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有哪些不错的行书作品?

 笨娃 2022-08-22 发布于陕西

赵孟頫5岁始学书,终生未间断,

初学赵构,又留意李邕,申此二家入手,直追魏晋之风,中年又辅以唐人之法,用力最多当属二王,元代陆友说:“唐人临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米元章得其韵失去形似,气韵、形似俱备者,惟吴兴赵子昂得之”。

赵孟頫追求古法过程中,无论那一家,都以“中和”态度学习之,然后脱出,形或自己全新特色。

赵书并无太突出的个性化符号,既不专心骨力气势,也不注重表现质重深厚,既不全然恣肆佻达,也不全力于含蓄蕴藉,而是将古人书法中一切合理因素概以“中和”化之,不偏不倚,不激不厉,“中和”之美,需深厚功力和丰富学养,还需超凡脱俗的气质,方能从古人书法中披沙沥金,终其华丽而不甜腻,流美而具骨力,潇洒中见文雅,秀逸中显清气。

《元史》中说,赵“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成就最大者首推行草,其次是楷书,所谓“赵体”指此二体而言。赵孟頫存世的行书帖中,代表作有《前赤壁赋》、《洛神赋》、《心经》、《归来去辞》等。

赤壁赋(局部)

洛神赋(局部)

《心经》局部

归来去辞(局部)

以上几本帖,对学习行书来讲,是很不错的学习范本。

但我想介绍的是一本拓印本《趙孟頫为袁桷书千字文》。赵孟頫为元朝大臣,皇帝对他极为器重,视他为“天仙”。一次皇帝命他为十七位大臣书写《千字文》,其中一本是为大臣袁桷书写的行书千字文,流传到和珅手中。和珅珍惜不愿外借,就组织能工巧匠镌刻拓印多本分赠诸同僚。赠给成亲王的一本拓印本后来被近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收藏,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美术出版社印刷出版,我买了一本。

这是和珅写的题跋,一并刻板拓印

后来有些喜书法的朋友借去复印,做学习行书范本,下面是翻拍的图片:

因共21页,图片一次限20张,最后一页如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