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砖塔胡同轶事

 古磨盘州人 2022-08-23 发布于北京
北京城是四方对称的结构,东边有东四牌楼,西边自然有西四牌楼。
刚去了东四,就想着去西四看看。
西四的景点比东四多,西四到阜成门一带,有白塔寺、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历代皇帝庙、鲁迅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当然还有几条老胡同,比如砖塔胡同和羊肉胡同。砖塔胡同也是比较比较老的几条胡同,与它相邻的羊肉胡同也是,尽管北京有五条羊肉胡同,这条是最老的。
也许因为机缘关系,好几次到了砖塔胡同口,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进入,到那儿总会带点遗憾离开,今天,我是决定要去的了。刚刚去了东四的教坊司,不去西四的砖塔胡同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这都是开玩笑的了,我想去砖塔胡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砖塔需要去凭吊,二是那条胡同足够古老,且曾经非常繁华,三是那里有我崇拜的两位名人的故居。
砖塔胡同得名于东口的砖塔,那是一座建于元代的七层八檐的砖塔,塔里埋了一位著名的高僧——万松老人,因此,那座砖塔也就是万松老人的灵骨塔。以前有过对万松老人的专门介绍文字,今天就不赘述了,读者只要知道,他是河南人,15岁出家,是位得道的高僧,金国章宗皇帝对他特别信任,还赐过他一件僧袍。元代的开国重臣耶律楚才拜他为师,跟着他学习过三年,他教授耶律楚才“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对耶律楚才影响较大。
有砖塔的时候就有砖塔胡同,在东四那边开始没落的时候,砖塔胡同非常繁华,几乎夜夜笙歌,尤其清朝更是如此。
我对砖塔胡同有情结,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据资料上说,砖塔胡同自元朝开始,以后每个朝代都有资料记录,这是北京的胡同中少有的,由此也能说明,砖塔胡同一直是人气很旺。
原本准备好胡同口的各种检查,到胡同口很是意外,以前的围栏全部拆掉了,尽管值班岗亭还在,但一个人影也没有,以至于想在胡同口录一段视频的愿望都打消了,那里在施工,显得有些凌乱。
我按图索骥,去寻找砖塔胡同61号。
我知道1923年8月,鲁迅与兄弟周作人在八道湾的家里发生了龌龊,无奈之下的鲁迅先生,带着母亲和夫人朱安在砖塔胡同61号租了一间小院子居住。那段日子估计是先生最糟心的时候,以前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周作人突然宣告跟自己绝交,作为长兄,鲁迅先生情何以堪呢!
在砖塔胡同,鲁迅先生完成了小说《祝福》等文章的写作,八个月后,在朋友的帮助下,鲁迅先生在阜成门内三条买了一个小院子,把家安顿在那里,现在那个地方成了鲁迅博物馆。
前几年胡同改造,街道将鲁迅曾经住的小院拆掉,另外建了一座三进的院落,门牌变成了84号。我来得也不巧,这栋房子还在施工,外面用围墙罩着,我只能站在院墙外举着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也许因为新建的房子与周围的环境有点格格不入,看到这个院子,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街道拆旧建新也许有他们的无奈,但是对于文物的保护,这确实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知道,在鲁迅先生住进砖塔胡同的前一年,老舍先生也入住过砖塔胡同,小说《离婚》就是以砖塔胡同为背景写的。也许因为这篇小说太没有名气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老舍先生跟砖塔胡同的关系。
砖塔胡同还住了一位让我牵挂的人,那是在鲁迅先生搬出去20年后的事了。他是我的同乡先辈张恨水先生。1946年,张恨水先生从南京飞抵北平,筹备北平《新民报》。他买了一所大宅子,宅子里房屋多达三十多间,宅子的后门就在砖塔胡同。后来1949年,张恨水先生意外中风,虽然最后脱离了生命危险,可家庭开支实在太大,他只好卖掉了豪宅,而在砖塔胡同43号买了一座小的四合院,一直到去世都住在砖塔胡同。
很多当代的读者估计都不知道张恨水先生了,他是安徽安庆市潜山人,他是近当代作家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人,一辈子写有3000万字,最风光的时候,他同时在报纸上连载六部小说,他开创了一个小说派别叫“新鸳鸯蝴蝶派”。据说他爱好打麻将,有时候,他会一边打麻将,一边写小说。有人算过3000万字的概念,即每天写1600字,要写整整50年,由此可见张恨水先生的勤奋程度。
现代人只知道鲁迅,不知道张恨水,殊不知,鲁迅先生的老母亲是张恨水迷,张恨水没有小说出版,鲁迅就会拿着自己的薪金去买张恨水的小说孝敬老母亲,这样的经历对于鲁迅先生,心里估计是非常的不堪吧。
我在网上查阅资料,说砖塔胡同43号变更为95号,我在胡同里面走了两遍,根本没见到95号的门牌,问了胡同里的人,也没有人知道。估计他的宅子早在改造的时候给偷偷地改造了,毕竟,张恨水先生现在的名气没法跟鲁迅先生相提并论。
我是带着些许的遗憾离开砖塔胡同的,好在我很快就安慰了自己,因为有个流行歌曲的词是这样写的,吹过你吹过的风就算相拥,走过你走过的路就算是重逢,在这条胡同里,我往来了两趟,算是更大先生和张先生重逢了。
缅怀是向两位先生最好的致敬!砖塔胡同,我来了。

万松老人塔

胡同口的宾馆

新盖的砖塔胡同84号院

胡同里有座关帝庙

这里不知道曾经住过谁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