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在堂 | 樊川斜丰港

 丁中广祥 2022-08-23 发布于江苏

樊川斜丰港
樊川  孙在堂

作者孙在堂先生:丁沟中学1966届校友,江都区樊川镇人,经济师,致力于樊川镇历史文化研究。参与编写《小小樊汊赛扬州》《樊川历史文化》《樊川乡村建设》等,独自编写《东汇老稿》《东汇文史札记》等。
东汇的东南方向,有一条界河,河南是樊川的樊南村,再向东北流去,河东是富民乡。这条河名叫斜丰港,俗称“斜河”,现通称盐邵河。《扬州市志》介绍:盐邵河(即盐城到邵伯的水道)属蚌蜒河水系,西南端在邵伯镇北郊京杭大运河,东北至盐城与串场河相通,全长131.5公里。属扬州市(大市含兴化)管辖的为71.7公里,江都境内(邵伯至武坚景北村)长48.6公里。由猪腊沟,上官河,斜丰港,淤溪河,张叶沟(大泾沟)等河组成。是里下河地区西南高地的主要引排河道。同时也是里下河地区水运交通要道。据有关资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货运量达700万吨。

斜丰港,西起樊川,东北至老阁,长20.5公里。河道较宽且顺直,高程0米,底宽30—40米。

斜丰港是清嘉庆年间,原泰县民众,为防洪排涝,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结合筑堤,而开挖疏浚的。使西来之水,沿斜丰港流入蚌蜒河入海。当时斜丰港东南岸是泰县管辖,为防上河之水,官民同心,浚河筑堤,防西来之水,保泰县西北乡村不受涝灾。

《泰县乡土史地合编》载:斜丰港系嘉庆道光年间“张子杲所筑,间隔埝堵,以竭运河水涨之患,至今赖之”。《民国泰县志稿》卷十六有斜丰港和斜丰港工程始末专节:“……嘉庆十六年,布政使委员勘下河斜丰港水利。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州张子杲筑斜丰港堤,长四十五里,自樊汊至陵亭阁(今称老阁)止。按亩集夫,分十一段,接东台蚌蜒河。”

斜丰港修筑后,使泰县西北乡免受水患之苦,得益良多,民众感恩。咸丰年间,储树人(碧山)编写的《海陵竹枝词》中,有一段曰:“洪湖水涨最堪忧,五坝相连筑上游。闻说坝桩平水面,斜丰港口一起修。斜丰港在州西北,与兴化高邮接界,上有堤,前州尊张,捐赀(同“资”)修筑,可挡西水二十余日。”开挖疏浚斜丰港,为工程直线计,而将部分原属泰县的疆域,隔离到河西。如原富民乡的河西村(旧称上河墩)和东汇跃进的新港组(旧称大字港);高邮沙堰乡俞任村(旧称周俞任三庄)和潘季村;甚而还有高邮汤庄的部分村庄。由于历史的变迁,使这些原属泰县的区域逐渐被后人遗忘。

据有关资料,这些被隔离到堤外的原泰县零星疆域,他们心中也是有怨恨的,表面上服从大局,但每遇洪灾,看到堤东涝灾较轻而堤西受涝严重,便愤而走险。有一年,同丰的民众就曾扒毁过延寿闸。

值得关注的还有,在开挖疏浚斜丰港时,将东汇原刘村部分挖毁而北移改名为留村,即今留东、留西两个村民小组。


斜丰港工程实施后,每遇洪涝灾害,都需修补,称为岁修。岁修实行按亩负担。《泰州乡土志》曰:“每届岁修,责令正北、东北、西北三隅受益田亩,分段修筑,业食佃力。由正东、正西两隅按亩捐钱三十六文抵支经费。”

光绪三十年,按前章程酌量变通。“令正北、东北、西北、正东、正西五隅受益各田一律减半每亩捐钱十八文,草田九文纳。计有田五十六万亩,共可得钱一万串。除归还前垫外,其余尽数留存,以备各口门建石闸之用。”在此同时还规定了田亩计数法:二十五方尺为方步,二十四方步为一分,十分为一亩,百亩为顷,五百四十亩为方里。

新法的实施,使斜丰港的岁修和加固得以保障,深得官民赞誉。

清末程恩洋编写的《海陵竹枝词》中,有两首写到其事。其一:“港筑斜丰受赐同,按亩捐款颂刘公。九千余串留存典,州署堤修典本空。”其二:“刘公名宦政昭垂,修葺斜堤恺泽施。发起紫公官汴久,邑绅联袂总相随。”

时过境迁。如今斜丰港河东南岸早已划归江都。其南段成为江都的内河,中段和北段的大部分成为江都和高邮的界河。

其实在清乾隆年间,斜丰港就已有雏形。《乾隆高邮州志》载:“划分泰邑邮界之斜丰港,由东荒子沟起至千步沟止,共长六百六十八丈四尺……”东荒子沟和千步沟今在何处?目前尚不清楚,很有可能是樊汊至沙子头这一段。是否,有待考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