教、家风的盛行,“耕读传家”也成为一种家训被写入祖谱,铸就诺邓人学养深厚、朴实上进的性格。

图片

解放后,盐业生产先后经历集中煮盐、国营盐厂、队办盐厂等变迁,一度开开停停,由于生产方式与技术的落后,海盐市场的冲击,加之大量砍伐燃料,破坏生态,1955年,政府下令停产。诺邓人开始垦荒种地,陆续外出经商,人口也大量外迁,经济一度陷入萧条。正如2002年10月15日《云南日报》中写道,“圆圆的井口又像一个历史的句号,诺邓到此为止么?”

图片

在沉寂半个多世纪后,诺邓神秘的面纱再一次被世人揭开,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中国景观村落等10多项殊荣接踵而至,诺邓的发展又一次迎来了转机,特别是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诺邓蜚声中外,正如片中所说:“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用诺邓钾盐腌制的火腿,更是一夜成名,走俏市场,成为餐桌上的“新宠”。

图片

那洁白如玉的自然晶体——盐,又一次回归到人们的生活,盐井附近的七八家农户又重操旧业,围灶、生火、熬盐,小坨旅游纪念盐、散装食盐、盐锅巴等也开始走俏市场。村内家家户户腌制火腿,六七家已初具规模,还建立两个火腿厂。由于游客的增多,村内的农家乐、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小摊、小卖铺也增多,村中大部分人开始从事乡村旅游,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铺开,诺邓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机。

图片

一千多年来,诺邓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在诺邓不同历史时期,盐都有不同的使命。可以说,盐是诺邓的根、诺邓的魂,诺邓的发展与盐息息相关,我愿意为诺邓代“盐”。

文图:黄忠

本期编辑:杨建萍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